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

2011-03-18郝庆合

图书馆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英国图书馆服务

郝庆合

(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222)

1 阶层平等

公共图书馆是指1850年后英国依据《公共图书馆法》设立、由地方政府提供经费、向所有居民开放的图书馆。阶层平等是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的首要表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免费面向所有公众服务,实现了各阶层读者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上的平等。

1.1 旧式图书馆服务的等级性

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图书馆分为国立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包括教区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大型图书馆。教区图书馆读者以神职人员和绅士、内科医生、律师、学者等社会中上层人士为主;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者和学生,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大型图书馆有特尼森图书馆、皇家社会图书馆、爱丁堡律师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虽然馆藏丰富并且向公众开放,但是由于集中在首都伦敦和少数大城市,入馆手续复杂,因而其实际服务范围限于上流阶层。

显然,国立图书馆不能满足社会阅读需求,民间自发兴起的如租借图书馆、会员图书馆、机械工人学校图书馆、工人图书馆、巡回图书馆、咖啡屋的图书俱乐部、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图书馆等民间图书馆应运而生。民间图书馆因没有国家经费支持,多数民间图书馆向用户收费。因此,富足的中产阶层成为民间图书馆的主要读者,而社会下层得到图书馆的服务极其有限。在国立图书馆中,教区图书馆虽然可以作为一些平民的读书场所[1],但应属宗教性质,馆藏以国教读物为主,世俗图书有限。在民间图书馆中,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图书馆虽然免费向公众服务,但规模小且馆藏宗教色彩很浓,服务亦不尽如人意。

事实表明,在公共图书馆出现之前,英国社会各阶层在享受图书馆服务方面具有等级性:社会上层得到的图书馆服务时最优质的;中层阶层拥有良好的图书馆服务;社会下层获得的图书馆服务最不充分。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阶层平等化

在爱德华兹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英国议会于1850年通过《公共图书馆法》。根据此法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上实现了阶层平等化:首先,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是阶层平等化的基础。在旧式图书馆中,民间图书馆因缺乏稳定充足的发展资金,往往实行收费制。例如:利物浦会员图书馆1770年左右的入会会费是1.05英镑,年费5先令;会员制伦敦图书馆入会会费6英镑,年费2英镑;机械工人学校图书馆入会会费1.25先令;工人图书馆租金为每季度1.5先令;巡回图书馆每册书押金10便士;咖啡屋图书俱乐部阅读当天所有报纸花费1便士[2]。下层民众因难以承受服务费用而被拒于民间图书馆门之外。公共图书馆弥补了民间图书馆的不足,由政府提供经费,实行免费服务。免费服务消除了下层民众使用图书馆的经济负担,为社会各阶层在公共图书馆享受平等服务奠定了基础;其次,公共图书馆的全民开放性是阶层平等化的保证。在旧式图书馆中,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图书馆也实行免费服务,但没有向所有公众开放,因而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各阶层在享受图书馆服务方面的等级性。1850年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法》突破了各类旧式图书馆在服务对象上的局限性,强调居民都可以利用公共图书馆。在后来屡经修改的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 《苏格兰公共图书馆巩固法》等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中,公共图书馆的全民开放得到进一步强化。

通过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免费服务,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打破了读者的阶层界限,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上的平等。这缓和了工业革命以来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与不充分的图书馆服务之间的矛盾,满足了他们旨在谋生、教育、消遣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读者广泛性增强。

2 区域平等

区域平等是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在地理上的表现。经过近百年发展,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先后突破了城际界限和城乡界限,使全国各地读者平等享受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

2.1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城后乡”模式

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先城后乡”的区域发展模式,原因在于:一方面,城市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相对强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出现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公共图书馆法》(1850年)公布后的第二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的增长远远快于乡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迅速发展的城市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更大;另一方面,在公共图书馆事业早期,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受阻。1855年修订的 《公共图书馆法》将适用范围由人口过万的城市,扩大到5000人以上的农村区域。这虽然使一些乡村有了建馆资格,但根据规定,有权建馆的农村机构包括区域委员会、教区会、教区联合会。这种政出多门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馆行政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3],抑制了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因此,城市先于乡村,成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区域。

2.2 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公共图书馆尚不具备充分的发展条件。《公共图书馆法》及其1855年的修正案虽然为英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立了法律框架,但其局限性很大。首先,法律将建馆权下放给地方,失去了对地方政府建馆的绝对强制性。其次,法律规定建馆必须得到2/3以上纳税人投票支持,这并非易事。再次,法律对每英镑固定资产征收1便士的图书馆税的税率太低,仅为0.4%,图书馆投入资金不足。此外,这部法律缺乏与之相应的政策支持。因此,英国早期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缓慢。1850~1856年,只有11个城市采纳《公共图书馆法》[4]。1860年,英国仅为 28所公共图书馆。到1870年,采纳《公共图书馆法》的城市尚不足50个[5],英国仅有 35 所公共图书馆。

