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

2011-02-17李晓华关云富王稳吕智慧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2期
关键词:作物课程体系岗位

李晓华 关云富 王稳 吕智慧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

李晓华 关云富 王稳 吕智慧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各类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所以各专业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本文以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方案;区域经济;行业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各类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依靠点和生长点,从高职高专教育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为给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为专业动态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结构升级要求提供了可靠保证。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提出,“结合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而做到这些,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关键。本文以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是如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

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始创于1948年,原佳木斯农校时期为国家级重点专业,2001年评为黑龙江省试点专业。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的职业教育方针,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相关专家和老师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社会调研,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黑龙江省农垦水稻研究所、黑龙江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建三江种业、普田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等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岗位有三大方面:一是农资应用技术方面。包括农药的药效试验、生产与加工使用岗位;作物种子生产、检验和经营管理岗位;化肥应用及测土施肥岗位。二是作物生产技术方面。包括作物生产与管理、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等岗位;三是自主创业。

2、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规格准确定位的基础,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构建突出作物生产能力和农药、化肥和种子等应用技术能力。

为了深化与科研、企业单位的合作,构建“校科和校企联合培养”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按照专业能力递进培养的要求,将三学年六个学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15周):在校内培养。如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资料查阅能力和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主要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素质修与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植物与植物生理等课程。为参加作物生产实践进行工作任信息采集整理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3学期)按照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作物生产能力的培养。先进行7周的核心课程的专业理论学习,主要完成、植物生长环境、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病虫草鼠防治、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等理论知识。然后分成若干个实训小组进驻学院实训基地、长发农场及各科研院所进行第一轮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20周作物生产实践能力实训。不同小组实行岗位轮训。选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实习指导。植物收获后在校内进行13周主要专业课(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总结评价作物生产实践中的技能操作要点和主要生产技术要点。专业核心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具体生产任务为载体,将课堂设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环节中,实现“教、学、做”合一。

第三阶段(4-5学期)按农时季节先进行7周的职业基础课:农业科学实验与统计和职业拓展课程经济作物栽培及蔬菜栽培等能力培养,然后进行了20周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工作过程”实训学习。分成若干个实训小组进行科研、在大中型企业(农药、化肥和种子营销)等单位进行农资营销与管理岗位的能力培养。不同小组实行岗位轮训。选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实习指导。实训单位为学生配备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校内教师参与教学和管理。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并由农科院所或企业单位为学生颁发科研或企业经历证书。通过在科研院所和农资企业营销等企业单位的学习,使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能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回校再进行校内11周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食用菌栽培、农业微生物等课程来完成,进行工种鉴定考核。

第四阶段(第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农业行业各种岗位、黑龙江省农垦水稻所或大中型农资经营与管理等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协议,以企业为主,实行校企共管。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生产过程的全程指导,指导学生填写工作日记、制订工作计划、撰写实习总结,负责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知识问题。通过科研和企业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基于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实际、实干、实绩、实效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遵循由基本技能到专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培养训练的程序,运用分散在课内的实践和以后的集中周实践、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上岗实际工作能力(包括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行对能力的单独考核,建立技术等级证书制度,确保毕业生具有“一就业上岗即可胜任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精心组织人才培养工程的施工。建立能充分调动师生全员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组织师生结合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高职高专教育思想的学习讨论与实践活动;组建“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进行课题研究,发挥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成果对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在师生中建立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以落实课程目标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学生学会和会学为主题,认真搞好以师生互动为基点的教学设计;以编写电子教材与电子教案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广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案例式、项目式、问题研究式、教学做合一式等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尽快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改革考试模式,变主要只考知识记忆、考试方式较为单一、学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的传统考试模式为知识能力素质形成性的全面考核。总之,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在全学程的精心施工,通过全体师生参与的每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来形成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能更好地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

从2010年3月至6月底,总计有178名学生深入到黑龙江省沃必达集团、齐齐哈尔助剂厂、佳木斯田友种业有限公司、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瑞士先正达公司、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山东京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凯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农资公司带薪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岗位与企业工作无缝对接,为黑龙江地区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实践型人才。

李晓华,吉林大安人,1980年出生,研究生,硕士学历,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作物课程体系岗位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