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11-02-21李淑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能源经济

李淑文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北京100024)

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李淑文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北京100024)

在气候问题倍受关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如今低碳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的全球博弈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立足国情分析我国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是当务之急。

低碳经济;挑战;应对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低碳的发展模式倍受各国的关注与推崇,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低碳发展成为新的时尚,低碳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低碳的全球博弈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立足国情分析我国低碳发展的形势、提出应对策略是当务之急。

1 低碳经济的内涵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最早见之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预计了按目前的消费模式,到2020年英国80%的能源必须依赖进口的严峻形势,较早意识到了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威胁。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 -20%的损失,呼呈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至此,国际社会进入了低碳经济的时代。

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以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途径,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目前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暖的战略选择。

1.2 低碳经济的特征

(1)综合性。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首先,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不能同步增长。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最后,低碳经济还关系到人类的发展权和社会公平。

(2)技术性。低碳经济要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CO2的排放。

(3)全球性。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需要全球共同面对,低碳发展也需要全球合作。1.3 低碳经济的发展阶段

1.3.1 农业社会: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的低碳经济

碳水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植物的生长是利用太阳能,把CO2和水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科学研究测算,每年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约1 500亿t的碳,产生约4 000亿t的氧气。但“原生态”的低碳经济满足人类的环境效益有余,而经济效益不足。

1.3.2 工业社会: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的高碳经济

工业文明的标识是人类对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利用。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是化石能源的物质基础,碳氢化合物通过燃烧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产生CO2。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工业社会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

1.3.3 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低碳经济

抑制气候变暖,削减CO2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建立高效低排的能源结构,提高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开发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 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客观地说,我国的低碳经济已经起步:1991-2005年,我国是在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着年均约10%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47%,实现了节约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减排约18亿t的二氧化碳。“十一五”的前三年,我国单位G D P能耗在原有基础上又下降10.8%,预计“十一五”单位能耗降低20%的目标能如期实现,这相当于又节约了6亿t标准煤,少排放了二氧化碳约15亿t。同时中国也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05-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低碳经济虽然对于我国从长远看是机遇大于挑战,但近期看依然是挑战大于机遇。

2.1 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

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为“1∶5∶4”,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比重过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缓慢,体现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特征。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从2001-2007年,我国的能耗水平不断攀升,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

2.2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据统计,中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1/3。2008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比上年增长4%,总量为28.5亿t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增长3%,为27.4 亿 t,原油消费量增长5.1%,为 3.6 亿 t;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0.1%,为807亿 m3;电力消费量增长5.6%,为34502亿kW/h。2000-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达9.1%,其中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的90%,在2007年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到69.5%的比重,2008年有所下降,还达到68.7%。据计算,每燃烧1吨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每吨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多出30%和70%。我国煤炭产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大国,因此能源以煤炭为主,决定了我国是“高碳”的能源结构。

2.3 能源利用属高碳消耗

据统计,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4%,比发达国家低1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钢铁、有色、石化、电力、建材、纺织等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发达国家高40%,机动车油耗比日本高20%,比欧洲高25%。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形式严峻。

2.4 低碳技术潜力不足

从科技研发投入来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研发投入由2004年占GDP的比例为1.23%到 2005年的 1.34%,2006 年的 1.41%,攀升到2007年的1.49% ,但能力不足是现实。从企业投入看,虽然已接近发达国家,占到70%以上的份额,但在研发资金总投入与研发强度上仍有较大距离。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资金在新产品开发上只占24%,且更注重短期项目,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足10%。目前全球核心的节能减排技术有60多项,其中有40多项是中国不掌握的,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甚至是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才能获得,这说明了我国的科研研发基础薄弱、潜力不足,这也成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

