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011-02-21廖曰文章燕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廖曰文 章燕妮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廖曰文 章燕妮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生态文明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不加区分乱用势必会造成逻辑混乱。作为广义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内涵至少要从自然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四个方面来把握。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它对于我国走出生态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狭义;广义;意义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写入党代会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2009年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并称为新时期的五大建设。对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概念辨析

“生态”与“文明”两个概念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这一复合概念。“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生态”不仅指自然界的生命世界,同时还包含着自然界的非生命世界。“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周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后引申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简言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世界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

时至今日,生态文明概念已为人们说熟知。但正如黑格尔所说,“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2]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不明了生态文明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或不加区分乱用,该在狭义上使用却给出广义定义,反之亦然。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而言的。它是指人类在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取得的富有创造性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3]不分清其狭义与广义,乱套乱用,势必造成逻辑混乱。

例如,有篇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的文章中写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为视角,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在物质、精神、政治、制度领域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真正达到经济富强、政治民主、制度文明、生态和谐。”[4]此处所说的生态文明显而易见是广义的,可十七大报告讲的生态文明,是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及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意义上使用的,是狭义意义上的文明。以前者解释后者,势必产生逻辑困惑。

《生态文明建设初探》一文中写道:“人类文明史是动态的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其不断进化,从最初的原始文明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依次更替。生态文明又称为后工业文明,是迄今人类发展最高的文明形态。”但该文给生态文明下的定义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5]这里,“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已被排除出生态文明的定义中。这样一个狭义化的生态文明,岂能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构成渐进的序列。工业文明不仅仅指工业生产的文明,按马克斯·韦伯理解,它贯穿“集权化、官僚化、科学、国家主义、西方化、科技、工业化、都市化、机械化、物质主义等等”。[6]同理,此处的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之间并非是并列关系,而是将后者涵盖于自身;它以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属于总体的、宏观的人类文明形态。

2 生态文明的内涵

作为广义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内涵至少要从自然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2.1 在自然观上,要求尊重自然,树立生态自然观

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在积极挖掘和吸取古今中外传统文化思想的有益成分,以及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克服机械决定论自然观、解决人与自然冲突关系为目的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自然观。生态文明的自然观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应首先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充分考虑自然界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去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2.2 在价值观上,要求承认自然的价值,树立生态价值观

生态文明的兴起,是对传统的主观价值论的颠覆和超越。我们必须牢记“自然界不仅对人有价值,而且它自身也具有价值”[7]。生态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既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又突出人的自我价值。因此,生态价值观作为生态文明兴起过程中对传统价值观变革的理论成果,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生态价值观以生态世界观为指导,坚持整体的、有机联系的、和谐共生的原则。从这些原则出发,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肯定生态要素对人类生活日益突出的作用,坚持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与责任,反对唯物质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2.3 在生产方式上,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生态化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促进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消耗,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谋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协调,改变以往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产业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建设以生态规律为指导的生态化产业。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要注意提高生态质量。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化市场机制,其主要手段有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环境设计、绿色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化市场机制,建立我国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

2.4 在生活方式上,要求适度消费,树立绿色消费观

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之所以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是因为其核心价值是物质主义的,它把满足人的无限的物质欲望作为第一目的,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诱导和满足感观享受,结果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索取。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是一种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简朴、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人类的消费水平必须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以基本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做到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自我修复能力,保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3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它对于我国走出生态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3.1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走出生态困境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9-2008年的29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二是民生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民生建设取得全面进步。三是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环境保护的问题尤为突出。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水污染问题令人担忧,工厂企业超标排放废水,城市生活废水大量排放。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现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8]。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这个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附属品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中国总体环境形势仍然是相当严峻的:2009年,全国有612个城市报告了空气质量数据,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6个,仅占4.2%;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89.2亿t,比上年增加3.0%,排放总量仍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9]。同时,由于我们无节制地掠夺与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水土流失、农业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等问题都有待解决。气候变暖、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这说明,生态环境安全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

严酷的现实告诫我们,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如果我们再不转变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增长模式,将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对我国走出生态困境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3.2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经过多年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讲两大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首先,生态文明是构建人和自然和谐的基础。人类发展史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放更多精力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正如胡锦涛所说:“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10]。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的权利,既不认为人类应完全顺从自然,也反对人类一味征服自然,坚持人类必须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管理和调控自然。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生态原理,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发展。因此,走生态文明之路,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危机和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生态文明是构建人与人和谐的条件。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人的自身发展要以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前提。人的自身发展至少包括人口规模的合理控制、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都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前提。三者作用的发挥必须要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能够维护和促进生命共同体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们的现实追求,也是一个美好理想,它的真正实现必须通过人类长期努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重考虑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通过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有效途径,可以成为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尺度。

3.3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1]。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12]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的生存环境非常友好、和谐、适宜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必须统筹兼顾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旨。科学发展是一种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和结果。要达到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局面,必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真正出现生态文明全面实现的美好景象。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与生态价值观对人本主义价值的肯定是一致的。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同样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处于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地位。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消极地无所作为。”[13]生态文明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从而保障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以人为本”的。换言之,“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出发,中央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说,当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时期。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编辑:刘照胜)

[1]Frodin D G.Guide to Standard Floras of the Worl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72.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0.

[3]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4]顾栋.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于维民.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开发研究,2008,(3):59 -60.

[6](美)艾凯.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09-212.

[7]张慕葏,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0.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

[9]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0-06-03].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09hjzkgb/ .

[1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

[13]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Eco-civilization’s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AO Yue-wen ZHANG Yan-ni
(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Eco-civilization can be defined either in a narrow sense or in a broad sense,without distinction logical confusion will arise.In a broad sense,eco-civilization is a new form of civilization,and its meaning should be grasped at least from four aspects:nature,values modes of production,and lifestyles.The Chinese Communist's 17th Congress for the first time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vilization,marking the party's deep understanding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other major innovation.It is meaningful for China to solve ecological predicament,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co-civilization;narrow sense;broad sense;significance

D616

A

1002-2104(2011)03专-0377-04

2010-12-19

廖曰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