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差异性的初步分析

2011-03-15黄竹刘继学于亚雄杨金华程加省丁礼云王志伟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穗长潜力世纪

黄竹刘继学于亚雄杨金华程加省丁礼云王志伟

(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3.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丽江674100)

云南省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差异性的初步分析

黄竹1,2刘继学3于亚雄2杨金华2程加省2丁礼云3王志伟2

(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3.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丽江674100)

对云南省不同时期22个小麦主栽品种的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具有显著差异,代表21世纪初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最高(7 293.9 kg/hm2),代表20世纪70年代的次之(6 975 kg/ hm2),代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最低(5 858.55 kg/hm2)。对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分析表明,穗粒数有所增加,株高明显降低,对产量潜力有一定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年代与产量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根据欧式平方距离将22个小麦品种聚为三大类群,其中77.3%(17个)的品种归入第三大类,且同一时期的小麦品种并未归为一类。

小麦;产量潜力;产量性状;不同时期

小麦是云南省仅次于水稻、玉米之后居第三位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小麦种植面积达70万hm2,单产2 253 kg/hm2,比50年代初(小麦种植面积为18万hm2,单产仅750 kg/hm2)的单产提高3倍,种植区域遍及云南省126个县市,海拔300~3 600 m的地方均有分布,小麦面粉是居民的主要食品原料之一[1,2]。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高原地区小麦品种,由于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和产量水平的提高,一般都进行过四五次更换,阶段分明。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地区小麦品种改良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主要是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经鉴定筛选提供生产利用;同时广泛征集国内外优良种质用以创造、贮备育种材料,并在引进的优良品种中开展系统选种。二是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引种和杂交育种并重,自育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二者都有明显成效[2]。

目前,有关云南省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差异性的研究较少,因此,综合分析云南省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的差异性,了解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的变化趋势,对于今后有目的地选配杂交组合、选育新品种、提高育种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09年在丽江市农科所试验基地对云南省不同时期的22个小麦主栽品种的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初步探讨其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的差异性,为今后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云南省不同时期的22个小麦主栽品种。各品种的名称、来源地及其代表年代详见表1。

1.2实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田间试验于2009年在云南省丽江市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该地海拔2 400 m,东经100°26',北纬26°52',试验地前作为蔬菜,肥力中等。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长3.57 m,宽1.87 m,小区面积6.67 m2;采用窄行条播方式,每小区8行,播种量按225万/hm2基本苗设计,根据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80%)公式计算播种量,称(数)种到行。播种期11月20日。

播种前施底肥:三元复合肥(N∶P∶K=15∶15∶15)450 kg/hm2,折合含纯氮150 kg/hm2。种肥施尿素75 kg/hm2,追肥施尿素两次,分别为225 kg/hm2和75 kg/hm2。生育期内共灌水4次。人工除草2次。

每个材料随机取20株进行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考察的性状包括穗粒数、有效穗(万/hm2)、千粒重(g)、穗长(cm)及株高(cm)等。分小区收割,测定产量(kg/hm2)。

1.3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表1 小麦品种的名称、来源地及其代表年代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

2.1.1产量潜力的方差分析

参试品种产量(kg/hm2)、穗粒数、有效穗(万/hm2)、千粒重(g)、穗长(cm)及株高(cm)等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见表2。从表2可知,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的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39<0.05)。针对各时期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行具体分析(表3,图1),代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最低,其产量为5 858.55 kg/hm2;代表21世纪初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最高,其产量为7 293.9 kg/hm2,比20世纪50、60年代小麦品种的产量增长24.5%;代表20世纪70年代的次之,其产量为6 975 kg/hm2,比20世纪50、60年代小麦品种的产量增长19.1%;代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呈上升趋势。

在22个参试品种中,代表20世纪50、60代的小麦品种阿勃的产量最低,为4 999.5 kg/hm2,代表20世纪70年代的小麦品种墨波的产量最高,为7 924.5 kg/hm2,此时,云南高原地区进行了小麦品种的第三次大更换,使得20世纪70年代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上起到了很大的增产作用;与之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有所下降,但相对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小麦品种来说略有增长,且此期间的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好[2];随后的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在逐渐提高,到21世纪初,产量潜力达到最高值。