19世纪后期,城市公共图书馆逐渐具备了良好发展条件。首先,在法律上,继续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法》趋于合理。1867年,英国议会修订《公共图书馆法》,将建馆得票率由 2/3减至半数[6],降低了建馆难度。1892年,英国议会修改 《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地方政府从1893年起不再通过纳税人投票而直接建馆,从而扫除了图书馆建设的一大障碍。其次,在资金上,图书馆经费趋于充足。自1879年起,卡内基通过他的基金会为英国公共图书馆筹集大量捐款,先后有336所图书馆受助。再次,与公共图书馆相关的举措趋于完善。1870年通过的初等教育法和1876年开始的义务教育,使英国公共图书馆的学生读者显著增加。1877年,英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公共图书馆建设受到高度重视。1887年,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皇即位50周年,许多城市纷纷建馆。在这些因素推动下,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显著增长,1877年为 77所,1889年为153 所,1900 年达到 360 所[7](这一数量是 1870 年的10.3倍),此时的公共图书馆已遍及英国各城市。

2.3 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城市公共图书馆的迅速发展,乡村与城市在公共图书馆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1914年,为了解英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卡内基英国基金会邀请牛津大学教授亚当斯和格拉斯顿调查当时的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1915年,亚当斯向基金会提交《图书馆需求与政策报告》,即《亚当斯报告》。该报告指出英国仍有占总人口43%的乡村人口无法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议加强乡村公共图书馆建设,把乡村公共图书馆变成农民的精神生活中心[8]。

《亚当斯报告》的建议对乡村公共图书馆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乡村公共图书馆建设建议获得基金会采纳。1915年,基金会在英国北海的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刘易斯岛进行乡村公共图书馆试验,在苏格兰地区的丹弗姆林公共图书馆成立三岛联络中心,提供图书馆服务。此次乡村公共图书馆试验取得成功,促使基金会继续在斯塔福德郡等地进行试验。到1918年,已有12个农村地区接受了基金会捐助,款项超过10万英镑。其次,乡村公共图书馆建设建议得到了国会认可。1919年,英国议会修订《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县议会是乡村公共图书馆的领导机构,承认了非城市区域公共图书馆可以扩充,这不仅使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小城镇和大村庄能建分馆,还能在小村庄和居民点建立图书交换站。该法还取消了对图书馆课税制的限制,使乡村公共图书馆经费有了显著增长。1925年,英国再次修订《公共图书馆法》,允许各郡开始建立中心图书馆。这些因素促进了公共图书馆在乡村的发展。到1926年,英国除五个郡以外的绝大多数郡都有了全郡性的公共图书馆服务[9]。英国城乡公共图书馆的不平衡格局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近百年努力,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图书馆已在英国全国普遍建立[10]。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区域平等化基本实现,居住在各个城市和乡村的读者终于可以平等享受到公共图书馆服务。

3 性别和年龄平等

3.1 性别平等

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妇女要求获得与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因而成为女权运动的发祥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兴起的19世纪下半叶正值女权运动初期,此时的女权主义者主张妇女在接受教育方面应与男性平等。除学校外,公共图书馆成为妇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不仅如此,公共图书馆还对妇女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妇女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是强烈的。在此形势推动下,英国许多公共图书馆为妇女开辟了单独的阅览室,为她们提供小说和时装杂志。这些通俗读物受到女性读者青睐,以至于当时的文坛名人斯科特、狄更斯、萨克雷、兰姆、乔治·艾略特、丁尼生、拜伦、柯立兹、迪斯雷利等,都成了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1]。英国公共图书馆的这种针对性服务,不但满足了妇女的教育需求,而且满足了她们休闲消遣的娱乐需求,有助于实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在性别上的平等。

3.2 年龄平等

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也意味着各年龄段读者在享受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平等。以图书馆为儿童服务为例,在公共图书馆出现以前,可供英国儿童利用的图书馆资源很少。虽然儿童能使用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图书馆的图书,但是由于这两类学校的宗教色彩浓,因而馆藏文献有很大的局限性。

1850年英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对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居民开放,指出地方政府应对本地区的儿童提供图书馆服务[12]。受其影响,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1861年开设儿童部,伯明翰公共图书馆1865年开始为儿童提供借书服务。19世纪70年代~90年代,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一系列教育法,完全推行了初等免费教育。入学儿童的显著增加,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断增长。1882年,从诺丁汉公共图书馆独立出来的儿童图书馆成立。到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已有40所公共图书馆设有独立的儿童阅览室,另有大约60所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服务。1918年,英国议会通过《费舍教育法》,将儿童的义务教育年限从12岁延长至14岁。为配合该法的实施,政府为儿童在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借阅设施、独立馆舍或阅读空间,一些图书馆还设置演讲厅和故事部,儿童自由获取馆藏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

