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胃愈胆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

2011-02-06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6期
关键词:流性黄芩螺杆菌

董 靖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指胃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失调,胆汁样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所致的胃黏膜炎症,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呕吐”等范畴。笔者根据中医学脏腑理论,结合临床研究观察,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胆胃不和,胆胃同病,采用胆胃同治法治疗BRG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本院消化内科2008年6月~2009年12月门诊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中医消化病学》[1]相关标准;胆汁反流的分度标准参考文献[2]按胃镜下胆汁反流情况分为轻、中、重3度(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未进行中医分型)。排除:(1)年龄小于18周岁或大于65周岁;(2)不符合BRG诊断标准;(3)合并有消化道出血或肿瘤;(4)孕妇、哺乳期妇女;(5)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6)资料不全或不配合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50例,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18~65岁,平均54.7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对照组50例,男性16例,女性 34例;年龄 18~65岁,平均 53.85岁;病程最短 7个月,最长 9.45 年。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和胃愈胆丸(黄芩30g,姜半夏30g,炒白术 20g,黄连 10g,郁金 15g,党参 10g,柴胡 10g,鸡内金10g,砂仁10g,煅瓦楞子10g。由本院制剂室提供,根据上述剂量制成水丸,每瓶80g)治疗,每次8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对照组予复方雷尼替丁颗粒 (每袋含雷尼替丁100mg,枸橼酸铋钾110mg;海南长安国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022),餐前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多潘立酮(西安杨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10003),每次10m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药物,忌烟、酒、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1.3 疗效标准[4]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慢性炎症消失,胆汁反流消失,Hp检测14C-UBT呈现阴性,活度<100。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胆汁反流明显减少,Hp检测14C-UBT呈现阴性或活度明显降低。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慢性炎症减轻,胆汁反流有所减少,Hp检测14C-UBT呈现阴性或活度降低。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胃镜检查无改变,Hp检测14C-UBT阳性,活度同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BR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即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而使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或呈萎缩样改变,并与胃黏膜癌前病变有关,故应给予积极的治疗。目前西医治疗[3]以促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为主,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可防止或减少胆汁反流对胃黏膜屏障的破坏,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对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应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

BRG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呕吐”范畴。本病病因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其病位在胆胃,涉及肝脾。病变可由实转虚,也可寒热互化,日久还可由气到血。如《灵枢·四时气》中即有“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火郁之发,民病呕逆”。胃以降为顺,胆主通降,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胆附于肝,胆汁通降有赖于肝的疏泄,胃气通降,有赖于肝胆之气冲和。若肝胆之气郁遏,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气不降,则胆胃之气上逆,胆汁上逆于胃,和降失司,木郁土壅,则肝胃不和,肝胆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气机阻滞,郁而化热,伤及胃络发为本病。和胃愈胆丸方中黄芩、郁金、柴胡,清热利胆,疏肝解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用黄连,苦寒清胃泻火,直折其上炎之火,姜半夏和胃降逆,半夏既能促进胆汁分泌,又能显著增强肠道输送能力[4]。火降逆平,则胃气和降。有研究发现40%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研究证实,黄连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5],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和黄芩苷能使实验动物的胆汁分泌量增加有明显的利胆作用[6];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力,能抗胃黏膜损伤、增强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改善胃黏膜屏障而保护胃黏膜[7];柴胡可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加强胃十二指肠排空[8];煅瓦楞子制酸和胃,阻止胆汁入胃,促进胃中酸碱平衡恢复正常[9];诸药相互协调,配伍标本兼顾,肝胆脾胃同治,具有清热利胆、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经临床观察,和胃愈胆丸能调理胃肠功能,防止胆汁反流,抗幽门螺杆菌,促进胃黏膜修复,治疗BRG有较好的疗效。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6-278.

[2] 刘宣然,蒋永康.碱性反流性胃炎[J].山东医药,1986,26(6):46.

[3] 房静远,刘文忠,施尧,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上)[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45-49.

[4]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

[5] 马清钧.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433.

[6] 陈波华,邢洪君,张影,等.浅述黄连等中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生长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1996,9(2):115.

[7]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7-48.

[8] 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550-551.

[9] 吕广振.中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3,164,171,204.

猜你喜欢

流性黄芩螺杆菌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黄芩苷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黄芩的入药品种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