表2 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

表3 不同时期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比较

2.1.2产量性状分析

对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的穗粒数、有效穗(万/ hm2)、千粒重(g)、穗长(cm)及株高(cm)等进行统计,其统计结果如表4和图1。代表21世纪初的小麦品种的穗粒数最多,为47.0,代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小麦品种的穗粒数最少,为37.3,虽然20世纪80年代小麦品种的穗粒数有所减少,但总的来说,穗粒数处于增长趋势,这与产量潜力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穗粒数的增长会直接导致产量的提高。有效穗从20世纪50、60年代的597.00万/hm2逐渐下降到21世纪初的489.00万/hm2,说明五六十年来,小麦品种的有效穗水平普遍下降。而产量潜力却有所提高,若在以后的育种过程中,能提高有效穗的量,产量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代表20世纪70年代的小麦品种的千粒重水平最高,为35.85 g,代表20世纪80年代的小麦品种的千粒重水平下降至33.45 g,达到最低,之后逐渐上升。20世纪50、60年代到90年代的小麦品种的穗长逐渐增长,但代表21世纪初的小麦品种的穗长大幅度下降至8.25 cm,达到最短,说明20世纪的小麦品种的穗长较长,但21世纪的小麦品种的穗长普遍有所下降。代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小麦品种的株高为最高值115.67 cm,之后大幅度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代表21世纪初的小麦品种的株高下降至最低值91.46 cm,说明从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小麦品种的第三次大更换后,小麦品种的株高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良好的抗倒伏能力。

表4 各年代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

图1 代表不同时期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的比较注:“1”:代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小麦品种;“2”:代表20世纪70年代的小麦品种;“3”:代表20世纪80年代的小麦品种;“4”:代表20世纪90年代的小麦品种;“5”:代表21世纪初的小麦品种

2.2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对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5中可以看出,品种年代与产量的相关系数r= 0.454,P=0.034<0.05,差异显著,即两者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品种年代与株高的相关系数r=-0.455,P=0.033<0.05,差异显著,即两者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其余的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间的P值均大于0.05,即它们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品种年代与产量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自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云南省小麦品种经历了4~5次品种更换,这对提高云南省小麦的产量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品种年代与株高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说明在不同时期的品种更换中,株高这个性状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使近60年的小麦品种具有良好的抗倒伏能力。

表5 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小麦品种基于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根据各小麦品种的产量、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穗长和株高等性状进行系统聚类,建立了聚类树状图(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的小麦品种并未归为一类。在欧式平方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为13时可以将22个小麦品种分为3大类群:第一类群只有1个品种,阿勃,是参试品种中产量最低的品种(4 999.5 kg/hm2),其穗粒数(50.4)大于第二类群;第二类群包含4个品种,即墨波、精选9号、E001和云麦42,其产量是参试品种中最高的4个品种,远远高于第一类群;第三类群包含余下的17个品种。第三类群又在欧式平方距离为7处分为2个亚群:第一亚群有6个品种,即0483、0103、靖麦7号、凤麦24、滇西洋麦和国际13,第二亚群有11个品种,即德麦4号、云选2号、绵阳20、0230、云选11-12、凤麦13、南原1号、云麦39、云麦47、778和墨沙,第二亚群的产量(6 838.5 kg/hm2)高于第一亚群的产量(5 979 kg/hm2)。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同一时期的小麦品种并未归为一类。

3 小结与讨论

小麦品种的不断育成和更新,促进了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和小麦生产的发展,对小麦品种产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研究发现代表云南省不同时期的小麦品种在产量潜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代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最低,其代表品种阿勃的产量(4 999.5 kg/hm2)为参试品种中产量最低的品种,这与庄巧生认为的阿勃是高抗条中13号生理小种,丰产性能好,小面积高产田可达7 500 kg/hm2以上[2]的论断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为该阶段的小麦品种已不能适应现今的生产环境。代表20世纪70年代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大幅度增长,可能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引进了墨西哥小麦品种,其穗长和穗粒数得到提高,且墨西哥小麦品种为矮杆品种,抗倒伏能力大大提高,使得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随着小麦品种的退化,其产量也随之下降;经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多年不懈的努力,研究得到了自育小麦品种,并加以推广,由于自育小麦品种在抗病性、抗逆性及广泛适应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小麦的产量潜力得到逐步提高,并在21世纪初达到最高值(7 293.9 kg/hm2)。

