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体育对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2011-01-25娜,

关键词:心理健康因子院校

吴 娜, 曹 超

(湖南警察学院警体部,湖南长沙 410138)

大学生作为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引起国内医学界、心理学界、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多,但对政法院校(公安、司法、政法管理)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像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塑造作用的相关研究,一直是体育科学和运动心理学界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多以运动员和普通人群为研究对象,对警察体育以及警察体育对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关注较少。

当前,警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因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事端的情况不断出现,引起公安高层的高度重视。2000年5月,心理素质测试被国家写进了《关于地方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实行统一招考》的意见之中。同年9月,深圳市公安局建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警察心理服务中心和第一条相关心理热线。2007年4月,北京市公安局启动了首都刑警心理健康工程。警察专业大学生是兼有警察和大学生双重角色特征的一个特殊群体,警察职业往往比其他职业经受更多压力和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同时,警察职业对运动能力的要求比其他职业要高许多。警察专业大学生们在校3年期间,要参加5×32课时的警察体能与擒拿格斗课训练和60+30课时的警体技能与战术课训练,以及每天的早操、第七节课约5×150课时的警察体能统一训练和其他有组织的田径、球类等运动训练与比赛。其运动强度和训练时间几乎和中等水平运动员相当,“没有运动员身体素质却要承受运动员的训练强度”。通过高强度的警察体育训练,练好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和运用警务技术技能、武器装备的能力,从而肩负起“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的艰巨使命。

警察专业大学生正处于大学生向职业警察、青年向成人的过渡时期,通过测试对比的研究方法了解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规律及心理健康水平现状,为探索警察体育与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提供依据,进而在此基础上完善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辅导机制和警察体育的教学改革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南警察学院警察专业学生257人、普通专业学生208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察专业学生141人、普通专业学生122人,广东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警察专业学生97人,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警察专业学生102人,他们全部是通过2005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后被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其中警察专业学生毕业时年龄为21.77±0.46岁,普通专业学生年龄为21.89±0.67岁。

1.2 研究工具

本项研究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表)[2-3]和自制“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因素”问卷进行主研究,用修正的“主观锻炼体验量表”[4]进行辅助验证。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即(SCL-90)表,是国内常用的研究心理健康水平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10个症状因子,共有90个项目,选取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9个症状因子进行问卷调查,每个项目按照对该表中的“自觉无症状→自觉症状严重”采用5级评分制计分。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是研究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一个重要量具,由 McAuley和 Courneya(1994)[5]修订并检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积极幸福感分量表的a=0.86,心理烦恼分量表的a=0.85,疲劳分量表的a=0.88;其结构效度的检验(n=100)结果表明:锻炼前测量的该量表的χ2/df=1.44,CFI=0.89,RMSEA=0.05;锻炼后测量的该量表的 χ2/df=1.58,CFI=0.88,RMSEA=0.06。这些结果提示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该量表能适用于从事不同项目的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群;所评价的主观体验主要是针对体育锻炼领域的,有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和疲劳3个维度共12个条目,采用7级李科特记分方法[4]。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就相关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近五年来关于本研究的相关研究论文、会议论文、硕博论文及学术著作等。对不同的研究形式、测查报告方式、研究量具、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取科学、合适的用于本项研究。

1.3.2 问卷调查法

将调查问卷表严格按问卷调查的要求与操作程序在4所学校发放、回收。

1.3.3 数理统计法

将测查结果数据使用SPSS11.5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2 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进行2次采样测试,2次采样选用内容和分值完全相同的SCL-90表。第一次采样统计时间为2005年11月(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军训后),这时研究对象经过两个月军训和近一月的警校生活的锻炼,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已趋于稳定,并在总体上开始适应警察院校学习、训练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在4校共对警察专业学生发放(SCL-90)表597份,回收597份,其中有效597份,有效应答率为100%。第二次采样时间为2008年5月(毕业前),距第1次采样的时间间隔为5个学期。在4校共对警察专业学生发放(SCL-90)表597份,回收597份,其中有效597份,有效应答率为100%,增加发放《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和《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因素》2个问卷合于一张纸的表597份,回收597份,其中有效597份,有效应答率为100%,对2校普通专业学生发放《主观锻炼体验量表》330份,回收问卷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应答率为97.06%。

3省4校问卷填写时间基本上在同时间段进行,由课题研究组成员组织,问卷填写时将学生分别集中在几个大教室实施团体测试答卷。所有答卷均由一位主试在测试前使用统一制定的解释性语言向学生说明测试方法和要求而不涉及测试目的等其他内容,然后由被试者统一填写,独立完成,当场收回。所有问卷中均无“姓名”项,以提高测试的客观性和受测试者的合作性,力求测验的真实、可靠、有效。为避免测试时的暗示性和指向性,测试时警体教师不参加。