3 我国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

3.1 调整产业结构

英国在近30年中,以能耗增加10%的代价换来了经济规模增加100%的效率,这一方面得益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200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1:5:4,虽然国内纵向比较,产业结构已有了不小的改善,但目前全球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已达70%以上,所以如果国际横向比较,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国的服务业拥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发展低碳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属于低碳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能耗、物耗均低,对环境的污染也有限;IT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又如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在发展低碳产业同时,要提高高碳产业市场准入制门槛。

3.2 优化能源结构

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新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属于无碳能源。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国际社会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研发和投资的重要领域,新能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用蔗糖生产乙醇是目前世界上最便宜的方法,巴西的生物乙醇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约40%汽车燃料的需求。为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发达国家规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规定,到2020年英国包括发电、取暖、交通等15%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40%的电力来自低碳产业,其中30%来自于风能、波浪能、潮汐能,10%来自核能。欧盟规定到2012年,实行每公里排放130g的汽车二氧化碳的限排标准;美国能源政策法规定到2012年,可再生和替代性交通燃料主要是乙醇必须达到75亿加仑;日本按轻型客货车对汽油和柴油制定了燃油经济性标准;荷兰在电力法中实施“绿色证书”计划等。

我国水能可开发量3.78万亿kW/h,占世界可开发总量的16.7%,预计到2020年,国内水发电量可达到2.7万亿kW/h;我国风能理论可开发总量为32.26亿kW,实际可开发利用量2.53亿kW,目前新建成和正在建的风电场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古和沿海地区。2008年,我国风电总装机1 200万kW,居世界第四位,提前两年实现了1 000万kW的目标;[1]太阳能是取之不竭的丰富能源。据统计,每年陆地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源总量,相当于24 000亿吨标准煤。在太阳能方面,我国政府实施了“中国光明工程”计划,截止到目前,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已基本解决了2 300万边远地区的人口用电问题;在氢能利用方面,我国在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的支持下,启动了“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推广燃料电池技术用于中国城市公共交通。我国在氢能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燃料电池、燃料汽车技术都已比较成熟[2]。但可再生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不足2%,远远低于国际8%的平均水平。

核能是温室气体零排放的高效耐久能源,全球核电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所占的份额更高,其中法国占77%,韩国占38%,日本占36%,美国占29%,英国占28%,我国以火电为主,核电只占1.8%,只核电一项,我国就落后了20年。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投产的核电站6座,11台核电发电机组906.8万kW,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1%,2008年核电发电量684亿kW/h。根据新能源发展规划,在2015年之前我国将相继建成9-10座核电站。2020年我国核电总投资规模约为9 000亿元,装机容量将达到8 000万kW。

3.3 开发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包括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煤的高效利用、油气资源的开发、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固存等领域开发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化工、石油、建筑、冶金等产业系统。

发达国家正在通过“技术推动”拉动能源技术进步,所谓“技术推动”,是政府和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速度,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产品推动技术创新。我国也应提出低碳经济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形成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的研发,如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高性能电力存储技术、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技术等。并与国际合作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的局面。

2007年11月,我国启动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目前我国与十几个国家建立了研究开发、技术转让、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中德签订了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应用的协议;与美、德、法、意大利等国,在太阳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方面进行了合作;风能发电与北欧进行了积极合作;与一些国家积极合作开发了生物质能;我国还参加了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如核聚变国际合作计划等。

3.4 给予政策优惠

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缺失经济政策杠杆,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已有做法,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对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生产者或经营者应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3.4.1 碳税

碳税的税率应由能源的含碳量、含热量决定,能源种类不同,自然税负不同,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英国、德国、丹麦、挪威、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已对化石燃料开征碳税,如英国对与政府签署自愿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企业如果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标准,就可免除80%的碳税。法国于2010年开始征收碳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也在积极考虑征收碳税,我国可以考虑在合适的时间出台“低税率”、“宽税基”的碳税。