图2 小麦品种的聚类树状图

品种的变化趋势往往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育种目标。本研究中,从品种产量性状的年代变化可以发现,自20世纪50至60年代始,小麦品种的穗粒数逐渐增加,而有效穗和株高呈下降趋势,说明近60年,云南省小麦品种的育种工作在穗粒数和株高这两个性状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小麦产量的提高和抗倒伏能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小麦品种的有效穗水平从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逐渐下降,而产量潜力却有所提高,若在以后的育种过程中,能提高有效穗的量,产量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3]。本研究对云南省近60年小麦品种更换中的22个主栽品种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品种性状间的相似性(欧式平方距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同一时期的小麦品种并未归为一类,在欧式平方距离为13时,22个小麦品种可聚为三大类群,其中第三大类群聚集了22个品种的77.3%,这反映出近60年来云南省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较为狭窄,其原因可能是育种过程中高强度的人为选择起到了重要影响[4]。而国际上几个小麦主产国的小麦品种遗传丰富度较高[5-11],因此,对于今后云南省小麦品种的改良,可以在育种工作中有目的地多选用地方品种和国外品种作为亲本材料。

[1]魏鹿.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促进云南小麦产业化发展[J].种子,2002(2):61-62

[2]庄巧生.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0-248

[3]李志波,王睿辉,张茶,等.河北省小麦品种基于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3):436-442

[4]Christiansen M J,Andersen SB,Ortiz R.Diversity changes in an intensively bred wheatgermplasm during the 20th Century[J].Molecular Breeding,2002,9:1-11

[5]Donini P,Law J R,Koebner R M D,et a1.Temporal trends in the diversity of UK wheat[J].Theor Appl Genet,2000,100:912-9l7

[6]Fu Y B,Peterson GW,Richards K W.et a1.Allelic reduction and genetic ship in the Canadian hard red spring wheat germplasm released from 1845 to 2004[J].Theor Appl Genet,2005.110:1505-1516

[7]Giovanni F,Mariarosaria M,Ivana G.Temporal variation of diversity in Italian durum wheat germplasm[J].Genet Resour Crop Evol,2007,54:615-626

[8]Hao C,Wang L,Zhang x,et a1.Genetic diversity in Chinesemodern wheat varieties revealed by microsatellite markers[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2006.49(3):218-226

[9]Kim H S.W ard R W.Genetic diversity in Eastern U.S.soft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ttm L.em.Thell) based on RFLPs and coefficientsof parentage[J].Theor Appl Genet,1997,94:472-479

[10]Parker G D,Fox P N,Langfidge P,et a1.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Australian wheat breeding programs based Oilmolecular and pedigree data[J].Euphytica,2002,124:293-306

[11]Roussel V,Koenig J,Becke~M,et a1.Molecular diversity in French bread wheataccessions related to temporal trends and breeding programmes[J].Theor Appl Genet,2004,108:920-930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Difference of Yield Potentialities and Yield Characters of Wheat Varieti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Periods in Yunnan Province

HUANG Zhu12,LIU Ji-xue3,YU Ya-xiong2*,YANG Jin-hua2,CHENG Jia-sheng2,DING Li-yun3,WANG Zhi-wei2
(1.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Yun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2.Food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unming 650205,China; 3.Lijiang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ijiang 674100,China)

The 22 main cultivars ofwheat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yield potentialities and yield characters.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 yield potentialities of wheatwere significant.The wheat varieties representing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gained the highest yield potentialities(7 293.9 kg/hm2),representing the 20th century 70s gained lower(6 975 kg/hm2),representing the 20th century 50s and 60s gained minimum(5 858.55 kg/ hm2).The analysis of yield characters of wheat varieties revealed that th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was increased and plant heightwas remarkably reduced and had some influence on yield potentialities.Correlations revealed that periods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yield,and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plant height.Based on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 method,all the cultivars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3 major groups,ofwhich the third group contained 17 cultivars and accounts for 80.8%of all accessions tested.The cultivars representing the same period did not clustered into the samemajor group.

Wheat;Yield potentialities;Yield characters;Different periods

2010-11-15

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2010BB005),国家小麦支撑计划(云南子课题)。

黄竹(1986-),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

于亚雄(1959-),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猜你喜欢

穗长潜力世纪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潜力榜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