4校警察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相同。在此期间警察专业大学生们按照半军事化管理和《人民警察体育锻炼标准 》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参加了5×32课时的擒拿格斗课教学和60+30课时的警体技能与战术课教学,以及每天的早操、第七节课约5×150课时的警察体能统一训练和其他有组织的田径、球类等运动训练与比赛。用于对照的政法院校普通专业学生在校接受的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模式,3×30课时的普通体育教育和不多的业余田径、球类等运动训练与比赛。第二次测试警察专业学生时,同时对也即将毕业的2005级普通专业学生发放“主观锻炼体验量表”作为辅助验证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次测查结果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全国成人常模的比较均存在特定的差异

从表1可知:警察专业05级新生SCL-90第1次测验结果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各因子中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警察专业大一学生入校时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乐观,存在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部分人可能存在各种神经症,心理冲突激烈,虽然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却有着各种适应不良的症状,突出的心理问题是意志品质不良、敌对、偏执较为明显。这与2005 年邵晓顺[8]、2002 年邵雅利[9]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警察专业大学生第2次测验结果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各因子中除偏执略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无显著差异性)和强迫症状、敌对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有显著差异性)外,其他各因子都比全国大学生常模要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有显著差异性),这与学生的预备警官身份相符。但强迫症状、敌对、偏执三项因子高于全国成人常模(有显著差异性)。这说明警察专业大学生面临毕业时心理不健康状况还存在,但已有明显改观,反映与情绪方面有关的如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相对较低,而反映神经质等因子分居高不下。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偏执与敌对以及强迫症状因子呢?需要对学生选择警察专业的动机心理以及职业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是否存在什么特殊因素和原因。

当前,警察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也很大,毕业后1~2年没有参加工作很常见;警察职业的危险性也或多或少影响到在校大学生;警察体育训练的特殊性也要求学生为了有效保护自身安全要对面前的检查对象具有敌对意识,并在训练中刻意培养这种意识;也许学生混淆了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以上假设对测查结果的偏执、敌对及强迫症状因子的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两次测查心理健康相关因子的异常验出率分析

按照单个因子的值≥2分为异常的标准,2次测试各因子异常验出率如表1所示。第2次测查的结果显示:各因子的异常验出率较第 l次测查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两相比较并结合原始统计数据,考虑人数数量大小的改变,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两次测查的变化最大,说明警察专业大学生经过3年的警校生活的锻炼,其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改善与提高,正处在逐步完成从大学生向合格警察的转变之中。

其他有关警察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警察院校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8],本次调查有轻度心理问题(因子分值≥2分)的学生较多,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比其他人群研究结果要低,因子分值≥4分的很少。因此,警察专业大学生存在程度较轻但较为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警察专业大学生所反映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与警察院校管理模式、职业期待以及对当前学习环境的感受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作为在校高职学生,学识浅薄、情绪激动、不明大体、容易轻信、依赖性较强,创造性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无疑是缺陷。这种现状与高校扩大招生,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素质下降不无关系。因此,面对现实,抓好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要针对政法院校大学生管理特点、学习特点和今后的职业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使之更好地适应在校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其对今后职业的正确认知。

3.3 影响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若干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在政法院校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影响和干扰因素较多,本项研究在充分考虑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的基础上,以代表其心理健康水平的SCL-90表的总分为因变量,以警察专业大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方向、自我修养、警体训练和运动训练等相关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子的标准为:P≤0.05进人回归方程,并作出线性判断,删除引起共线性的因子,共做2步分析(表2)。

表1 警察院校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普通大学生常模、全国成人常模的比较(±S)

表1 警察院校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普通大学生常模、全国成人常模的比较(±S)

*第1次测验与普通大学生常模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国成人常模有显著性差异;#第2次测验与普通大学生常模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国成人常模有显著性差异

两次测验的差异性躯体化 1.47±0.59/9.4 0.78±0.56/7.0 1.45±0.49 1.37±0.48 25.0 ##因子第1次测验/异常率%(n=597)第2次测验/异常率%(n=597)普通大学生常模(n=4 141)全国成人常模(n=1 388)两次异常率的变化/%强迫症状 2.37±0.53/14.1 2.23±0.57/11.7 1.98±0.64 1.62±0.58 16.7 **##人际敏感 1.96±0.58/4.3 1.22±0.51/3.5 1.98±0.74 1.65±0.51 18.2 *##抑郁 1.82±0.52/4.9 1.31±0.43/2.1 1.83±0.65 1.50±0.59 56.0 *#焦虑 1.73±0.54/6.4 1.23±0.51/1.8 1.64±0.59 1.39±0.43 72.7 *#敌对 2.91±0.63/19.9 2.03±0.55/12.1 1.77±0.68 1.48±0.56 39.2 **##恐怖 1.41±0.46/5.1 0.65±0.42/1.6 1.46±0.53 1.23±0.41 69.2 *##偏执 2.78±0.58/28.5 1.96±0.59/19.1 1.85±0.54 1.43±0.57 31.5 **#精神病性 1.88±0.49/14.1 1.11±0.48/3.1 1.63±0.54 1.29±0.42 77.8 **##

表2 影响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若干因素的相关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计算结果显示:影响警察专业大学生个性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警体训练、运动训练、性别、其他、年龄、自我修养、专业方向,只有警体训练和运动训练因子通过检验,其他因子均未通过检验。表明与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与发展有高度相关性的因素是警察专业大学生的警察体育训练和运动训练,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警察专业大学生个性心理形成尚未达到显著性程度。