3.4.2 财政补贴

日本在2009年3月27日国会通过的2009财年预算案中,对环保汽车减免税2 100亿日元;对节能环保投资减税1 900亿日元;对中小企业减税2 400亿日元,此三项减税额约占该财年预算减税的60%。英国的电力供应商被强制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其比例已由2005-2006年的5.5%提高至2015-2016年的15.4%,与此相对应,政府也对电力供应商提供财政补贴。加拿大自2007年起对环保节能型汽车的购买者提供1000-2000加元的财政补贴。丹麦在能源领域也对生物质能发电采取财政补贴政策。

3.4.3 税收优惠

英国、丹麦等国规定对生物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征收任何能源税,对个人投资的风电项目也免征所得税。

3.5 扩大碳汇能力

碳汇是指通过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于生物碳库的能力。据统计,一亩长势良好的茂密森林,每天可吸收67kg二氧化碳,放出49kg氧气,能满足65个人一天的氧气摄入量。近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量正以每年1.9-2.6亿t的速度在增加。

3.5.1 森林碳汇

森林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化合物,所以多种树、扩大森林覆盖率是抵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森林面积为1.75亿 hm2,森林覆盖率为18.21%;到2010年将达20%;到2050年将提高到26%以上,届时我国森林面积将增加约8 000多万hm2,森林年净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将比1990年提高90.4%;未来30-50年,我国力争将森林年生长量提高一倍,达10亿m3,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将再增加一倍[3]。

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就可从大气中固碳0.6-7.1亿t碳。有人计算出,乘飞机旅行2 000 km,相当于排放二氧化碳278 kg,需要种三棵树才能抵消;用电100度,相当于排放二氧化碳78.5kg,需要种一棵树才能抵消;自驾车消耗汽油100L,相当于排放二氧化碳270kg,需要种三棵树才能抵消。

3.5.2 耕地碳汇

增加耕地土壤的碳贮量还有很大的空间,因为我国耕地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南方约为0.8% -1.2% ,华北约0.5% -0.8% ,东北约1.0% -1.5% ,西北大多数在0.5%以下,而欧洲农业土壤大都在1.5%以上,美国则达到2.5% -4%。

3.5.3 草原碳汇

可通过引入优良牧草、轮牧草地、降低放牧密度、防止草原退化、恢复退化草原的方式增加草原碳汇。

3.6 倡导低碳生活

人类的生活必须以能源消耗为代价,如果生活中能尽量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那么就是低碳生活了。据统计,英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1万t,其中40%直接来自个人和家庭的活动,所以低碳生活对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据欧洲一个组织的调查报告研究,全球67亿人如果按美国人的方式生活,人类需要5.6个地球;如果按英、法等欧洲人的方式生活,人类需要3.9个地球;如果按日本人的方式生活,人类需要2.9个地球;如果按中国人的方式生活,人类需要0.9个地球。这说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方面挺有优势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6·5世界环境日发表报告,建议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具体为: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可以每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8g;用传统牙刷代替电动牙刷,可以每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g;到附近公园慢跑代替在电动跑步机上45min的锻炼,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 kg;去8 km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7 kg;自然晾干衣服代替洗衣机甩干,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3 kg;午餐休息及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减少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用节水型淋浴喷头,可以减少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2。

3.7 完善低碳立法

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我国只有1996年的《煤炭法》、《电力法》,1997年制定、2007年修订的《节约能源法》,2003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6年的《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还应制定《低碳经济法》、《石油、天然气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的配套文件,及时进行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订工作,如《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制定和修订建筑节能管理条例、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等法律文件。

(编辑:田 红)

[1][2]董浩.浅析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2010,(2).

[3]朱广菁.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N].大众科技报,2007-07-24(3).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LI Shu-we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On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attention to global climate issue,a high ralue is set on low carbon economy model has been set a high value.Low carbon has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now,its global game is not only an opportunity and also a challenge for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China.It is urgent to analyze low-carbon economy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and put forward some coping strategies.

low carbon economy;challenge;coping strategies

X24

A

1002-2104(2011)03专-0296-04

2011-03-20

李淑文,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哲学和思维方法。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能源经济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