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2011-02-13唐洪杰钟建峰姚夕敏刘凌霄张素梅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角斑病水浸霜霉病

冷 鹏,唐洪杰,钟建峰,姚夕敏,刘凌霄,张素梅

(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冷 鹏,唐洪杰,钟建峰,姚夕敏,刘凌霄,张素梅

(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2)

介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无公害;防治措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温室、大棚等保护地黄瓜上发生较为普遍,露地黄瓜以7-8月多雨季节发病重,温室大棚栽培黄瓜以春末夏初发病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容易与黄瓜霜霉病混淆,常常被误认为是霜霉病而贻误防治时机,造成大的危害。

1 主要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子叶被害时,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变成黄褐色斑。真叶染病后,先出现针尖大小的淡绿色水浸状斑点,渐呈黄褐色、淡褐色、褐色、灰白色、白色,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潮湿时叶背病斑外有乳白色菌脓,干燥时呈白色薄膜状或白色粉末状,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卷须染病后,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成短条状,湿度大时也有菌脓,重者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后表层留有白痕。果实上病斑初呈水浸状圆形小点,扩展后为不规则的或连片的病斑,向内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为褐色,病斑溃裂,溢出白色菌脓,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带病种子易引起幼苗倒伏死亡。

细菌性角斑病初期症状易与霜霉病和生理性充水症状相混淆。角斑病与霜霉病的主要不同处是其病斑较小,颜色浅,后期穿孔;叶背病部水浸状明显并产生乳白色菌脓。对光观察,叶片有透光感。生理充水的叶背出现多角形水浸斑,地温高、气温低,特别是连阴天、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蒸腾受阻时,细胞内的水分渗流到细胞间,使叶面出现水渍状污绿色斑点或多角形斑块。温度升高,斑块消失,叶面不留痕迹。衰弱的植株,白天温度升高后水渍斑也不消失。几经反复,细胞死亡,叶片干枯,或出现泡泡病症状,即叶脉间叶肉隆起,隆顶呈灰白色,或灰褐色近圆形斑点,不穿孔。

2 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2.1 病原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菌体短杆状相互连接呈链状,端生1~5根鞭毛,大小0.7~0.9 μm×1.4~2 μm,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金氏B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环纹,边缘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径5~7 mm,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该菌属好气性,不耐酸性环境。生长适温24~28℃,范围4~39℃,48~50℃经10 min致死。

2.2 传播途径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种子内可存活2年。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即可侵染子叶,引起初侵染。出苗后子叶发病,在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水、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蔓延,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2.3 发病条件

露地黄瓜5-6月雨后发病重,保护地黄瓜在低温、高湿、重茬地温室、大棚发生严重,尤其是黄瓜叶片上有水珠或结露时间长,病害发生也严重。另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浇水量过大、保护地通风不良、湿度大也有利于发病。

3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保护地品种津春1号对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强的抗性,适合温室大棚栽培。中农13号、龙杂黄5号等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较强。

种子消毒。选无病瓜留种。播种前可用55℃温水浸种15 min,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 h,或20%噻唑锌 300倍液浸种30~60 min,用清水洗净药液后再后摧芽播种。也可将干燥的种子放入70℃温箱中干热灭菌72 h。

栽培防治。与非瓜类作物轮作2年以上;用无病土育苗;保护地加强温湿度管理,注意通风,降低湿度。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圈肥 75~112.5 t·hm-2。结瓜期分3~4次追施速效氮肥和追施叶面肥。温室大棚栽培黄瓜还要进行二氧化碳施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栽培方式应采用高畦栽培和地膜覆盖,保护根系;及时绑蔓或吊秧,中耕除草,摘除枯黄病叶和底叶,带出田外或温室大棚外集中处理;适当控制浇水,露地黄瓜应及时中耕,搞好雨后排水,减少田间相对湿度。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可减轻危害。由于实验中发现农用链霉素及叶枯唑由于多年使用产生抗性严重,作者建议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新型药剂,如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20%碧生 (噻唑锌)悬浮剂,该药剂可稀释300倍液,7 d喷1次,连续喷3~4次。喷药前,对中心病株要先摘除病叶病瓜后再喷药。也可以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

如果黄瓜细菌角斑病与霜霉病混合发生,或2种病害确实无法区别,采用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或20%唏酰吗啉500倍液喷雾,混配20%碧生 (噻唑锌)悬浮剂300倍液;施药间隔5~7 d,喷洒次数视病情发展而定。

S 436.421.1

B

0528-9017(2011)03-0678-01

文献著录格式:冷 鹏,唐洪杰,钟建峰,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J].浙江农业科学,2011(3):678-679.

2011-04-09

冷 鹏 (1976-),男,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吴益伟)

猜你喜欢

角斑病水浸霜霉病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广西田东县林逢镇科普惠农乡村e站站长蒙宥百:流翔高钙来了,角斑病奇迹般的走了
湖边月夜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12%松脂酸铜悬浮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试验效果初报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芽孢杆菌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富硒温泉水浸足治疗溃疡性糖尿病足的效果观察
聚焦探头水浸检测下的频域合成孔径聚焦技术
PF7-5对烟草角斑病的室内及大田防治效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