应当指出的是,警察院校警察专业学生有组织的运动训练是为警察体育服务的,是警察体育的基础训练和辅助训练,运动训练中的身体素质训练与比赛、球类、越野等许多训练课目其本身也是警察体育中的警察体能训练科目与内容。所以,在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警察体育是相关性最强和影响力最明显的因素。表3的统计数据从另一个方面较好地说明和验证了这一点。

3.4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测试结果的再验证

运用修正的“主观锻炼体验量表”测试警察体育对政法院校警察专业大学生和普通体育对政法院校普通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情况进行再验证。其结果见表3,从中可以看到:同一个学校警察专业与普通专业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完全不同,其积极幸福感与心理烦恼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疲劳程度警察专业比普通专业学生虽然有些偏高,但尚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程度。表明警察体育对警察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是良性的和有效的。

表3 警察专业与普通专业学生主观锻炼体验量表测试结果比较(±S)

表3 警察专业与普通专业学生主观锻炼体验量表测试结果比较(±S)

*P≤0.05

警察专业(n=597)普通专业(n=322)t P积极幸福感 24.65±3.16 13.90±3.15 47.668 0.000*心理烦恼 5.19±1.16 15.04±2.58 -74.534 0.000*疲劳9.48±2.77 9.19±2.59 1.490 0.137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作为研究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一个重要量具[4],同为一所学校的学生因为专业不同而接受体育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频度完全不同,因此,其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程度就会不同[8,10]。本次调查结果较好的验证了这一结论。

4 结论与建议

4.1 警察专业大学生已经具备职业所需的基本心理品质,警察体育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优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项研究的结果显示警察专业大学生存在程度较轻,但较为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政法院校有关的调查结论相一致。警察专业大学生通过3年的警校生活和警察体育教学训练的历练,已经具备警察这种特殊职业所需的基本心理品质。其心理上的成熟和人格特征的提高,恰好与他们从地方高中毕业生转变为警察专业大学生、最后到合格警察的成长过程相吻合。在这个过程中,警察体育对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优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其朝着职业需要的方向稳步发展。本研究认为在当前已有心理水平与心理品质基础上通过职业去修饰、完善他们的心理品质,使其朝着更适合职业警察需要的方向发展是可行的。

4.2 警察体育的教学训练与研究对象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性强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政法院校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警察体育的教学训练。对即将步入职业道路的政法院校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的两年半跟踪研究,其结果显示了高对抗性内容、高频次、高强度的警察体育教学训练与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高度相关性,通过警察体育训练与比赛时产生的激烈竞争和紧张、危险、复杂、困难、意外等生理和心理的高强度刺激,以及在这种模拟执法战斗的心理状态下的持续锻炼,学生抑郁、紧张、精神病性、焦虑程度降低,竞争力和创造性得到加强。警察体育是改善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品质、提高执法战斗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心理能量储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塑造警察专业大学生有效执法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

4.3 建议加强警察体育文化生活,促进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养

警察体育文化作为警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以其特有的魅力在不断充实警营文化、传播社会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警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警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13]。从事警察体育的教师应当担负起丰富警营文化、塑造健全警察人格、培养警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任,有效提高警察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警察体育教育适应当前警察文化生活和丰富警营精神文化的需要。

4.4 建议抓住大学阶段这个心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警察体育训练对警察专业大学生的身心收益是多方位的,他们在经过持续有效的警体训练之后,在警体素质水平与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与其伴之而来的是外部的表扬称赞和内心的自我肯定,这些积极的刺激有效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幸福感,以及克服困难、抑制焦虑、战胜恐惧的勇气与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水平和警体素质的同步提高。作为教育者应在大学阶段这个心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的选修课、必修课或讲座,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自我塑造健全人格、自我心理调控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提高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

4.5 面对现实,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促进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从调查情况来看,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当看到,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异常检出率也较高,虽然通过3年的警营学习、生活之后有所降低,也同时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当前的犯罪形势下,执法战斗的胜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民警察与犯罪分子心理素质的较量。而警察体育内容丰富,空间广阔,时间频度大,能为警察专业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情绪稳定、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心理品质发挥良好作用。因此,应当有效进行科学的研究工作,充分利用警察体育这个手段为政法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从而为警察机关输送“身心健康”的合格警察。

[1] 王霞,颜军.中、小强度的健美操和跑步锻炼缓解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69.

[2] 范肖冬.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6.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S].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 -24.

[4]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5-118.

[5] McAuley E,Courneya,K.S.The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scale(SEES):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4,16:163 -177.

[6]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 -263.

[7] 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8] 邵晓顺,倪晓峰,邵晓枫.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9] 邵雅利,张小平.警察院校新生SCL-90测定结果分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1).

[10] 王益明,刘会杰,耿爱英,等.在校大学生人格特点变化之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1(2).

[11] 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12] 邱宜均.运动心理诊断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90 -91.

[13] 宋万年.警察体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3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因子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