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011-02-21吕培茹陆建接王秀丽郭少华迟庆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期
关键词:古树名项目区生物量

吕培茹 陆建接 王秀丽 郭少华 迟庆红

(1.山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审核受理中心,山东济南250013;2.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山东济南250013;3.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吕培茹1陆建接2王秀丽2郭少华2迟庆红3

(1.山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审核受理中心,山东济南250013;2.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山东济南250013;3.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本文在分析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建设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生物量、水土流失和景观等方面分析了施工期和运营期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对策。

孔孟文化遗产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建设项目包括鲁故城和邹城古城区,该项目在有效促进文物本体保护及其技术的发展,缓解当地文化资源破坏及环境质量下降的风险,改善正在退化的文化遗产的质量,充分挖掘孔孟文化内涵和东方圣城的精神底蕴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其建设前生态环境现状和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给出客观评价,并对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生态破坏提出可行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1 建设前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本文针对不同的生态评价因子,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价。拟定的评价内容主要是土地利用、生物分布、生物量、水土流失及景观等。

1.1 土地利用现状

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建设项目区总面积1 319.7hm2,所在区域属于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目前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农田、建筑用地、人工绿地、水域和道路用地等6类,其中建筑用地面积相对较大。

1.2 生物分布现状

项目区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植物地区。项目区天然植被很少,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木本植物主要为栽培树种,没有发现珍稀濒危物种,所有木本植物在当地容易栽培;区内古树名木数量较多;草本植被资源较丰富,主要为田间杂草,未发现珍稀濒危物种;农业种质资源比较丰富。

项目区内未发现有大型野生动物,鸟类较多,种类比较丰富。项目区所在区域动物主要有鸡、鸭、鹅、兔、牛、羊、猪、狗、马、驴、骡、鹌鹑、貂、鸽子及鸟类、昆虫类和鱼类等。鸟类中候鸟种类较少,常见的鸟类有麻雀、黄鹂、八哥、百灵、燕子、乌鸦、布谷鸟、啄木鸟、猫头鹰、野鸡、喜鹊等。

1.3 生物量现状

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所有有机物质的总量,包括植物与动物生物量的总和。由于本区域野生动物难以调查,本次调查仅调查和计算植物的生物量。植物的生物量能较好地反映可固定的太阳辐射能的大小。

项目区主要生物量类型包括农田、人工林和人工绿地三类,总生物量为178 277t,平均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为135t/hm2,人工森林的生物量构成了评价区生物量的主体。

1.4 水土流失现状

按土壤侵蚀分级标准,评价区为轻度土壤侵蚀区。评价区扣除水域、建筑、道路以外的区域,土壤侵蚀面积725.27h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20t/km2·a,现状年土壤流失量为6 672t/a。

1.5 景观生态现状

区域内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现状因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物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决定。项目区以建筑、森林和农田景观为主,区域内开发建设频繁,人类干扰痕迹较明显。

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的[1]。鲁故城大部区域和邹城古城区以建筑为基质,以绿地为斑块;鲁故城东北部以农田为基质,以建筑(村庄)为斑块;孔林、尼山、孟林以森林为基质,以零星建筑为斑块。整个项目区以道路、河流为廊道,形成区域尺度上的景观生态系统。项目区受人类干扰较严重,人工化、单一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且生物组分异质化程度不高。

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建设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为孔孟文化遗产地文物修缮与保护以及历史古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被减少和水土流失加剧两个方面。

2.1.1 植被影响评价

施工期新建项目区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将被去除,占地范围内的土壤在敷设地基后硬化,也不可能就地恢复植被。导致施工期新建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被破坏的地表植被主要是林地。从影响的种类看,这些植物都是广布种,没有稀有种。

2.1.2 水土流失影响评价

项目区涉及的曲阜河道恢复区的新开挖地段的地表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地貌将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施工项目占地区域内建设期水土流失总量达35t,水土流失很容易对区域生态环境、水体水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2.2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进入运营期,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植被和生物量、景观、河道生态的变化以及文物古迹方面。

2.2.1 土地利用影响评价

项目建成后整体上不会改变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林地、建筑用地、道路等基本保持不变,人工绿地和水域将有所增加,而农田将有所减少。但相对于整个评价区而言,上述变化的地类变化幅度都很小。

2.2.2 植被和生物量影响评价

项目建成后除曲阜河道恢复区新开挖地段占用少量农田、孟林防火护林道破坏少量植被外,其它项目基本不占用植被,且对古树名木等实施保护,所以项目整体上对植被的影响不大。

生物量减少主要体现在曲阜河道恢复区新开挖地段占用少量农田导致减少生物量23.93t,该部分生物量仅占项目区现状总生物量(178 277t)的0.013%。另外,孟林防火护林道建设也会破坏少量植被,从而减少部分生物量。

生物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环境绿化美化、人工绿地的增加引起生物量的变化。按照人工绿地生物量估算,新增绿地导致的生物量增加量可达289t。

