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2011-03-18吴有凯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建设

吴有凯

(厦门市城市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福建厦门 361008)

整合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吴有凯

(厦门市城市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福建厦门 36100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分析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开展的现状和不足的原因入手,阐述了整合教育视野下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继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更新观念、重视体育课程建设、丰富课外体育活动、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化等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整合教育;体育文化;高校体育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后,围绕新课改目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观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结构、功用、目标、建设途径等,有的学者完整地构建出高校体育大课程系统的概念。一部分学者从系统的功用入手,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体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一部分学者从特征入手,研究体育隐蔽课程的概念,揭示体育中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互相配合;一部分学者从素质教育目标入手,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促进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目标的意义;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高校体育文化运行中具体的某一个环节,比如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师生交互主体等。

应该说,比起过去模仿苏联单纯强调竞技体育的模式,当前高校体育在观念上已经有了质的突破。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高校体育文化在建设中遭遇了不少挑战。尽管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操作层面,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学习起来不重要的现状依旧存在,我们依旧感到实施中存在困难。

1 现阶段不足的几个突出表现

1.1 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陈旧

体育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和管理的部门,在没有相应制度和学校政策的支持下,不少学校的体育部仍不得不沿袭着旧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仍不得不把传授运动技术、完成单纯的竞赛任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使体育活动的开展难于满足不同层次及不同体质的师生需求。

1.2 部分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自觉性差

学生选项时没有教学目标作引导,只是凭着爱好选课。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任务或完成课程的需要,毕业之后(或二年级上完体育课后)就停止了体育锻炼。

1.3 体育教师有职业倦怠感

有些体育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对学生显性影响不大,加上提出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未能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本校其他专业教师在课酬等方面的待遇有差距,导致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感到怀疑,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业绩和其他专业教师的业绩一样得到认可,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1.4 校内体育文化各环节脱节

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互动互助较少,缺乏配合与联系,这样的状况很难使体育的效果达到整合;其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流不多,两者之间没能有机结合,这很难使学生的终身体育落到实处,因此,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链的呼声越来越大。

2 造成不足的原因

为什么在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理论研究了十几年后,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概念已经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仍旧进展缓慢而艰难呢?造成这些不足的根本原因主要有:

2.1 重视不够

学校领导往往比较直观,总把体育的最终目标局限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上,这种思想观念往往把高校体育独立于高校教育之外,长久下去体育就会因失去本身的光彩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对于学生自身来说,体育的思想、观念、意识都比较淡薄,最终导致体育可有可无的尴尬局面;体育教师的各种期望因无法实现得不到激励而工作积极性被挫伤……这些重视不够的观念都是造成目前学校体育改革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2.2 物质缺乏

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原来现有的体育设施、场地、器材、场馆等物质条件都无法满足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需要。

2.3 制度不完善

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机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管理方面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有关体育文化的政策、制度的实施不能保证体育文化富有成效的开展。其中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就业因素,虽然高校领导和师生认识到健康和锻炼的重要,但在就业压力下,体育作为一个时间漫长,效果隐性的课程和活动,时间、资金、人力等资源配置上,把体育课程让位给见效快的专业课程。

所以虽然理论界有关高校体育文化的讨论很多,但是实际中进展并不顺利。仅仅理论界和授课体育老师认识到高校体育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是要改变制度制定者和学校领导者、学校其他非体育部门师生的观念。不仅仅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健康的重要,更要放长眼光,认识到体育作为一个高校学生整合教育的最好载体平台的意义。而从整合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课程和活动就足以建立起体育文化系统基础,足以让实力不足的高校也能够在较少资金下开展体育文化建设。

基于这些考虑,本文认为可以转变视角,从整合教育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文化,突显体育教学和活动这个基石的整体功能,破解当前发展瓶颈。

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其主要病理变化为颅内压持续性升高,且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故临床上治疗的关键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其神经功能[8]。常规颞顶骨瓣开颅术由于受到骨窗限制,只能行局部颅内减压,无法达到快速、彻底减压效果。近年来,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广泛应用于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可以起到彻底清除患者血肿、快速降低颅内压等效果[2]。

3 整合教育的基本观点

“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如今正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学校里广泛开展。最初由特雷莎·朗格内斯创立的“丰富儿童项目”是培养儿童的,但现在已经逐渐从儿童培养模式逐步扩大到高等教育领域[1]。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报告指出,今日之社会要求麻省理工学院提供融学生生活与学习于一体的教育,将完整的学生的各种经验整合起来,将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教育整合起来,构建整合教育新范式[2]。

整合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找到学习的意义。学生要在学习中找到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找到和自己的联系,在茫茫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孩子感受知识背后道德和精神的力量。作为整体的生命的成长,主体的内在动机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内在的意义感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和生命。把知识和生命看成合一的东西,而不是用知识的碎片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割裂生命。这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精髓,“一花一鸟一世界”,这种整体观在讲究分门别类的现代社会被丢弃了。

