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拒绝情境下大学生自尊补偿效应的研究

2011-01-24许秀芬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测验同伴

许秀芬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遵义563002)

1 引言

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和基础变量,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区分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1]。外显自尊指的是个体对自我意识性和精加工推理性质的评价;内隐自尊指的是个体对自我无意识性和个体意识觉察之外的评价,这一过程不需要个体的意志努力和意识性监控。从A.G.Greenwald等人(1995)提出内隐自尊的概念[2]以后,对内隐自尊的研究成为当今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尤其是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和应用性更是研究的新热点。

在此基础上,Rudman等人于2004年提出了自尊补偿效应[3],并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提出基于自动威胁防御的内隐自尊补偿是一种自动情绪调节机制。尽管如此,目前对这一效应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并且国外该领域大多数研究是与种族偏见等相联系的,与焦虑、抑郁等多种情绪的细微关系也还有待大量实验验证。因此,在目前已有关于自尊与焦虑情绪关系[4]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设置对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有较大威胁的同伴拒绝[5]情境,结合失败诱导实验引发被试的自尊变化和状态焦虑情绪,从而揭示自尊变化和威胁、自我肯定之间的关系。有关自我防御的研究结果[6]大都表明:内隐和外显自尊是呈结构性分离的,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威胁会使被试外显自尊水平降低,内隐自尊在高威胁情况下会出现补偿效应;同时,当个体自我价值在一个领域内受到威胁时可以通过强调在另一领域的积极品质得以恢复,即自我肯定可以作为一个缓冲器或一种应对资源发挥作用。

2 方法

2.1 研究目的

利用同伴拒绝使一些被试受到威胁,引导被试相信他们是被一个同伴拒绝(高威胁组)、接受(低威胁组)或由于程序问题没有得到反馈不知道同伴决定的结果(控制组)。由于社会拒绝对自我价值是一个有力的威胁,检验它对被试自我报告的自尊以及内隐自尊的消极影响。另外,因为肯定自我价值增进了安全感并为更理智地对威胁做出反应奠定了基础[7],也希望通过经典的自我肯定(SA)操作范式检验自我肯定作为防御反应的潜在缓冲器的作用。

2.2 被试

杭州师范大学不同专业随机抽取大学生被试75人,年龄在17-24岁之间,剔除无效测验数据8个,共67名有效被试,其中男生31人,女生36人。被试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研究结束后每人获得一份纪念品。

2.3 实验材料

2.3.1 自尊量表(SES)

由Rosenberg编制,该量表中文版由10个题目组成,被试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为四级评分,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在国内自尊研究领域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

2.3.2 内隐自尊测验

采用Greenwald的内隐联想测验(IAT),并遵循IAT程序基本原理用Inquisit专业软件自行编制。研究中选用的词参照Greenwald和国内蔡华俭[8]等设计的IAT实验用词。测验中使用了两类词语,一类是概念词,一类是属性词。概念词包括自我词和非自我词各10个,如我的、自己、外人、他的等;属性词包括积极属性词和消极属性词各20个,如漂亮、可爱、卑鄙、痛苦等。

2.3.3 威胁操作

告诉被试他们将与另一同伴在线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在此之前,需要被试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和一些兴趣爱好(如喜欢的书,颜色,宠物等)给网络另一端的同伴,以便同伴选择是否与其搭档共同完成任务。所有操作都将在计算机上完成。随后被试被告知同伴已经拒绝(高威胁组)或接受了他们(低威胁组),控制组被试被告知由于计算机程序问题没有得到反馈信息。

2.3.4 自我肯定的操作

根据已有的自我肯定研究[9],研究采取Steele的操纵模式,但个体评价的品质或能力部分首先用开放式访谈总结并提取出了适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项目(交际能力、聪明、乐于助人、乐观开朗、特殊才能、健康、相貌优势、其他)。操纵情况分两种:高自我肯定组要求被试从已给出的个人品质或能力中选出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并解释为什么这个品质对他(她)来说是最重要;低自我肯定组被试则被要求选出并说明对自己来说最不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并用一段话来解释你最不重要的品质为什么对别人可能很重要,要求被试思考后尽快完成。

2.4 实验程序

研究均个别进行,被试在独立空间中单独完成操作。

2.4.1 自尊前测:

为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在计算机上完成外显和内隐自尊的测量,电脑自动记录结果。

最后,教师根据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课前学习的反馈信息,设计课中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为课中知识内化环节而作准备。

在完成外显自尊十个题目的报告后,被试对两种归类作不同反应(分别用‘D’和‘K’键反应)。实验中,类别标签(概念词或属性词及其组合)分别呈现在屏幕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刺激词随机呈现在屏幕中央,指导语呈现于屏幕的中下方。要求被试在看到刺激词之后尽快地按键进行辨别归类任务。按“D”键表示将刺激词归为左上方的类别;按“K”键表示将刺激词归为右上侧的类别。IAT配对反应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类条件。在相容条件下,反应时间相对较短;而在不相容条件下,反应时间相对较长。计算两种情况下对反应时间取对数后的差值对IAT测验进行量化。为保证反应稳定性,正式测验之前有少量练习。本研究IAT测验采用标准的七部分程序,其中第4和第7部分分别为相容和不相容测验部分,其余为练习部分。

为避免反馈信息的干扰,IAT测验只在练习部分后将平均反应时和反应正确率呈现给被试,正式测验部分没有反馈信息。另外在程序设计过程中,使第三、四步和第六、七步的呈现顺序随机,以防止被试由于反应定势以及练习效应造成的实验结果信效度降低。

