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专语文教学:不“思”无获

2011-02-18淮南工业学校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6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荷塘思维能力

徐 珍 淮南工业学校

中专语文教学:不“思”无获

徐 珍 淮南工业学校

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同时在语文能力的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不“思”无获。

思维能力;语文能力

“思”即思维,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机能,是人类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简单地说,思维就是动脑筋进行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思维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从某一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教学,而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斯大林所说:“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的了。”特别是对走入青年初期的中专生来说,语文学习已经不能停滞在背诵、朗读的阶段,应该加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分量。

这一观点的提出,首先是注重“思”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密切相关。

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7岁的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沉淀”,需要多读、多看,就如同和面时用到的酵母一样,把酵母放在面团里,过十几分钟后,面团会逐渐膨胀变大。此时的积累与沉淀就是酵母,当时看不到作用,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有限,只要求他们背诵、记忆、阅读,不求理解。但时间一长,这些积累和沉淀如同酵母一样,成为学生内在的语文素养的基础。而中专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相对来说,他们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与思维能力都发展到接近成人的新水平,他们在感知和观察力方面比初中生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在记忆方面,虽然机械记忆在运用,但理解记忆的运用越来越多;其想象力已经能围绕问题进行连贯的构思。这些都表明处于青年初期的中专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组合作用,并在整个智力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思维独立性的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也发展起来。他们对教师讲的或教材中的现成结论往往是不满足的,他们不轻易相信结论,喜欢怀疑、争论和评论。与别人讨论问题时,希望对方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他们对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也常常经过反复思考去寻求比较充分的理论或依据。

面对处于这样特殊时期的学生,我们不能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积累,而应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反过来,这也顺应了青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

其次,这一观点的提出也是因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说”与思维。思维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内部语言不像外部语言那样要求很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他通常是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一方面使思维有可能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思维变得不连贯,不符合逻辑或模糊不清。在课堂上喊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明白问题的意思,但就是一声不吭或言不对题,问原因所在,说:“意思我懂,但就是不知该怎么说出来。”其实,说不好写不出,就是懂得不透彻,思路不清晰。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展开的外部语言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合逻辑,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迅速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回答问题、口头叙述、论辩、演讲等等都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2)“听”与思维。对学生来说,一节课是否有收获,上课是否认真听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其实说出了“听”中的玄妙,即注意力的集中,在“听”中,学生能获取一节课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反过来,在回答问题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当然,这个“听”不应是完全全盘地接受,“尽信书不如无书”,而是用自己的独立思维边思考边听,这才是学习的目的。仅仅让教师授予来接受他人的思想成果,心智是无法得到激发与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听”教师、“听”同学复述总结等都是对“听”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注意力和思维的开发。

(3)“写”与思维。写作活动是一种紧张的思维活动,是把思维活动的轨迹,用语言文字进行周密表达的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从文章的写作目标开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是完全可以写进文章中去的,所以还要进行筛选,即所谓选材,从选出的材料中再进行炼意、构思、谋篇,经过这两个过程后,学生心里面的东西就可以变成文字了。因此说,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联动过程。作文训练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反过来推动作文水平的发展。

(4)“读”与思维。这里“读”不仅是阅读,而是“读透”、“读懂”的意思。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观察类的,如描写景物的诗歌、散文、解说事物的说明文、叙述真人真事的记叙文等。由于这些文章都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因而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观察从心理学上讲,就是指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正因为观察与思维密切相关,所以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以审美的目光去观察事物,以便从中发现美、欣赏美、得到美的感受。这种审美性的观察离不开思维。但它的主题思维方式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形象思维,即通过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去进行感知,而这种形象思维又不同于对几何图形的科学想象,它始终伴随着审美性的情感活动。审美观察中的形象思维是具体的、抽象的、情感性的。但由于审美理解的作用又显出理性,使形象思维同样可以达到对审美对象的理性认识。当然,抽象思维的理性结果是抽象的概念,而审美性形象思维的理性结果则是形象的意象。

下面具体地以《荷塘月色》为例分析“读”与思维的关系,思维能力在“读”中的运用。这是朱自清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教这篇课文,一般多从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情景交融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它的特点,而我认为更应该重视它的美学价值,让学生从中学习作者审美观察的经验,特别是朱自清在荷塘边对月光下荷塘上月光的描写。我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觉得写得如此动人、令人心醉,我认为既在于作者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力,更在于他有对景物观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和炽热的情感。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形象思维在观察中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观察只是随着思维广度的不断扩展而得以深化的。

作者来到荷塘边,一眼望去,首先得到的是对荷塘整体特征的直观感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有的学生对景物的观察和思维仅止于这一步,不能够将整体的感觉和总体的感受进一步具体化,不仅如此,作者还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宏观到具体的展现荷塘之美,荷花的娇姿,“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田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的婀娜多姿。学生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与观察力把荷塘的美充分感悟并再现出来。

但是作者审美观察的思维并没有到此为止,此时他又由月光下的荷塘写到荷塘上的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使作者的思维受到束缚。学习这一层,就应该教学生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拓宽自己的思维的广度,在更广阔的领域有所发现。

研究表明,尽管思维和语言不是一个东西,二者不能等同,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的关系。我们知道,思维的基本过程是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概念的语言形式基本上是词和词组,判断的语言形式总是句子,推理同复句和句群相对应。而“文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语言和思维的这种统一的、彼此不分离的事实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将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也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符合科学规律。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在训练中多指导学生积累事实,并且培养他们从具体事物中进行抽象的能力;中专语文教师则必须在语言训练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不“思”无获!

[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议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赵晓宾.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6.074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荷塘思维能力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培养思维能力
荷塘
培养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荷塘三记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