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分析报道

2011-02-11徐光达辛玉芬金宏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6期
关键词:咽鼓管中耳内毒素

徐光达 辛玉芬 金宏林 刘 峰 于 华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6)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导致中耳负压的因素有:咽鼓管通气功能,中耳黏膜气体交换功能,乳突气化程度,中耳的清洁功能,中耳黏膜厚度,鼓膜弹牲等[1]。因此,本文对来大庆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病患中,男56例(72耳),女40例(54耳);年龄5~69岁,平均年龄32.2岁,病程3d~3年,其中有耳内胀闷感89耳,听力因低头或躺下而改善31耳,有耳痛29耳,耳鸣32耳,电测听显示传导性聋35例。

1.2 检测方法

①细菌涂片和培养,细菌涂片和培养取中耳积液少许均匀涂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找细菌;②内毒素检测取标本0.1mL加入到0.1mL的筐试剂中,标准内毒素作阳性对照,以无菌无热原注射用水作阴性对照。

1.3 诊断标准

①患者有耳闷塞感,听力下降,可有耳呜,无眩晕、恶心、呕吐等前庭症状。②鼓膜完整无穿孔,呈淡红色、淡黄色,典型者可有头发丝状,液平之鼓室积液征。③纯音测听呈传导性耳聋,A-B gap>20 dB。

2 结 果

本组96例(126耳),治愈70例,好转17例,无效9例,结果证明分泌性中耳炎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防聋、治聋有重要意义,针对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治疗方案的重点则是恢复和保护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恢复中耳通气功能。

3 讨 论

中耳生理气压的维持主要受咽鼓管通气频率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腭帆张肌等控制咽鼓管活动的肌肉,如果有功能不良,更易引起咽鼓管通气不良,导致中耳负压。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增高,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广泛病毒流行感染或上呼吸道病毒、细菌感染、抗生素使用不当和免疫反应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成为耳鼻喉科儿童常见病[2]。袁美玲等[3]认为,有腺样体肥大的患儿是否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关键在于咽鼓管圆枕是否受到压迫和侵犯,因而咽鼓管阻塞加感染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导致中耳负压的因素有:咽鼓管通气功能,中耳黏膜气体交换功能,乳突气化程度,中耳的清洁功能,中耳黏膜厚度,鼓膜弹牲等[4]。尽管分泌性中耳炎传统上认为属于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但自1958年Senturia等在40%的中耳积液中检出致病菌以来,其属于无菌性炎症的观点被推翻,故抗生素的应用自然顺利成章。用抗生素治疗者,中耳积液无明显改变(P>0.05),而用氢化考的松治疗中耳积液明显减少(P<0.05)。有人认为弹性乳胶堵塞咽鼓管导致中耳积液并非炎症和单纯的中耳负压引起,可能与乳胶刺激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经验用药仍是临床用药选择的主要方式,中耳内给予地塞米松及a-糜蛋白酶混合液可以减轻中耳及咽鼓管的炎症,利于积液排除;根据积液细菌培养,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消炎。现代医学理论认为,中耳是一个独立的分泌免疫防御系统,变态反应是SOM致病因素之一,咽鼓管与呼吸道上皮相连,吸入变应原后可能引起变态反应,变应性鼻炎黏膜肿胀使咽鼓管功能受损。细菌产生的毒素特别是作为革兰氏阴性细菌胞壁成分的内毒素,能引起中耳黏膜结缔组织增厚,细胞密度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体及杯状细胞增生分泌增加,促进中耳积液的蓄积,导致SOM的迁延不愈。

往往环境因素也是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关键,例如吸烟,通过破坏黏膜纤毛清除机制,影响黏液和量的变化及中断纤毛挥动或破坏中耳和咽鼓管的纤毛细胞,也可因化学物刺激和抑制免疫功能从而引发感染。在炎性积液中分离出致病菌、病毒及衣原体,提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可能与细菌、病毒的感染有关系[5]。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现在的观点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并非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必要条件,而感染因素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免疫因素及并发症的出现也至关重要,我们提倡在充分保护和恢复咽鼓管生理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和开创新的治疗方法,并且认真、客观地总结经验。只有这样,这些新方法才会被更多的人接受并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

[1]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0):435-436.

[2]江静,全蓓文,游向阳.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内毒素和免疫球蛋白测定[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2,27(3):162-163.

[3]隋秀丽,李庆.乳突气房发育与分泌性中耳炎[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6):331-333.

[4]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37-843.

[5]侯昭晖,肖玉丽,徐秀玉.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应用的研究进展[J].2004,38(1):95-97.

猜你喜欢

咽鼓管中耳内毒素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咽鼓管功能研究进展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注射用炎琥宁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先天性中耳畸形的临床分型及其与耳聋的相关性研究
重组人干扰素α1b层析工艺中内毒素的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