2.2.3 景观影响评价

项目建成后,游客人流和旅游活动的增加将会产生一些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这些污染将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景观产生影响。

项目的建设与古建筑有机结合、体现和谐的气氛,城市景观的立体感和空间变化较多,形成古典的城市景观风貌,使得项目区景观的异质性更加的丰富。河道治理区的建设有利于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2.2.4 河道生态影响评价

(1)有利影响。项目进入运营期后,有利于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居住环境,调节所在地的气候,保护生态。

(2)不利影响。项目建成后,河流的形态、水质发生变化;泗河拦蓄引水入城工程的建设破坏了水系的连通性,污染物积聚;阻塞河道鱼类洄游;遇大洪水时,易造成上游一定范围内滩地淹没;对多泥沙河流橡胶坝上游易产生泥沙淤积,下游易产生河道下切,影响河流生态环境恢复。

2.2.5 文物古迹影响评价

项目主要是对历史建筑留存等文物和建筑分类进行保护和修复,有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

3 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

3.1 水土流失防治

对河道引水工程的新开挖地段等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防治水土流失。

3.1.1 工程措施

(1)河道引水工程的新开挖地段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避免大土方工程,尽量减少对地貌的干扰。车辆进出场地的主要道路及建材堆料场,均进行硬化处理,防止因扬尘、水土流失而破坏环境。

(2)拦土墙。河道引水工程的新开挖地段在施工过程中,会有部分土、石临时堆放,这些临时堆放的土石遇暴雨,在重力作用下易成为水土流失的源。为拦蓄施工中产生的临时弃土、弃石,应在施工对地面扰动大的场地外围修建干砌石的拦土墙(施工结束后拆除),高1.5-2m。

(3)施工的组织。为了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在施工时精心组织。对施工道路的设计,土石方挖填方案等进行周密论证,优选出水土流失少的方案。施工现场实行全封闭管理,要求施工队伍文明施工,绿化、美化施工环境。

3.1.2 生物措施

加强绿化,提高绿地覆盖率。河道引水工程的新开挖地段需要动工建设的部分,在其一开始动工建设时,即安排非建设用地的绿化工作。在选择绿化品种时,除考虑观赏效果外,还应考虑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

3.2 古树名木保护

3.2.1 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1)做好普查统计,登记建档。在现有基础上,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环境因素及其对古树名木的危害等内容详细调查。有关古树名木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神话等进行记录整理和宣传,逐步建立健全古树名木资源档案。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大力宣传古树名木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及保护古树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养成爱护古树名木的习惯,减少或避免人为破坏。严格执行保护古树名木的法规,对古树保护做出贡献者给予鼓励,对破坏古树并造成损失者给予惩办。

(3)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要使古树名木具有良好的长势、延缓衰老,必须改变不适宜古树名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减少游客踩踏。要在古树附近经常松土,铺设草皮加设围栏,同时设指示牌,告诫游人不要跨越围栏,攀爬古树。从植物营养、土壤地质、病虫害防治、树体修复、衍生枝条的培养以及气象等方面进行研究,解决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关键技术。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体系。要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项目范围内的旅游区可按一定的比例从门票收入中提取专项基金,位置偏僻的古树名木可随地落实管理职能和权益。项目区应对古树名木设置专人管理养护,对古树名木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修剪,对树体修补固定,并建立工作日志,及时掌握每株古树名木的生长变化情况。

3.2.2 古树名木复壮措施

(1)改善立地条件,增加营养面积。关键是砌坝培土,护坝一般应离树5-10m,高度以保证水土不再流失为宜。培土一般用砂土掺入杂肥,这样既透气,又可增加营养。院落内的树木,可通过松土、覆砂等措施,增加透气、透水面积,从而使其立地环境条件得以改善。

(2)改善营养条件。古树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固定生长在一个地方,土壤肥力有限,再加上人为踩实,通气不良,排水不畅,有些古树由于位置关系,栽植时只能在树坑中更换好土,树木长大后,根系的活动受到限制,加快树木的衰老。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土、浇水、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以改善其营养条件。夏、秋季对古树名木进行浇水防旱,春、冬季进行灌水防冻。可在树周围铺设树穴砖,大小以树冠大小为准,增加古树名木的透气性、透水性。

(3)加强对古树名木的树体修复。古树年代久远,在其漫长的生长过程中,难免要受到人为或自然的损伤,造成主干中空、中枝死亡,从而树冠失去均衡,树体容易倾斜,枝条容易下垂,因而需用他物支撑,尤其需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可就具体情况进行伤口治疗、树洞修补,设置护栏、柱桩等加以保护。

(4)加设避雷针。据调查,有的古树在雷击后因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很快死亡。所以,高大的古树应加设避雷针。如果遭受雷击,应立即将伤口刮平,涂上保护剂,堵好树洞,以免伤情发展。

