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守仁与湖湘屈原文化

2011-03-20梁颂成

武陵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王守仁龙场武陵

梁颂成

(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王守仁与湖湘屈原文化

梁颂成

(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王守仁因遭贬谪于正德三年春赴贵州龙场驿担任驿丞,至正德五年春离开龙场去江西担任庐陵县令,来去途中都经过了“沅湘”地区的常德,住在城西潮音阁(寓贤阁)。他在这里凭吊屈原,写下了《吊屈平赋》和一批体现迁谪情怀的诗文作品,从而成为湖湘屈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竖起了湖湘学术文化的一面旗帜。在王守仁及其“王学”的研究中如果忽视这一点,将难以厘清阳明思想及其“王学”形成的文化根源。

王守仁;常德;潮音阁(寓贤阁);《吊屈平赋》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守仁本人并没有直接研究过屈原和楚辞。据他自己称,谈论屈原及其作品的时候也不多。现存《王阳明全集》中,有一封他写给族叔祖的信提到:“若初往年亦常有意左、屈,当时不暇与之论,至今缺然。”[1]983后来也不见与此相关的言论。然而,他在正德年间的一段特殊经历,却让他有机会在三年内往返了屈原“行吟泽畔”的“沅湘”地区,使他亲身感受了这里的屈原文化氛围,并留下了《吊屈平赋》和一批反映迁谪情怀的诗歌作品,从而使他成为湖湘屈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竖起了湖湘学术文化的一面旗帜。王守仁的这一经历,在其“心学”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毋庸置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王学”研究者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很难厘清其思想及其学术成型的文化根源。

一 惊心动魄之中来到常德

王守仁因遭贬谪,于正德三年(1508年)春赴贵州龙场驿担任驿丞,至正德五年(1510年)春离开贵州,并于这年三月十八日到达江西庐陵县就任县令。

王守仁为何遭贬谪,这里不妨回顾一下,以便了解他在“沅湘”地区感受屈原文化的背景。他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五年后改兵部主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因进谏忤旨被关进了大牢,王守仁出于义愤上疏营救,公开对抗刘瑾,结果也被逮系诏狱。不久,即被判处廷杖四十,贬谪贵州今修文县境内龙场驿充任驿丞。他于正德二年(1507年)夏天启程,走到钱塘,刘瑾又派刺客尾追而来,欲置他于死地。王守仁机灵一动,假托投江而死,才幸免遇害。后来偷偷上了一艘商船往舟山方向进发,没料到又遇到海上风暴,最终漂到福建沿海。其《泛海》诗,写的就是这一次遭遇海难的情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之后,王守仁再由福建出发,经过浙江、江西,于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进入湖南。走过长沙、汉寿,到达常德,又被春汛所阻,于是在常德古城大西门(清平门)外双圣寺旁的潮音阁住了一段,并在这里写下著名的《吊屈平赋》和十几篇诗文作品,其中《墨池遗迹》、《桃花源》以及多种地方文化典籍上所载的《观音山》、《晚泊沅江》等4首诗,则是《王阳明全集》所未刊者。其中的《天心湖即事》,就是王守仁初入武陵地区,经历了沅江县、汉寿县之间天心湖的惊涛骇浪之后,在心有余悸情况下的真实写照。他开篇便称“挂席下长沙,瞬息百余里。舟人共扬眉,予独忧其驶”。这是一种典型的湖上风暴。诗中记叙了作者所乘的木帆船遇险、历险、脱险的全过程,结合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将人们在风口浪尖进行生死搏斗的情景描绘出来了。最后以“济险在需时,侥幸岂常理。尔辈勿轻生,偶然非可恃”作结,说明在人生遇到艰险和挫折的时候,不应该放弃任何努力,只有毅力和耐心,才是战胜困难的关键。这是王守仁在经历种种风波,包括刘瑾所派杀手的追杀、几乎夺命的海上风暴和天心湖的惊涛骇浪之后得出的人生经验。他是告诫人们,更是勉励自己!

据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推测,《天心湖即事》是写在渡过天心湖到达汉寿县城之后的情形。因为王守仁在汉寿县城还慕名拜访过唐代张旭的“墨池遗迹”,并留下了诗作。由此可见,王守仁在进入“沅湘”之后,就特别关注本地特有的地方文化,沿途路过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名胜如德山、河洑山、桃花源等,并留下了精美的诗作。

汉寿县城再往西数十里,就是屈原当年行吟泽畔同渔父问答的“沧浪之水”,名为沧港。沧港是一个湖乡小镇,当时是从汉寿由水路到常德的必经之地。这里历代有屈原庙、三闾大夫祠、天乙宫、濯缨桥、沧溪寺、清斯亭、钓鱼台等大量屈原文化遗迹,还有相传为屈原《九歌》祭神处的七星堆等。其中的沧溪寺,就是沧港纪念屈原的重要建筑。沧港早就引起古今屈原研究者的重视。王守仁经过这里,对这些情况不可能没有了解,只是行程匆匆,没来得及写下的感受而已。

