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景观生态规划

2011-02-21康耀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期
关键词:廊道绿地景观

康耀江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论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景观生态规划

康耀江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本文综述了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现状及趋势,指出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其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的特征及原则。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本文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遵循城市居住区景观体系的规划原则,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新思路,并提出了较为合理可行的建议。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特别是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聚集、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短缺、生态的恶化等一系列让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景观生态规划以其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方法论优势,成为应对上述城市问题的依托性研究手段,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2-3]。

城市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市民,最为居民所经常使用的环境空间,在生态、美学、心理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着明显作用。因而居住区绿地景观不仅影响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还影响到整个城市环境和景观的质量。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引入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目的就是通过改善居住区景观结构,合理设置廊道、嵌块体、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绿地结构功能和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现状及趋势

1.1 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现状

1.1.1 规划设计缺乏整体考虑,生态效能低下

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常用的组团模式要求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绿地。不少居住区规划中对此类共享空间关注较多,而对其它局部,如道路两侧、房前屋后、边缘区域则关照不足,存在居住区绿化的死角,结果造成整体不和谐,各个景观孤立、不连贯,从而显得居住区绿化景观凌乱无章,缺乏整体考虑。许多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过度追求“艺术”效果,强调平面效果。结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植物群落的概念。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当前我们城市绿化中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生态效能低下[4]。

1.1.2 片面强调生态功能或景观功能

随着国家住宅建设的发展,住宅区环境绿化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住宅区环境绿化以改善生态为主要功能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冲击,住宅区环境绿化工作被迫停顿,我国整个园林绿化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遭到彻底破坏。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为加速住宅建设,强调在城市统一规划下,通过综合开发,提高住宅区建设水平。现代的景观规划水平已经上了一个明显的台阶,但景观规划设计者时常在工作中犯片面性的错误。要么十分注重绿地规划的生态功能,过分强调大中尺度的生态要素,过分依赖对景观功能的简单评价;要么只侧重于绿地规划中的景观功能,过分注重中小尺度的空间和建筑单体的配置,忽视了整体应该具有的生态功能。

1.1.3 植物的应用不合理

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中,植物的应用经常缺乏科学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盲目引进外地植物。既不考虑植物种植时自身的生理习性,也不考虑植物的搭配不合理。第二,盲目移植大树。为达到绿化速成的目的,时下常见的做法便是大树移植,结果常造成大树损伤、枯死。第三,过分强调草坪绿化。草坪本生对环境确实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如果把草坪多、林木少看作是“洋化”、“设计新”、“水平高”的典范,那便使绿地规划失去了科学性。“乔、灌、草”的合理搭配,能使绿地规划的生态效益发挥的更好。

1.2 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的趋势—景观生态规划

面对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当前出现的诸多问题,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是基于景观生态学提出的,目的就是要协调人类与景观的关系,如进行区域开发、城市规划、景观动态变化和演变趋势分析等等。自20世纪40年代,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一直被人们融会贯通于众多园林绿化的设计理念之中。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性资源、环境、人口、城市化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生态系统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份,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以景观生态规划理念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以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植物造景为主题的可持续为使命,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5]。

2 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特征及原则

2.1 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特征

居住区绿地系统是一个注重整体生态效益的绿色实体,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人工生态平衡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也具有其独特的生态特征。首先,注重人的参与和影响。根据居住区环境的空间结构、土壤和植物特征,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人的参与考虑到系统的和谐发展之中。其次,追求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要求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份,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再次,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特征。作为开放系统的居住区绿化环境,与外界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居住区生态环境本身并不是自给自足的系统,需要靠外来的能流、物流不断投入,才能保证其系统持续发展[6]。

2.2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公共绿地集中反映了小区绿地质量水平,一般要求有较高的规划设计水平和一定的艺术效果。实践中,居住区绿地营建要尽量满足人们对环境的不同要求,要遵循以下原则。

2.2.1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首要原则。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应注重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以及与城市功能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居民的安全、清洁、卫生、减低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小气候出发,通过建设高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美观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充满大自然生趣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

2.2.2 景观连续性原则

目前居住区绿地景观斑块多为小而分散型,绿地景观在居住区中成为一个个彼此隔离的个体,使绿地的生态水平大为降低,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居住区自然生态系统。因此,通过设置绿色廊道等手段,加强绿地间生物物种的交流,加强各独立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形成连续性景观,使居住区绿地形成系统,这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2.2.3 多样性原则

在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多样性表现在两大方面: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居住区中的绿地多为人工设计而成,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可以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多彩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从而达到丰富植物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及促进居住区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目的。植物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也将会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总之,遵循多样化的规划原则,对于维持景观的异质性、增进生态平衡和创造丰富多彩的居住区绿地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格局优化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非常强调对景观格局的分析和合理布局。在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要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通过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设计,充分利用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将大、中、小相结合,线、带、块相结合,从而达到以少代多、功能高效的目的。生态绿地为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居住区绿地应满足地域的变化,区域的规划、气候、人文地理、社会经济变异的要求。

