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初探

2011-02-17朱贞卫张素妍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2期
关键词:能力教育教师

朱贞卫,张素妍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 焦作 454000)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初探

朱贞卫,张素妍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 焦作 454000)

1 引言

中国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促使高校进行深化改革,国家和高校十分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和评价体系两方面着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旨在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创新型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了“大众化普及教育”。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却逐年下滑,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超过了社会需求量,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学位等于工作”的格局已被打破。为适应当前就业形势,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积极探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模式。在“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理想的大学生不应仅研读别人的教科书,高校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并创造新知识能力。

各高校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为顺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积极响应十七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为保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但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发展模式和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社会、学校、学生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具体存在如下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低下;创业教育师资极度紧缺导致的教师创新引导力不足;彻底面向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待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尚不足以使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实现动态平衡。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兴盛的动力,为此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在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以及敢于质疑、竞争的性格,同时培养学生踏实勤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其次是面向社会培养通才,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注重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养,包括市场调研能力、营销技能、理财技能、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等。为此,高校应从大学生入学伊始就根据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鼓励学生设定具体可行的创业计划,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第二,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擎”,应建设高水平、多层次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所需教师应该是具备创业激情、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创业型学者,这种类型的教师在我国高校中非常缺乏。为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可通过两个方面培养创业型学者: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使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深刻掌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另一方面,鼓励这些教师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教师可以深入高新技术企业或创办自己的高新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并通过校企联合方式将创新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带动学生直接进行创新创业过程。高校应该从政策上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创业,成就一批创业型学者,同时在政策上吸引成功的创业者成为高校教师。鉴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及其短缺,可借鉴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还可包括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的兼职教师。

第三,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创新创业课程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目前,以试点院校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在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三是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及咨询服务,以增长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另一种是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并为进行创业的学生资金和技术咨询。这两种培养模式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专才向通才的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传授向学习的转变。

我国高校目前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尚停留在初期阶段,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够,对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进行系统学习和分析研究,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太少。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应该设立创新创业专业,除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外,还可以补充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第四,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内部环境,营造并形成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培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新创业榜样,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并办好第二课堂活动。为此,高校首先应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为本科生创造科学研究和学术研讨的机会,例如“斯坦福导论性研讨”项目。该项目通过大学一、二年级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些创新项目中,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参与具体的科学研究,使得学生掌握了课题研究方法和设计,为学生日后长期的创新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次,第二课堂中的科技活动以其主动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学术社团。这些科研学术社团可以举办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讲座、校外考察以及与知名学者的互动社交等活动,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可通过举办高水平研究以及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创建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以及举办各种科研和专业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外部环境建设,获取来自于高校外部的支持,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建立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在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下创办科技园区。高校与科技园区的各类企业进行互动联系,进行创新与创业、创业与教学的互动。为了达到高校与科技产业的结合,高校在科技园区创立初期,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比如法律咨询、投资信息等,帮助毕业生或校友创办企业,促使企业健康成长。相应地,成功创业者对母校的回报使学校获得巨大财力支持,用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并为园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人力资源。同时,企业实验室、研究站为学生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学生能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动向。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 重新构建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除了从教学、实践方面深化高教改革外,还应重新构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

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考核除了教学与科研外,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考核,创新创业型教师应该成为既是课堂教学老师又是实践教学老师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高校对一些优秀学生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其积极参与研发和创业活动,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5 结束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将企业所需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将企业人力资源作为学校师资来源,将企业生产现场作为学生实践教学课堂,搭建校、企、政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大学毕业生的个体就业,而且还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带来就业“倍增效应”,促进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

[1]王革,曹胜利,刘乔裴.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6):54-56

[2]梅伟惠,徐小洲.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 教育研究.2009(4):67-72

[3]李涛,张立红,陈吉明. 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 24(2):94-96

[4]陈耀,傅方正.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思考[J]. 高校与经济.2009 22(1):29-32

[5]曾伟,白凤玲.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 赤峰学院学报. 2009 30(2):175-176

[6]罗兰芬. 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机制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 4(9):69-70

[7]赵红路,于潇.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09(4):154-155

[8]陈夏兰. 培养高校创新文化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 黑龙江教育.2009(3):47-49

The Pre-test of Promoting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 Zhen-wei, Zhang Su-ya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The serious problem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trend urg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epening educative reform. The countr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accumulating some experience; but it has more problems because of its latter starting. The paper searches ability training to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through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oriented society.

G640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2.090

朱贞卫(1967年— ),男,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流体力学。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ability to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猜你喜欢

能力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