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 养 “情 趣”, 形 成 “志 趣”

2011-03-20张建春

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关键词:志趣情趣研究性

张建春

(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15)

我国宋代理学家程颐说:“教未见其趣,必不乐学。”高中语文课堂显现出的弊端是: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正在被消解。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认知、理解、体悟和创新能力被消解了,而只是在识记,那么学生就成为提线木偶了。

作为一所农村三星级高中,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顺应新课程的潮流,抓住机遇,占据主动,我校语文组开展实施了“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这一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学习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使学生把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动力。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并积累了些许资料和实践经验。

一、探究体验,培养学生的“情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也是人们的心理需要。学生本身具有情感潜能,这种情感潜能在外界刺激下很容易激发出来。但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这种潜能激活快,消退也快。实际上真正稳定的情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形成。体验,即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验式学习的内容、材料、手段非常丰富。但教师的设计教学要注意从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并注意学生的亲自实践和现场感受,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完成,不能强迫,因此教师只能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情趣。

1.发掘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趣味信息,创造情味。

语文教材中的趣味信息需要师生在课堂上发掘体验。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对文题进行艺术性的板书,分析文题结构和文题修辞来初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我们也可以探索作者笔名、作品集名的来源,利用介绍作者、作品的机会,适当介绍其由来,引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我们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引文帮助理解文章。对于小说可以利用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的常用之法。另外,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还可以通过切入文字文化知识,引进名言、史实、谚语等来创造情味。

2.运用表演、加强互动、对话、协作创造情趣。

表演、互动、协作是学生自身的体验、师生之间的体验和生生之间的体验,这些体验之间的交叉体验是支持学生思维发散的基石,可以实现学生主体和学习的沟通。

每一个学习者其实都有一种尊重生活事实和跟他人充分沟通合作的愿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协作”“会话”中对知识的理解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如高中语文第二册作文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一节,在学生掌握了“生变化,兴波澜”的基本方法后,我设置了四位男同学合作叙述打篮球过程中的波澜和四位女同学叙述女生宿舍发生的一件波澜小事的题目。同学们充分合作,课堂轻松愉快,效果良好。

表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自我创造的成就感。对于戏剧单元和小说单元的教学,我们都可以恰当地利用这种方式创造情趣。

二、引发反思,形成学生的“志趣”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应用的价值在于创造。我们在知识的教学中不能就知识教知识。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之间、知识与人、学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将科学—现实—社会—未来联系起来思考,并启迪学生进行反思,开阔视野,全面思考问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形成自己的“志趣”。

1.基于真实任务,创造志趣。

真实性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有意义的。创造趣味情境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认识社会和体会人生是多么重要。这是维持学习语文的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我变换为富有情趣的讲述:土多为山,空气遇山上升,冷却降雨,这是地理知识;积水才有蛟龙,这符合生物学中食物链的原理。学生由此进行了学科知识的迁移,更深刻地理解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和语文的实用性。

2.联系生活,创造志趣。

我们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课本反映的就是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万象百态。联系生活做到合乎学生的年龄、阅历、理解力,以及思想实际,目标明确,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志趣。例如,我们的校本课程《作文与生活》部分内容如下:

生活中观察与提炼包括:在学校生活中观察、思考和表达;在家庭生活中善于发现和积累;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生活中的作文包括:写真生活作文;心语生活作文;情境生活作文;想象生活作文创新与个性包括:积累与生活——眼光的个性化;思考与生活——思想的个性化;表达与生活——艺术的个性化。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为本源,引导学生与生活交流、对话,从而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高尚志趣。

3.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学生的志趣。

研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个具有完整过程和程序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是一种教学特点,其突出特征是以解决问题、认识事物为过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语文课堂教学内的研究实际上大多以“问题导向式”学习的形式出现,而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引导语的亲和力,激励语的鼓动性,以及研究方法的指导性,决定着研究的展开情况;问题的适度性、价值性与研究的组织形式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归纳和提升决定了学生产生希望继续研究的“志趣”。

学生在课外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注重检查学生研究的完整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并从中学习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不要勉强追求研究的结果是否有实用价值。其实,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要使学生认识到,创造就由此产生。教师恰当地对其闪光点加以表扬,并且真心诚意地学习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问题,学生的自尊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并产生再研究、再学习的欲望,这样良性循环,学生就会为将来做准备,“志趣”就会由此形成。例如,我们开展了“广告语的文学色彩的研究”、“孔子、孟子、荀子比较研究”等研究性学习,都取得了预定的效果。

如果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如果学习是一件苦差,学生即使接受,也早晚会累趴下。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没有情趣的学习是冷漠的,而没有志趣的学习就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灵活地运用有效教学手段,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把语文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猜你喜欢

志趣情趣研究性
品格与志趣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夕阳晚秋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让学生从乐趣走向志趣
为了志趣和理想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