所以,从整合教育的视野看,高校体育文化当前建设的重点不应该是放在整个体育文化大系统各要素的构建上,那是更高层的目标,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打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要赋予现有的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活动以灵魂和生命——赋予体育对学生自身真实的意义感。一方面这仅仅靠体育教师是不够的,需要由上至下的关注和改革。另一方面,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本身,就承载着高校体育校园文化整体,并不需要系统里其他要素都齐全才可以开展。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该集中人力财力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上,在这两个切入点上整合学生的体质、健康、人格、品德,整合学校的体育产业和基础体育设施。而不是把体育文化分解成下面的一块一块:比如课堂就是传授知识,不承担体育活动的职责;学生活动就是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生活,不承担校内外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产业化尝试;把体育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交给思想政治教师去完成等。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要认识到课程本身就是“教学、群体、竞赛、科研、体育文化、体质健康检测评价”六位一体的,就具备体育文化的整合功能。而不是要建设起整个体育文化大系统才具有体育文化的功能。

4 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承载的作用

4.1 促进身体发育

大学生现在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加快自身的血液循环,可以提高心肺功能,进一步改善呼吸系统,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可为自身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锻炼能增加脑的重量和大脑皮层厚度,增加脑神经细胞树突,使大脑获得营养和氧气,为智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4.3 促进人格和个性发展

4.4 促进良好品德形成

社会转型使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认同危机,体育能使大学生形成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产生归属感。运动中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较短时间内,激发道德情感,体育对德育的意义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大学生往往能从体育赛事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宏大的规模中深刻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最好的载体。

4.5 调整行为失衡

体育可以成为负面情绪发泄的场所;可以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等负面影响;还可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4.6 促进社会进步

高校体育文化使生活在校园之中师生实现身体、性格的塑造,有助师生的社会化进程;经高校体育文化熏陶的师生通过与社会的交流,对社会其他人施加了良好的影响。同时,高校的研究成果也为社会创造着物质财富。如体育科研产品、体育器材的开发等。高校体育的开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如大运会、校运会、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器材和服饰的消耗等,这些都带动了经济发展。

5 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途径

从整合教育看,最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自身具备的整合作用。只有认识到这点,才可能以体育部门为原点,去协调各部门配合体育部门,做好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5.1 制度需要继续深入改革

国家教育制度、政策决定了体育部门的约束条件和激励机制。但现在还有许多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如“健康第一”与知识传递的教学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全面发展学生的责任和以体质达标考核教师的矛盾等,这些需要制度改革的深化。

5.2 学校重视,更新观念

高校党政领导及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对体育部门的观念。领导要重视,并带头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文化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领导带头参加能大大影响体育项目的推广。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师生们在体育活动中交融,能够用较短时间和较少的资金形成有凝聚力的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马上见到功效。高校领导对体育工作者除物质激励外,还需要从感情上对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支持课改。同时加强体育场地建设,不缩减体育经费,有实力的高校还可以加大投入,打造自己的体育文化品牌和特色的校园文化。体育建设的整体规划要契合本校办学特色,符合本校办学目标,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不能盲目建设,人云亦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5.3 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程不能完全废弃传统教学。从整合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正隐藏在知识传授的显性课程里,不必另外再开一门课去讲授意义。比如在一丝不苟的动作示范和纠正错误中,有意识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严谨求实的品质,并指出这种品质对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的意义。体育课程应积极申请各级精品课程,建立学生交流网络信箱专区,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有校园网站的高校,要利用好这一平台进行教育和宣传。

从整合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是体育教师要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通过情感,体育教师才可能把体育课程的灵魂和意义感染和传达给学生,才可能激活学生内心对体育的情感,才可能赋予体育知识和技能以生命,把非情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成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并深藏内心,成为终身锻炼的永恒动力。

5.4 课外体育活动

一方面,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欣赏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全校师生能一起分享竞技体育运动带来的荣誉;举办好校运会,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会中,亲自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喜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社团或兴趣小组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体育生活,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协会活动,校际体育交流等来满足学生体育运动需求。

从整合的角度看,仅仅举办这些活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时刻有意识地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中产生强烈情感的时候,引导学生达到整合教育的目标,比如团体项目训练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交往沟通,归属需要;在观看比赛激动的呐喊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等。

5.5 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化

产业化是突破高校体育活动资金瓶颈的长远之计。要充分学习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产业的运作经验。我国近年也开始重视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化。如CUBA承办校方通过体育旗帜、运动标准色、体育吉祥物、体育标语、广播电台、校园网等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校园师生的精神面貌,宣扬了校园文化和校园品牌,也寸进了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化。

另外学校还可以和企业,社会各界力量合作建设。引入合适的培训和锻炼项目,如“Project Adventure课程”[4],该课程在“游戏”中增进个体对团体力量的认识,成为许多公司训练员工素质的首选培训。可在高校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如果资金困难,可考虑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技术优势,和拓展公司联合举办。又比如场馆建设,大学的体育场馆是学校标志性建筑,建设最主要问题是资金缺乏。从国外经验看,高档次的体育场馆一般都建设在高校,资金的来源也多是来自政府和社会,所以对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如何产业化也值得关注。

[1]朱小蔓.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对教育的另一种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5-09-23(2).

[2]顾建民.整合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2(5):19-21.

[3]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凯飞.Project Adventure体育课程模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8.

The Spor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View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

WU You-kai
(P.E.Dept.,Xiame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Xiamen 361008,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the sport cultur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means of literature,analyses and logic.It put forward important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tivity and expounded the means of the spor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e of the theory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both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 cultur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Education;the sport cultural;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 80-0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7413(2011)06-0020-04

2011-10-22

吴有凯(1959—),男,福建福鼎人,副教授、高级教练员,体育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 江国平]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建设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