(5)防治病虫害。古树抗病能力下降,很容易招虫致病。因此要搞好病虫防治工作。3.3 绿化美化

3.3.1 乔、灌、草比例要求

在叠置率120%的情况下,根据本项目区域的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居住区绿化的乔、灌、草比例,建议乔、灌、草的比例为 70:20:30[3]。

3.3.2 绿化布局变化

在河道恢复区和环境美化、绿化等区域,要求合理布局绿地,充分发挥其功能。本项目区域绿化的主要功能有:保证地下水的涵养、固碳释氧、创造优美的环境。

(1)道路绿化:在项目涉及的道路两侧,应通过绿化形成噪声的绿色屏障,降低噪声和吸收汽车尾气,经过精心设计又可美化环境。步行街两侧临路种植乔木,树下植草或种小灌木,每侧绿化带的宽度要达到5m以上,起到降水后,使部分道路雨水径流渗入地下。

(2)在各功能区建设花坛,提高绿化品位。

(3)停车停车场区域采用植草砖,即可增加绿化面积也可增大下渗面积,每个车位之间可种植乔木作为分隔。

(4)在各个功能区相邻的区域,设置宽度10m以上的绿化带[4],主要种植乔木,其下种植小灌木或草皮,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可起到隔离作用。

(5)各建筑物间绿化:在恢复的古建筑之间设置绿化带,以种植乔木为主,其下种植小灌木或草皮,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可吸纳不透水地面形成的雨水径流。

(6)沿恢复的河道布置建设绿化景观带。

3.3.3 绿化品种的选择

在保证现有绿化品种的美化效果的条件下,尽量多样化,宜将乡土种和观赏树种、花卉、草种有机结合起来,选择适应于当地气候和土质并具有观赏价值的品种,树种如杨、柳、悬铃木、刺槐、卫矛黄杨、木槿、丁香、女贞、紫荆等,花卉如月季、菊花、矮牵牛等,草坪也应选择既美观、适应性又强的品种。在选择绿化品种时,还应考虑植物在不同季节叶、花的颜色,使之起到美化环境、调节视觉、缓解疲劳的作用。

3.4 文物保护

(1)充分认识文物遗产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资本和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绝不能将“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相对立。文物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气质[2]。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点,将文物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从而使文物遗产切实成为城市建设的资本和动力。

(2)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应把保护文物遗产作为普及教育内容让人民大众所了解,从而使文物保护深入人心,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另外,通过散发传单,电视媒体滚动宣传,举办文物保护专项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3.5 生态景观设计与景观协调措施

(1)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①生态景观设计应以恢复自然为期望目标。要通过人工辅助的方法,使自然本身具有的恢复力得到充分发挥。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角度来进行生态恢复设计。在技术上尽量模拟自然界的内在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和辅助工程设计,避免违背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规律进行强制绿化。②生态景观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具有赏心悦目、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结合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河流构造物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景观与绿化设计,尽可能做到点、线、面兼顾,整体统一,使之与沿线景观相协调。③注意营造大环境,精心设计小环境。在环境设计中,注意运用造型、符号等体现与反映项目区不同地段的特色。

(2)景观协调措施。坚持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以小见大,适当造景以及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的原则[6],对路堤、广场绿地和街道绿地等进行景观协调处理,丰富景观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4 结论

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建设项目使项目区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变化很小,且对整体生态系统影响不大,施工期河道治理工程新开挖地段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只要认真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施工期及运营期进行及时恢复和补偿,可以减轻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不良变化等。项目完成后,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不利影响较小,有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历史古城区的基础设施提升,特别是有利于城市景观的改善。

(编辑:田 红)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8-29.

[2]胡鸿保.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2):38 -40.

[3]袁芳莉.深圳市绿色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语文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0,(9):88 -89.

[4]周艳玲.漯河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南林业科技,2010,30(1):61 -63.

[5]Carolyn Littllefair,Ralf Buckley,李新艳.用解说的方法来减少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影响[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8,(5):321 -324.

[6]魏开云,罗雁玲,张继兰.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2):55 -57.

Analysis on Eco-Environment Influence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Confucius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ndong

LV Pei-ru1LU Jian-jie2WANG Xiu-li2GUO Shao-hua2CHI Qing-hong3
(1.Audit and Admissibility Center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Shandong Province,Jinan Shandong 250013,China;2.Shando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Jinan Shandong 250013,China;3.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co-environment status in the area of Shandong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Confucius cultural heritage,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co-environment influenc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periods caused by the project from land use,biology,soil erosion and landscape.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for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confucius cultural heritage;environment;influence evaluation

X820.3

A

1002-2104(2011)03专-0227-04

2011-03-10

吕培茹,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评价。

猜你喜欢

古树名项目区生物量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轮牧能有效促进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稳定性
牤牛河人工湖工程项目区水资源论证分析
永州GPS定位保护古树名木
生物量高的富锌酵母的开发应用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基于SPOT-5遥感影像估算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累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