3.3 病残者与健康者的平等

在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中,病残读者也享受到了与普通读者同等的服务。1857年,利物浦公共图书馆开始为盲人读者备置盲文图书。此后,这种做法逐渐普及。1882年,国立盲人外借图书馆成立,后来改称国立盲人图书馆。1927年,图书馆学者麦考文主张将图书传递给不便前往图书馆的病残人士,以改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他提出通过志愿者大声朗读等方式,开展对病人和盲人的服务。此项建议获得英国公共图书馆许多馆员的支持和拥护。同年,西苏塞克斯郡的沃森镇公共图书馆成立了英国第一个医院托管书库。此后五年,英国又出现了30个医院托管书库[13]。

4 启示

4.1 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与社会各项事业息息相关

在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实现平等服务的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发挥了不少作用。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议会改革,使社会中下层获得了与社会上层平等的政治地位,实现了各阶层读者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上的平等。在经济上,新兴工业城市如设菲尔德、伯明翰等首批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影响了早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地理分布格局。在法律上,屡次修订的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为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思想上,爱德华兹的“平民化图书馆”理念[14]为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服务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教育上,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服务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实现各年龄段读者在享受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平等。可见,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服务,是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逐渐实现的。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服务,同样离不开社会各项事业的支持,因而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相关因素,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2 平等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原则

在近百年的发展中,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逐渐打破了读者在阶层、区域、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界限,最终实现了对全社会成员的平等服务。平等服务不仅是英国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也成为世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基本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一直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平等精神: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限制[15]。我国公共图书馆也应坚持平等服务原则。2008年10月 28日,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发布了 《图书馆服务宣言》。该宣言第2条指出: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职责,通过对全社会成员实行平等服务,维护公民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16]。我国公共图书馆应以《图书馆服务宣言》为指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对来自不同职业、身份、年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国籍、地区的读者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只有坚持平等服务,才能使公共图书馆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4.3 平等服务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区域均衡发展

经过近百年建设,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了区域平等化。区域平等意味着公共图书馆在全国各地分布均匀,意味着不同地区的读者都能便捷使用公共图书馆,意味着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区域差异性最突出。如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综合实力最强,而青海、海南、宁夏、西藏等省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对缓慢[17]。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要协调各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广泛听取图书馆人士和广大读者的意见建议,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相关经验教训,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规划,对公共图书馆事业落后地区进行政策扶持和倾斜,鼓励发达地区支援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通过共同努力,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将逐渐缩小,全国各地读者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不会再遥远。

4.4 平等服务促进公共图书馆更加关怀弱势群体

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突破了读者的性别和年龄等界限,通过对妇女、儿童、老人、病残者等弱势群体的专门服务,使平等服务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为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设有少儿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加强了为老人和残疾读者提供服务,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看到,我国公共图书馆向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还存在经费不足、定位不明确、缺乏调研整体规划等问题[18]。可见,在改进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任重道远。

[1] 华薇娜.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J].图书馆杂志,2005(1):4.

[2] 小野泰博.图书馆和图书馆史[M].阚法箴,陈秉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80.

[3] 汤旭岩.英国图书馆法简述[J].江西图书馆学刊,1982(4);51.

[4] EDWARDS E.Memoirs of Libraries[M].London:Trübner&Co,1859:796.

[5] WIEGAND W,DAVISD G.Encyclopedia of Library History[M].London:Taylor&Francis,1994:636.

[6] EDWARDS E.Free Town Libraries[M].London:Trübner&Co,1869:21.

[7] 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97.

[8] 薛理桂.英国图书馆事业综论[M].台北:文华图书馆管理资讯股份有限公司,1988:60.

[9] 王立贵.中外图书馆事业比较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9:224.

[10] 杨子竟.外国图书馆史简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76.

[11] HAMMOND M.“The Great Fiction Bore”:Free Libra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ading Public in England,1880-1914[J].Libraries and Culture,2002(2):102.

[12] 官凤婷.英国图书馆法发展历程与现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94.

[13] 郑永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及其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09(1);87.

[14] 吴稌年.中外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共同特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2):77.

[15] 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科教处.世界图书馆事业资料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45.

[16] 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5.

[17] 郑京华.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6(5);40.

[18] 寿文星.提高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水平之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4):109.

猜你喜欢

英国图书馆服务
英国的环保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英国圣诞节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