二 春汛阻隔之时寓居江阁

过了沧港,王守仁走过三国时李衡种橘的樊洲(橘洲),就到了常德德山屈原“朝发枉渚”之处。再往前行,便是武陵城东门外的招屈亭。这一带屈原文化遗迹比比皆是,船工渔父耳熟能详,他们不会不为生性善于探索的王守仁热情介绍。到达常德,正值沅水春汛时期,春雨连绵,王守仁住进了西门外的潮音阁。

当时的潮音阁,后来称为“寓贤阁”,具体位置在今常德市屈原公园东头“九重天”房产开发小区南临沅水的矶头上。这里是古代常德城来往官员、名人的寓居之所。在王守仁之前,著名理学家薛瑄监沅州银场,也是往来“巡寓于此”。到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之后,王守仁升任江西庐陵知县,回来途中还是住在这里。

王守仁当时虽然地位还不是很高,同时又是遭贬谪的官员,但他正直的行为和在学问方面的名气却已经是天下皆知。路过常德,他本来并没有特别的打算。只是天公凑缘,一连下了十多天雨,沅水春泛,潮音阁下一浪高过一浪,于是便有时间让王守仁在常德展开一系列活动。

当年常德人是怎样了解王守仁的呢?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载:“(正德)五年,阳明赴谪龙场,寓郡西潮音阁,有医杜仁夫者,携其《复春诗卷》以谒阳明,一见惊以为奇,遂因杜氏偕闇斋见之。”[2]焦竑的《国朝献征录》卷一百三的记载更为详细:

五年庚午,阳明先生赴谪龙场,寓郡西潮音阁,有医杜仁夫者,携其《复春诗》卷以谒先生。常题绝句云:“安排必定非由我,变理从来自属人。堪叹世人浑不解,九环丹里苦偷生。”阳明先生一见惊以为奇,遂因杜氏偕闇斋见之。阳明先生后语冀曰:“如卿实便可作颜子矣。”无何,先生偶抱羸,疾久之,病益甚。先生乃谢绝医乐,借寓道林寺,祗以一力自随。闭目趺足,默坐澄心,常达昼夜,不就枕席。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片虚白,烱烱见前,冷然有省之间,而沉疴巳脱然去体矣。[3]

应该说明的是,王守仁去龙场经过常德是明正德三年春,离开龙场去江西庐陵经过常德是明正德五年(1510年)春。记载中笼统地称“五年”“赴谪龙场”则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从这一记载,可见是当年在潮音阁附近行医的杜仁夫,带着蒋信的《复春试卷》最早去拜访了王守仁。而王守仁则是在读过蒋信的诗之后,叫杜仁夫让蒋信来见一见。蒋信则邀上了同窗好友冀元亨,一道去潮音阁拜望了心中仰慕的大学者。这一拜,可谓是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含笑映江台。从此蒋道林(蒋信)学术立道,展露雄才。至于二生如何传承师说,使武陵文化增添异彩,内容繁复,笔者将另文专述。

除了蒋信和冀元亨,当初王守仁在常德停留期间还与以下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过从甚密,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文化影响。

杨褫,字介福,武陵人。弘治五年(1492年)中乡试第一名解元,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由科给事中升吏科都给事中。直言敢谏,有忠鲠声誉。其时外藩以方士进献皇上,杨褫上疏,说“羽流幻术,不宜蛊惑圣心”。正德初年,他几乎和王守仁同时因忤逆宦官刘瑾而被“致仕”归乡。杨褫回到武陵,在府西清平门城内创办了“闻山精舍”[4],后来称为闻山书院(今育英小学一带)。当时王守仁在常德有那么大的影响,同杨褫的介绍应该是分不开的。刘瑾倒台,杨褫被起用为通政司誊黄右通政,九年(1514年)升南京太仆寺卿,十年致仕。杨褫关心民间疾苦,曾多次上书,反映荣藩王府剥削常德百姓、危害地方的情况。

龙翔霄,是武陵名士龙膺的祖父。其家就在今常德诗墙渔父阁以北一带,离王守仁住的潮音阁不足百米。龙翔霄的父亲龙珣生他时做了个梦,梦见他“擢丛桂”(科举及第),于是为他取名“飞霄”。后进闻山精舍,跟杨褫读书,适逢王守仁路过武陵,杨褫便把这个学生介绍给他。王守仁很喜欢这个学生,建议他把名字中的“飞”换成“翔”,并取字“潜之”。意即要实现腾空高翔的理想,先要脚踏实地养晦韬光。有趣的是,王守仁替龙翔霄更名这件事从此在武陵传为佳话,后来许多人写文章都提到这件事。龙翔霄曾任阆中县令,后补太和令,升南京军车驾左主事,晋员外郎,徙南京户部郎中,出为程番知府(今贵州惠水县境),所在多有政绩,明穆宗继位后,曾“诏赠官”予以褒奖。《贵阳名宦传》评价他:“翔霄之学,虽源出守仁(王守仁)、若水(湛若水),不尽主其师说。比为郎,善何吉阳(何迁)、杨忠愍(杨继盛),抱方负圆,与古为徒。子孙率以清白承家,出入不倍(背)其教。”