2.2.5 科学性原则

绿地植物应顺应植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合理种植是住宅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既要求对立地条件的进行合理利用,又要求对园林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植物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地域性树种,它们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和适应性,更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分等条件,它们所需要的养护、水分等成本也较外地引进来的植物少[7]。

3 景观生态规划概念在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与传统规划研究相比,景观生态规划更加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系统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学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8]。

3.1 斑块理论的应用

斑块的基本原理包括斑块尺度原理、斑块数目原理、斑块形状原理、斑块的位置原理等等。在居住区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用斑块理论的目的是合理调整居住区内各类块状绿地的形状、数量、尺度、位置等,以便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作用。根据景观生态规划斑块原理,居住区绿地景观应与城市绿化相互渗透,使各类绿地(斑块)按照不同的功能、规模和位置,构成较大区域的绿地系统,从而发挥其恢复并维持生态自然循环和自行净化的功能,创造宜人的绿化环境。在居住区规划时,应贯彻系统规划的方法,即以住宅体系与生态(包含绿地系统)支持系统、交通系统、公共建筑体系等综合交叉的近似网络结构的规划模式、立体的人行系统与广场、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园、建筑景观、人文景观、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赋予绿地空间景观以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

3.2 廊道理论的应用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所连接,这种双重而相反的特性证明了廊道在绿地生态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廊道理论在资源保护、系统连接和美学效力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能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按照居住区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功能和结构的差别,绿色廊道可分为绿色道路廊道、绿带廊道和绿色滨水廊道[8]。值得指出的是,在廊道理论的应用上,要强调发挥廊道的空间异质性、生态效能、景观多样性,使其起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热岛等生态作用,同时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9]。

3.3 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根据景观生态规划理念,绿地系统规划还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加强绿廊的建设,增长食物链,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廊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流动和循环,形成一个完善的居住区绿地系统,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与多样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概念的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的建议

景观生态规划兼具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特点,可以为生态城市居住区建设提供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持[10]。

4.1 在生态建设方面,强调复合交错式发展

居住区绿地建设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生态以城市绿地为标志,调控生态环境,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的城市生态体系。通过节点和廊道将各种斑块绿地连接,形成绿地网络,并综合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居住区景观的立体效应,达成多层次、多维的绿地系统体系[11]。

4.2 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以绿色社区作为切入点

生态城市归根结底是由城市中的人来建设的,城市中的人口是整个城市系统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对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社区起到一个基础和示范的作用,社区建设要求有较大的绿色空间,使用适当的材料设计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空间,创造丰富的、多样化的社会及社区环境,将生态意识与生态安全贯穿到人类居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发展等各个方面,提倡的绿色社区强调以人为本,主张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的发展模式,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景观学生态规划的思想。绿色社区的建设可以从绿色家庭、绿色小区、绿色社区、绿色社会四个层面上进行[12]。

4.3 在经济方面,着重生态、经济与文化的耦合

生态城市在实现城市生态化、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从生态学中“流”的角度来说,根据城市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较好办法就是要提高技术含量、改良工艺提高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13]。循环经济是这一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对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理论和技术的集成及重组,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经济层面上一个有效的尝试。实现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指标[14-16]。因此在生态城市景观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景观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能只是单纯地建设生态城市,而应重视其生态、社会、经济能力的综合提升。

5 结语

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在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规划和管理的基础上。其中,景观结构与功能是景观生态规划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及生态学等多学科原理,去解决居住区景观质量上的生态问题,它体现了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应用价值。通过建设具有较高质量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休闲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能够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编辑:田 红)

[1]宋荣兴,孙海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7):24 -27.

[2]张存,张文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内江科技,2007,(5):77 -79.

[3]廖日红,陈飞平,魏激.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04 -2705.

[4]于晓军.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08,24(2):93-94.

[5]徐旭明.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配置[J].园林绿化,2006,23.

[6]任娟,殷亮.景观生态学与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

[7]费中方,赵文龙.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甘肃林业科技,2006,31(4).

[8]夏健,蓝刚.景观系统在居住小区形态规划结构中的作用[J].2004,(8):41 -44.

[9]严建伟,任娟.斑块、廊道、滨水——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

[10]张林英,周永章,温春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生态科学,2005,24(3):273 -277.

[11]曾辉,夏洁,张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2003,23(4):484 -492.

[12]温爱存,裴宝红.浅析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布置[J].河西学院学报,2003,19(5):40 -42.

[13]饶戎.向生态城市发展的北欧绿色住区[J].世界建筑,2004,(9):71-76.

[14]屠梅曾,赵旭.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9,6(1):45 -52.

[15]张利权,陈小华,王海珍.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空间形态战略规划[J].复旦学报,2004,43(6):995 -1001.

[16]车生泉.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分析与生态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Study on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Ecology Plans

KANG Yao-j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areas,and points out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its significance.In order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and better life,the paper offers new ideas for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areas,b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he system of 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planning principles,and puts forward mor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proposals.

residential area;green space;landscape ecology;planning and design

S731.2

A

1002-2104(2011)03专-0231-04

2010-11-09

康耀江,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房地产。

猜你喜欢

廊道绿地景观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景观别墅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