APP下载

现代文学名篇选入中职语文教育的可能性——以《红牡丹》为例

2011-03-20梁培辉

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关键词:名篇林语堂牡丹

梁培辉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中职语文教育因为教育对象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它讲究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是实用性的社会人才,因而比较侧重实践层面的教育,强调更多的是可操作性教学,譬如,尽可能地教学生写作上的规范,因此教学上难免留下机械化痕迹,淡化了人文化教育。其实,中职语文教育不可轻视人文化的教育,在侧重实用性的同时,不可小觑语文的文学性教育。语文作为文化基础必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育学生懂得真善美,丰富心灵世界。目前,中职语文教育大多采用市场体制框定内的教学方式,一是针对职业场上的专业教学,二是热爱家园和国家这种宏大理念指引,三是教导为人处世的诚实与友爱,而对于个性独立和生命自然美的教育则有所弱化。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很少或者没有追求个性独立和生命自然美方面的文章,这对培养学生独立的个人情感在力度上是缺乏的。因而,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选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对中职学生个性的培养、情感敏感度的提高、热爱生活理念的加深是不无裨益的,而林语堂的小说《红牡丹》正符合这方面的要求。

《红牡丹》被认为是林语堂最香艳的一部小说,林语堂通过梁牡丹与四个男人“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表达追求生命自由的思想主题。林语堂以牡丹的爱情故事告诉读者:“人应当正视自己的欲望”,因为“这样的生命”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1]牡丹的生活态度就是活得自由,尊重自己的生命感受,循着自身的感情需要走,她不屑理会外界世俗的束缚,任情支配自己。开始,牡丹的婚姻违背个性,因此丈夫的死并没有给她带来悲伤,反而给她带来一种生命回到轻松自由之感,她对自己丈夫的丧礼“表示无言的抗议”[2]。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如果丈夫死了,妻子余生的选择有两种,“一是终身守寡,做节妇;一是抗命不再嫁,一死做烈妇”。但是面对这种由圣人作出的道德选择,“牡丹是一笑置之。在她生活的欢乐和自己青春的气质之下,她觉得做节妇,做烈妇,全无道理”。“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并不符合”林语堂的“理想”[3],他认为:“人的理想,无论男女,都强调心灵的彻底舒展和自然天性的完整保存,以此为人格之一块基石。”[4]牡丹刚失去丈夫,就与金竹重燃旧情,根本不顾任何礼教世俗,真切地体现自然的天性。

牡丹接近金竹是迷恋对方的血肉之躯,男性的阳刚之气,而靠近梁孟嘉则是精神追求。梁孟嘉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任何事情都有独立的见解,“总是见由几出,不屑于拾人牙慧。不雷同于流俗,冲破思想的樊篱,向哲学问题,人生问题,单刀直入,直接去理解体会”,是一个“才华出众,不囿于传统,正统的理学家则斥之为矫情的”作家[5]。梁孟嘉追求自由、不拘礼节的性格与牡丹一致,这使他们冲破同宗伦理的藩篱结合在一起。只可惜四平八稳的生活装盛不下牡丹骚动的心,她需要动态的生活。与梁孟嘉的结合满足了梁牡丹精神上的要求,但她又觉得灵与肉发生偏离,身体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长此以往成了她所说“遗忘的东西”。小说这样描写梁牡丹身体上的欲望:“我与他相处,但对他甚为怀疑。他能否将精神方面一笔勾销,全然将肉体情欲发挥至痛快淋漓的地步?”“我之所望者,即与之尽情放荡,恣意寻欢,一如娼妓。我之深望与他者,即对我摧残凌虐,深入,贯穿,毁灭。而他之对我如何?过于斯文高雅。雷声大,雨点儿小。冒不起火。”“何种女人不需要被心爱的男人破坏。深入,弄得天翻地覆,蹂躏摧残?”对牡丹来说,“跟一个具有美德,但是平凡模样的丈夫”“同过一生,是再无聊也没有的事”[6]。林语堂不仅写牡丹的独特个性,更写人性的原始本能形态,因为“人类也许已经达到崇高的阶段”,但是“还受着原始时代的情欲所支配”。[7]“统治这个世界的是热情,不是理智”。林语堂欣赏社会制度中的自我放逐者,“绝对拥护放浪者或流浪者”,因为“放浪者将成为独裁制度的最后的最厉害的敌人。他将成为人类尊严和个人自由的卫士,也将是最后一个被征服者”,放浪者可以活跃和丰富社会文明,他是社会文明的链接点,“现代一切文化都靠他去维持”[8]。

牡丹与付南涛和安德年之间的纠缠,其实是与金竹和梁孟嘉这两个男人爱情故事的重复。牡丹的爱情追求成了感性生命的自我放逐,她把生命个性发挥得无拘无束,真切地活出自我。“虽然牡丹的行为及思想皆不成熟,但是她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与不可分析的特点,所以牡丹的人生虽不够理想,却耐人寻味。作者也正是通过牡丹的这些不同凡俗的人生际遇很好地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流动性和非科学性”[9]。人有着各种欲望情感,欲望情感又是人的生存基础,如果人的欲望情感得不到满足,个人生活便难以成立,随之社会生活文明也不易确立。林语堂极为注重个人生活,他说:“个人生活是一切文明的最终目标”,社会生活是“以个人的脾气和性格为基础”[10]。因此,“我们肉体上的欲望必须都能够得到满足,否则我们便应该变成纯粹的灵魂”。如果我们的灵魂都是纯粹的,“人类的灵心都是高贵的,那么我们将变成完全合理的动物,没有罪恶,没有弱点,也没有错误的行为”,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一个多么乏味的世界!”人的本能欲望是变化多样的,所以,“人类的灵心是不合理的,是固执的、偏见的、是任性的,是不可预料的”,“因此也就可爱”。牡丹的行为或许不合社会的伦理道德,但她的生活态度是真诚的,是本自内心的真实要求,她追求生命的自然之美,哪怕是瞬间的自由与真实,正像她在给白薇的信中所言:“有时,我独自思维,吾辈生活中最美之刹那,最真之刹那,方是真正之生活,其他时间则一旦过去,永远消失,因其于吾人心灵上毫无意义可言也。”从世俗伦理而言,牡丹有不少可以受指责的地方,但也正因为她不羁的性格、任情的本性,她的行为才显得可爱有趣。

中职语文教材(外研版《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选入的课文大部分是国内外当代作家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几乎没有入选(除朱自清《匆匆》一篇外),这使中职学生文学鉴赏的视域受到了限制,现代文学中一些追求独立个性的名篇无法铺陈在中职学生的眼前,这样中职学生个性独立的文学感化度便显得有些贫乏,因此现代文学名篇入选中职语文教育不仅应该可能,更属必要。

[1][3]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3,67.

[2][5]林语堂.张振玉译.红牡丹.作家出版社,1998:8,58.

[4]谢友祥.名妓情结及浪漫爱情的心理补偿——林语堂小说《红牡丹》论.中山大学学报,2000,6.

[6][7][8][10]林语堂.胡簪云译.信仰之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1,63,13,93,27,59.

[9]李灿.从梁牡丹看林语堂的人生美学思想.名作欣赏,2010,1.

[11]林语堂.胡簪云译.信仰之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58.

猜你喜欢

名篇林语堂牡丹
千古名篇有矛盾?
“三不够”牡丹节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探访林语堂故里
牡丹的整形修剪
“牡丹”情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厚积薄发,辨境下笔——2015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综述及备考建议
《国外修辞学名篇选译》专栏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