文澍,当时已致仕(退休)养老,住在河洑山沅水对岸木塘垸,以正直廉洁著称于世。文澍是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郎中,出补四川重庆知府。政尚宽平,有古循吏风。因与监司龃龉,调贵州思南府,于是告休归乡。他一生勤学博闻,文思古澹,世人十分敬重他。王守仁拜望他时刚满36岁,文澍则至少是60岁以上了。后来文澍去世,葬于“府西三十里武山侧”。王守仁为撰墓志铭称:“尚书王阳明守仁题其墓曰:人也,朴而理,直而虚。笃学审问,比耄而不衰。吾闻其莅官矣,执而恕,惠而界,其张叔之俦欤!吾闻其居乡矣,励行饬己,不言而俗化,其太丘之俦欤!呜呼!于今时为难得也矣。”[1]934充分肯定了文澍为人的谦虚好学与为政的爱民济众。

此外,王守仁路过桃源,还专程拜访了隐居在桃花源东侧绿萝山的武陵隐士杨应源。清嘉庆《常德府志》卷四十四《传第九·隐逸》记载:杨应源,字昆东,武陵人。“与王阳明友善,而讲学不合。”意即他同王守仁个人关系很投缘,但学术观点不一样。然而,王守仁对这位“讲学不合”的朋友却很尊重,事后还写信给他:

绿萝别后,脱尽鸩媒,历览青溪云林,步步寻到源头,觉此道中另辟一番幽邃世界。斜阳古驿,芳草天涯,闲时读君近作诗古文词,欲歌欲泣,不须把酒读《离骚》也。《易诠》错综尽致,而取象处不出考亭法门。某窃谓宋儒释经只是天地间糟粕物事耳。杜句“重与细论文”,不足为外人道也。浮梗薄躯,有时邀恩归里,当访君于桃花流水间,君其扫开闾巷以待。[5]

此信王守仁本集中不见,但被杨氏后人辑入家谱,《常德府志》即据杨氏家谱所转录,应该是王守仁确切的逸文。“鸩媒”,语出屈原的《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这里借指仕进之心。据信中“浮梗薄躯”的情景和“有时邀恩归里,当访君于桃花流水间”的约定,可以断定王守仁访杨应源应是在赴龙场驿途中,而此信则是在贵州龙场驿之后读到杨应源“近作诗古文词”以后的回信。也就是说,他们见面讨论了许多问题,虽然很多看法不一(“考亭法门”,指朱熹释经的门径。考亭,在福建建阳县西南,为朱熹晚年居处。从信的内容可见,他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易诠》取象、宋儒释经的看法上),但二人讨论问题的余兴未尽,于是分别后便一直保持通信。后来王守仁约定,若有机会“邀恩归里”,就会到桃花源去拜访杨应源。

可见,王守仁路过常德,广泛地接触了武陵先贤、莘莘学子,也了解了这里的屈原文化,在给杨应源的回信当中,称读了杨应源的“诗古文词,欲歌欲泣,不须把酒读《离骚》也”,就是从杨应源的作品之中,他感受到了屈原文化在武陵的影响。既如此,王守仁也就不可能不将屈原的遭遇同自己对照,从而在内心产生思绪。这就是他能在武陵潮音阁写出《吊屈平赋》的思想基础。

三 思绪徘徊之际凭吊屈原

王守仁滞留常德城西潮音阁,感受了入湘以来浓郁的屈原文化氛围,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古同慨,创作了著名的《吊屈平赋》。将《吊屈平赋》写作定在常德城西潮音阁,除了上文提到的众多客观前提外,还有如下理由。

一是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王守仁由闽、浙、赣进入湘,经过长沙、汉寿,到达常德,被春汛阻隔,住进城西清平门外潮音阁之前,一路除了正常的行程住宿外,基本上没有过停留,这从其行程诗文中可看出来。而酝酿《吊屈平赋》这样的文章,毕竟不比一路上的见闻诗歌,没有一段比较成熟的思考是不行的。

二是王守仁入湘之前并没有特意接触和研究屈原及其作品,他是以贬谪之身进入“沅湘”之后,从长沙、沅江、汉寿(龙阳)到常德,一路上广泛接触了屈原文化遗迹、感受了屈原文化氛围之后,才开始对照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思考,从而酝酿了《吊屈平赋》的写作。

