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有爱相伴

2011-03-20刘俐椒

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关键词:美的爱情学生

刘俐椒

(永嘉县碧莲镇中学,浙江 永嘉 325116)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爱情诗文,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教版初语新教材九年级下册)“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但是,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处理这类作品时往往采取少讲爱情或不讲爱情的做法,而大谈与作品主题无关的内容。少数大胆的教师就是讲了,也总是拖泥带水,闪烁其词。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担心这些诗文内容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才采取这种不得已的做法。但我认为,这种做法至少有两处不妥:一是对作者不公平,它曲解了作者的原意;二是不利于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其思想内容。所以窃以为这种做法不可取。

其实我们不必为教材有了爱情描写的内容而担忧,不要以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想努力保持他们在这方面的纯洁性。初中语文课标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引导初中生在爱恋中认识美、形成美的人格,必须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从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爱情的营养,去寻找真正的高尚的爱情的家园。

一、“爱情”要大方地谈

爱情,是初中生最敏感的话题。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心理、生理都日趋成熟的初中阶段,历来是一个“风险期”,尤其是初三。有个比喻很恰当:中学阶段是一片潜藏暗礁的海域,需小心行驶,如果任凭孩子们的“小船”在暗礁区左冲右窜,就有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触礁。而在现今初三学生的交往中,似是而非的“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像看电影电视中太多的“爱情镜头”一样,见怪不怪了。与其让他们从偷偷藏于书包的言情小说里“自学”爱情,与其让他们在影视大染缸中迷惑,与其闪烁其词草草掠过,不如把“爱情”一词大方书于黑板上与学生探讨。

李商隐的《无题》(人教版初语新教材第四册)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毫无疑问,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我在黑板上写下诗名后,就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首爱情诗。学生听后,一片哗然,男同学在底下开始窃窃私语,女同学生羞得满脸通红。看到这种情况,我严肃地说:“众所周知,爱情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情感,但同时又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你们父母的纯真情感,又怎么会有活泼可爱的你们来到这个神奇的世界。”同学们听了我的话后,变得严肃起来。这时我才开始进入正题,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难言之隐只好通过男女恋情作隐晦的表示这种心情下写的,从而让学生同情诗人的身世遭遇,充分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文学是爱情最美丽的载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爱情的篇章虽然不多,却足以勾起人的无限想象。另外,我们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的名著作品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比比皆是。让学生直面经典作品中美好的爱情,就像面对亲情、友谊那样,大胆公开地利用健康美好的爱情精品来熏陶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这不仅是一个解疑的过程,更昭示着一种襟怀坦荡的为学态度,它对于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从容大气的气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爱情”要认真地谈

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不是青春期教育课,因此,不能把涉及爱情的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爱情启蒙课,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爱情类文学的品读过程中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

爱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两性间的一种深刻的个人情感。《诗经》的开篇《关雎》便是一首典型的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的爱情是人性最纯洁的、最真实的流露,它不因名利、地位、贫富而不同。《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就抓住全诗的精华:“痛苦”来做文章,诗中男子那种求之不得的痛苦是那么自然、真实、真诚,引人遐思,具有感染人的力量,使诗歌表现出很高的美学价值。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这美丽的秋晨,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的追求,写出了他对所爱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我在这篇课文中所要传达给学生的。

认认真真地谈“爱情”,就因为爱情是精致的、优雅的,故而难求。又因其难求而倍觉痛苦,因其痛苦更具美学意义。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爱情诗把美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积淀成学生的内心道德情感,在感受美的环境中、在鉴赏美的理解中、在创造美的发掘中领悟道理,明辨是非,分清美丑,鉴察真伪,识别善恶。这就把学生的由道德的认“知”的层次向上推进到道德的“情”的层次,学生不仅从口头上接受了这些是非评价标准,而且从内心化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爱,是一种珍惜;爱,更是一份责任。当学生处于对爱情的好奇、疑虑、困惑、对爱缺乏自我辨别力时,教师的正面引导无疑是最及时有力的。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强爱情的责任感,是为他们的明天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一代一代的人负责。

当学生们“头低着,耳朵竖着”开始于这个神秘而更有吸引力的话题时,我们还可以推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爱情名作:林觉民把对妻子的爱放大为对天下人的爱,为天下人谋福利,牺牲生命在所不惜(《与妻书》);水生嫂将对水生的爱融为对国家的爱,对敌人的恨,体现在行动上就是对丈夫打鬼子这一英雄行为的默默支持(《荷花淀》);舒婷决心与爱人同样以树的形象共担风霜雨露,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人生价值(《致橡树》);矮小、卑微的简面对身份高贵的罗切斯特大胆表露爱意,并说出“我们的灵魂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这样充满独立意识和女性尊严的话语(《简·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面对屠刀吟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不朽誓言……在这里,这些爱情故事,有的是内心深处纯真的盼望,有的是特殊年代的相互依恋,有的则是相濡以沫的契合。在对作品的了解中体会,在有所感中有所悟,所产生的对内心真正的震撼,远非这群少男少女书包中的言情小册子所能达到的。

此外,初三课本中《我的叔叔于勒》,李清照的《武陵春》等都可以成为正面引导学生的积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问题是一个人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美的爱情学生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好美的雾
学生写话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