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佚简三封

2011-01-28贺宏亮

郭沫若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郑成功敬礼银币

致郑权中明信片

关于语文教学事,请与《中国语文》(语)同志们接谈。如有书面意见,亦愿拜读。

敬礼

郭沫若 13/X

此片受信人郑权中(业建),复旦大学教授。据此明信片上邮戳,为“北京 53.10.14”,此信应写于1953年10月13日。第二个“语”字衍。落款日期中的“X”为罗马数字“10”。

致新华社《参考资料》编辑部

新华社《参考资料》编辑部:

《参考资料》九日下午版(第12093期)第90页倒数第 16行,“洋兰九畹成萧艾”,“洋”是“滋”字之误。如蒙更正,不胜感荷。专此,顺致

敬礼!

郭沫若

七二年二月十日

《参考资料》,高级领导阅看的“大参考”。“滋兰九畹成萧艾”,是郭沫若《史剧〈屈原〉第三次在日本演出》所作诗中的句子。全诗为:“滋兰九畹成萧艾,桔树亭亭发浩歌。长剑陆离天可依,劈开玉宇创银河。”日本于一九七二年春再度演出历史剧《屈原》,从一九五二年首次上演该剧算起,这是第三次了,仍由河原崎长十郎主演。《参考资料》一九七二年二月九日下午版第90页刊载了相关报道。

致平襟亚

平襟亚先生:

您的信和邮寄来的五枚旧银币均收到。五枚银币上均无钤记戳痕,不曾在市面上流通过,为可异。其中有的似乎是纪念章。目前我正在研究这些东西,颇感兴趣,谢谢您。

敬礼。

郭沫若 六.廿六

郭沫若研究古文字,对先秦钱币及其文字一直比较关注。但他对银币的兴起,与1963年前后的一件事情有关。1962年冬,为了写关于郑成功的剧本,郭沫若到福建去考察。他在泉州参观了“郑成功纪念馆”,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到民间传说有郑成功大元的事情,但是学术界没有肯定,请他到库房看了漳州军饷银饼。当他看到的军饷银饼背面有一个花押,很快认出是“成功”两字的组合,于是便把银币和郑成功联系起来了,并即兴赋诗一首:“古垒想雄风,海天一望中,漳州军饷在,二字署成功。”为了准确考证,郭沫若还与馆内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并请教厦门大学历史系的教授。经过进一步审视,认为银币的花押为“朱成功”三字。“朱成功”即是郑成功,这是隆武帝为表彰其功勋特赐国姓“朱”。随后,郭沫若在1963年第一期《历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由郑成功银币的发现说到郑氏经济政策的转变》。论文发表以后,货币史学家彭信威不同意郭沫若的观点,给他写了一封信。针对彭信威信中的不同观点,郭沫若又在当年第二期《历史研究》上发表了第二篇讨论文章。

《郭沫若年谱》中,1962年底和1963年上半年有不少关于研究银币的记载。1962年12月7日,郭沫若从福建返回北京途经上海时曾作短暂停留,关于银币问题专门访问上海博物馆。我猜想,这个信息可能被平襟亚获知。甚至在郭沫若停留上海时,两人可能曾见面。平襟亚得知郭沫若在进行银币研究后,将手中所存的旧银币寄给郭参考。平襟亚和郭沫若在1949年前就认识。抗战胜利后,平襟亚曾因将威海卫路住处供郭沫若、田汉等进步人士开会之用,被当局觉察而受到干扰。

郭沫若回到北京后,继续研究银币问题。据《郭沫若年谱》,1962年12月11日,往琉璃厂寻找施家干著《中国近代铸币汇考》;25日,往历史博物馆查考银币;1963年1月5日,见施家干谈银币问题;3月8日,到故宫与唐兰、史树青等讨论银币问题。由以上信息,我基本可以确定此札为1963年6月26日,郭沫若收到平襟亚寄来的旧银币后所作回函。

附记:以上三封信,为贺宏亮先生供给并注释。

贺宏亮,1975年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

(贺宏亮提供)

猜你喜欢

郑成功敬礼银币
美国退还以色列“一枚银币”
党旗,向你敬礼!
面包里的银币
敬礼
一枚银币
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