三是他到达常德,住进潮音阁,每天观望阁下奔腾的洪流,向东望便是举目可触的招屈亭和德山枉渚。招屈亭在今诗墙东段江湾处,站在城西潮音阁,当时是触目可及。招屈亭以东斜对岸即屈原“朝发枉渚”之处。每日寓目所及,联系个人经历,思想家不可能没有感受。

四是《吊屈平赋》开头便称“正德丙寅,某以罪谪贵阳,取道沅湘,感屈原之事,为文而吊之”。正德丙寅,是正德元年(1506年),这是他开始遭祸的时间,实际入湘是在正德三年初春。“取道沅湘,感屈原之事”,意即在经过沅湘之后。后来春汛结束,王守仁溯沅水而上,途中也没再停留。这种凭吊文章往往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因此判定《吊屈平赋》作于常德城西潮音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五是《吊屈平赋》中表现的情绪是抑郁不平的。“日西夕兮沅湘流,楚山嵯峨兮无冬秋。累不见兮涕泗,世愈隘兮孰知我忧?”谁知道我的忧和愁?谁能理解我?这种情绪和后来平反被重新起用之后充满希望的情景截然不同。正德五年春,刘瑾倒台,王守仁被任命为庐陵县令之后,归途中他还是住在这潮音阁,同样也被春汛所阻。他留下的《潮音阁》诗中说:“江天云鸟自来去,楚泽风烟无古今。”“新春尚阻东归楫,落日谁堪话此心。”这时的心情虽然感慨良多,但却是平静的、欣慰的。

六是《吊屈平赋》的具体内容,同他此时在潮音阁写的《阁中遇雨》三首的思想情绪一致。“道意萧疏惭岁月,归心迢递忆乡园。年来身迹如漂梗,自笑迂痴欲手援”(见第一首),这不正是和屈原一样的忠而被逐的痛苦和无奈么?王守仁在这里也产生过思想上的徘徊,“问津久已惭沮溺,归向东皋学耦耕”(见第二首),这不正是屈原在《渔父》中所表现的思想矛盾么?他甚至也产生过自觉不可为而为之的感慨:“也知世事终无补,亦复存心出处间。”(见第三首)一腔“忍而不能舍”的“忠君爱国”之情。这些,都可说是一脉相承。

总之,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经过一年多的出生入死、颠沛流离之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到达常德。这时他精力疲惫,情绪低沉,思想徘徊,有过矛盾的心境和出世的念头。在对屈原的凭吊之中,他结合屈原忠而遭谤,继而见疑,乃至被逐的不幸遭遇,以“幽业薄兮畴侣,怀故都兮增伤(冥冥之中命运相同啊我和屈原您结为伴侣,系念国家啊我和你一样心伤)”为关纽,将古与今、屈原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一股怨愤之情替屈原而发,也是替自己而发,可谓千载共鸣。这反映了贬谪途中的王守仁在流传着善卷归隐等传说又具有浓郁的屈原文化氛围的武陵这一特殊环境之中的特别感受。

当然,我们今天站在历史长河的下游,有条件回过头来观察和比较历史上这两位曾经在武陵心息相通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和最终结局。屈原处在国破家亡的楚国末期,忠而被逐之后“行吟泽畔”,救国无望之际,最后赴汨罗江以身殉国;而王守仁则是生活在大一统的明王朝中期,宦官刘瑾专权只是王朝发展中的一个插曲。刘瑾倒台之后,他复得重用,并且以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平定“宸濠之乱”,为维护明王朝的统一作出了贡献,最终成为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这自然是历史所提供的机遇完全不同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王守仁一方面在这里感受屈原文化的影响,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一方面广泛接触地方先贤,同时接收有志青年为徒,从而开启了武陵学术文化的新篇章。因此,《明儒学案》卷二十八专列《楚中王门学案》,并在《前言》称:“当阳明在时,其信从者尚少。道林(蒋信)、闇斋(冀元亨)、刘观时出自武陵,故武陵之及门,独冠全楚。”[6]其影响的深远,可以想见。

[1](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之八十二[M].明天启刻本.

[3](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百三[M].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枟曼山馆刻本.

[4](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二):卷十二[M].长沙:岳麓书社,2009:229.

[5]涂春堂,等.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175.

[6](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八[M].乾隆四年郑氏补刊本.

G127

A

1674-9014(2011)03-0107-04

2011-03-12

梁颂成(1954-),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湖湘文化和文艺学。

(责任编辑:刘英玲)

猜你喜欢

王守仁龙场武陵
贵州水城龙场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王守仁的“胆小”
王守仁的“胆小”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书生惹上锦衣卫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武陵晨曦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