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农业信息化的比较研究—— 以农业信息化政策,互联网和手机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例

2011-02-20包萨日娜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7期
关键词:普及率基本法日本

包萨日娜

(日本神户大学)

1 引言

人类已进入发达国家科技技术为引领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以计算机为代表,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目前,中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社会的阶段,因此信息化将于我国的工业化过程并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而农业的现代化依靠信息化,以计算机应用为代表的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我国目前网络普及率偏低,农村地区的网络普及率更低。手机的普及率很高,手机作为信息媒介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很大。

2 问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1/5的人口。在中国,总人口的70%生活在农村,农村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还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之后实行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全面建立了新的格局。从 “三农问题”到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国农业农村得到了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又给中国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农业信息化化发展也得到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日本从1968年超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以来,直至2010年为止日本经济一直保持世界第二的位置。日本的人口约1.28亿 (2010年)。1961年,日本耕地面积为609万hm2,之后开始下降。到2008年,日本的耕地面积约为462.8万hm2,耕地面积减少了30%。日本虽然不是农业大国,但是日本确走在信息化时代前沿的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处于领先位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日本2000~2001年之间做出了一连串的行政措施。日本政府把世界范围内产生的信息化革命在日本全国内推广,2000年7月设立了以前首森喜郎为本部部长,以索尼会长为议长的信息化战略会议。并且,同年11月 “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称IT基本法)被设定,2001年1月,制定了基于IT基本法的 “e-Japan战略”。根据这些政府全体的方针,农水省也编制了信息化战略讨论部和操作团队,2001年4月 “关于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的信息化战略”在新基本法农政推进本部被决定。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的概念。农业信息化是指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基本含义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力中的应用。工业化时代,工具和机械的改善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促成农业新生产力的发展。

3 中国农业信息化

3.1 中国农业信息化政策

我国的农村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 “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 “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金农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信息化工程。1995~2010的15年分两个阶段进行。其主要任务是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和协调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最后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纲要中提出,积极促进生物,计算机,遥感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科技部在1998年11月召开了“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为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做了部署,对农业信息化的问题与技术开展了研究。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加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一批关键技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999年3月15日起实施了 《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和 《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办法》。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并且200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条款,第六章第四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农业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及时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3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并提出要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应用。

3.2 中国农业互联网的应用现状

互联网的发展是我国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农业的信息化也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互联网主要作用于农业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1994年农业部信息中心创建了中国农业信息网,1997年10月,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建成,与全球的农业科技信息网联网,而且也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络的互联。2008年涉农网站已经达到1.7822万个,截止2009年1月,达到3.3108万个。这些网站在农业信息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互联网普及率为34.3%,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更低,制约了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农民利用互联网来经营生产农产品的较少,但是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以势不可当的劲头逐年上升,农民利用互联网来生产销售农产品也将是一种趋势。

3.3 中国农业手机的应用现状

手机作为移动通讯工具,1973年4月,第一部在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诞生。目前已发展到3G时代。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而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2010年7月,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到8.33亿人,手机在国内的普及率已很高。截止2009年12月,中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经达到2.33亿,占网民总数的60.8%。有8%的网民只用手机上网,其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

手机在农业信息化中将起到重要作用。电脑由于受到价格高,农民文化水平低,通讯光缆普及难等局限性因素,在农村的普及需要一定时间。而农村人口的手机用户数量也逐年增加,使用手机上网成为农民的互联网首选。手机由于价格低,操作简单等优势受农民喜爱。3G的发展将给农村手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手机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电脑在农村普及并被广泛应用之前3G手机可以代替电脑,为农业信息化服务。电脑和手机在农业中的利用各有优劣,但是可以相辅相成。手机有携带方便,能及时查询短讯等好处,但是数据管理和图像处理等方面较电脑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4 日本农业信息化

4.1 日本农业信息化政策

在日本,农业政策被赋予国家主要政策的位置是在大正时代。随着战后能源产业的复兴和重化学工业的振兴为中心的 “倾斜生产方式”的实行,到20世纪60年代,“新产业都市的建设”等地域开发活跃后,城市和农村的地域格差和所得格差成为了问题。1961年成立了“农业基本法”。1992年农林水产省提出了 “新食料,农业,农村政策的展开方向” (称 “新农政”)。到1997年“食料,农业,农村基本法” (称 “新基本法”)制定之后 “农业基本法” (旧基本法)被废除。从某种意义上讲 “新基本法”继承了 “新农政”的精神。

2000年11月日本政府制定了 “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 (称IT基本法),并规定这项基本法实行之后的三年内根据实行的状况来修改。其宗旨是建立一个全体国民都容易利用的高度信息化的通信网络社会,使全体国民都能享受信息通讯技术的便利。2001年4月农水省制定了 “关于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的信息化战略”。

4.2 日本农业互联网的应用状况

日本是世界上宽带最发达的国家,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最高。2009年日本的互联网的用户940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78%。互联网的高普及率也促进了其农业中应用。日本互联网的利用目的有:企业、政府等的主页浏览,网购,电子邮件的收发,个人主页的浏览,地图信息服务,数字内容 (音乐,映像,游戏等)。

2007年,日本农家电脑的拥有率是87%,互联网的利用率为63%。日本农家电脑的主要用途有:作业日记,补记,顾客管理,收获情况等的记录。互联网的主要用途是信息浏览,发布信息,电子邮件的收发,物品购入等。除此之外还有天气查询,栽培技术和病虫灾害的了解,与农业有关的政策信息的浏览等。

4.3 日本农业手机的应用

2010年6月按总务省的人口普查与手机契约数量计算的普及率是89.3%,按内阁府的消费动向调查和俩人以上的家庭计算的普及率为92.4%,而按总务省的情报通信白皮书和电气通讯服务加入的契约数状况的调查含单身者在内的普及率是87.8%。无论从哪个方面计算,手机在日本的普及率已超过85%。手机在日本用户中已远超出了手机本身的通话联络功能,目前手机更多用于上网。

手机在日本农业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手机短信的应用。农家需要的市场信息,天气情况,农业技术问题等都由手机短信传播。2001年农协和NTTdocomo合作,开发了利用手机的 “JA农业经营支持系统”。其他还有能在农耕现场输入和浏览的农业日记系统的手机的研究开发。近年来,手机由于携带方便,联络及时等优点,手机上网农家也在增加。

5 中日农业信息化的对比

中日农业信息化各有特色。中日农业信息化的共同点有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中日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虽然其出发点不同,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促使了新形势下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中国因人口众多且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口居多。农业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同步进行了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但是日本是人多地少的国家,50%以上的食品要靠进口,农业的自给率是项长期的任务。依靠科技的力量,促进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的信息化。

中日农业信息化的不同点:首先,日本的信息化战略已被法律法规化,有着规范化体系。其次,日本有着农协和农业普及事业推广站等组织。这些组织具体实施农业技术指导和信息化的实际实施工作。如发天气预报的邮件,短信等。最后,日本的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在下降,为了培养下一代农业中坚力量,实施了很多政策。这些新一代的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高,对于电子产品和信息化的接受能力较强。

6 对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启示

我国农业信息化处于关键时期。中日农业信息化比较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启示有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应规范化,体系化的管理农业信息化的问题。如统一农业技术推广站。其次,政府带动企业为农业信息化铺路,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加速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最后,加强农业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支持农业信息化从科研、会议、实验室到农耕第一线的具体实施。

猜你喜欢

普及率基本法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安徽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
探寻日本
排行榜
远程医疗普及率的现况调查
《黄金时代》日本版
回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成效
首部地方性“基本法”有何新意
热议深圳医疗“基本法”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