2.4.2 威胁和自我肯定操作:

告诉被试我们将进行一项需要同伴合作共同完成的促进新友谊关系的因素的研究,但为了避免生理表现的影响,我们会让每人单独使用计算机并在独立空间中完成。引导被试相信他们将通过网络与一个互不认识的同伴在线交流个人信息,这个同伴将决定是否选择他们作为共同任务的合作伙伴。在被试输入并提交个人信息等待同伴反馈的过程中,请被试协助完成一个简短的测量,以“帮助我们编制一份学生价值感调查”。高、低自我肯定组任务由计算机随机分配。完成后被试会通过电脑得到反馈信息:自己被同伴选中(低威胁组)或是被拒绝(高威胁组),或没有得到反馈信息(控制组)。告诉高威胁组被试需单独完成以下测验;低威胁组被试在等待他们的搭档准备合作任务时完成后测;对控制组的测量在“由于技术问题导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的指导语下完成。

2.4.3 自尊后测:

被试按照程序提示依次完成IAT和外显自尊测量。IAT后测部分材料、程序都与前测相同,每部分中的刺激呈现顺序和第三、四步和第六、七步的呈现顺序也都随机。

被试完成所有实验后,主试向其解释实验真相并发放礼品致谢,尤其是向被同伴拒绝被试及时道歉并致谢。

3 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预处理

按照Greenwald等人(2003)对IAT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11],将区分效度D值作为内隐联想测验的敏感性指标。根据D值的计算方法:D=(不相容和相容反应时对数值之差)/标准差,计算得出本实验中不相容部分D相容=2.65;D不相容=1.87,表明本研究编制的IAT内隐自尊联想测验效度良好。

3.2 结果分析

3.2.1 自尊补偿现象的检验

分别以外显自尊量表(SES)前后测得分和自尊内隐联想测验(IAT)前后测指标为因变量,对自尊前后测差异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1 同伴拒绝情境下外显、内隐自尊整体前后测差异(n=67)

由t检验结果可以发现,经过同伴拒绝威胁情境和自我肯定操作,大学生被试整体外显自尊(SES)显著下降,t外显=2.043,p=0.045<.05;内隐自尊(IAT)前后测没有表现出整体性显著差异,t内隐=0.884,p=0.380>.05。

根据已有研究,在威胁情境下,高威胁、低自我肯定的个体会表现出内隐自尊补偿效应。通过对内隐自尊前后测数据的描述统计,见表2,我们也发现被同伴拒绝且进行低自我肯定的被试,后测IAT比前测效应更明显。为了考察自尊补偿现象究竟是否存在,本研究重点对这些被试进行了分析,T检验结果如表3:

表2 内隐自尊前后测差异统计

表3 同伴拒绝情境下高威胁、低自我肯定被试外显、内隐自尊前后测差异(n=67)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高威胁,即被同伴拒绝的情况下,进行低自我肯定的被试外显自尊有了极其显著的变化,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t=3.59,p=0.004);而后测内隐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前测(t=-2.438,p=0.031)。表明这种情况下的确有内隐自尊补偿现象的存在。这一结果同时也支持了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呈结构性分离的观点。

3.2.2 自尊变化的性别差异

分别以外显自尊量表得分的前后测差值和自尊内隐联想测验指标的前后测差值为因变量,对自尊前后测变化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见下表4:

表4 外显、内隐自尊前后测变化的性别差异(男=31,女=36)

性别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大学生被试在同伴拒绝操纵前后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变化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许多自尊研究性别差异不显著的结论是一致的。

3.2.3 威胁和自我肯定对于内隐自尊补偿的作用

对同伴拒绝前后个体内隐自尊的变化进行3(威胁:同伴拒绝/接受/无反馈)×2(自我肯定:高/低)二因素单因变量方差分析,以检验威胁和自我肯定对个体内隐自尊补偿的影响。结果发现:威胁和自我肯定对于个体在同伴拒绝前后的内隐自尊变化都表现出非常显著的主效应,分别是F(2,66)=7.679,p=0.001;F(1,66)=8.781,p=0.004;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2,66)=10.717,p=0.000。

事后检验(LSD)结果表明,在内隐自尊前后测变化上,被同伴接受(低威胁)和没有得到反馈信息(控制组)的被试,无论进行高自我肯定还是低自我肯定的操纵,后测内隐自尊水平都比前测时有所降低;被同伴拒绝(高威胁)的个体在进行高自我肯定时内隐自尊会有所降低,而进行低自我肯定的被试内隐自尊水平则会比前测时明显提高,即出现了内隐自尊的补偿,也就是说其防御性更高。这一结果说明高自我肯定对内隐自尊的补偿有缓冲作用。

4 讨论

个体的外显、内隐自尊来源不同,防御性也有不同表现[12]。研究发现,自尊的稳定性与个体的认知资源及动机密切相关。被试无论接收到成功或失败的哪种反馈,参与这一任务时就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注意力集中,也会有表现出色的动机,即认知资源被充分调动。所以在外显自尊水平上,无论哪种性质的反馈都是对自我价值的威胁,总体外显自尊会显著降低[13]。另外,威胁情境下的自尊变化还受到当时情绪体验的影响。无论哪种自尊水平的个体,在其自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如果再对其重要的人格特质给予积极的评价,个体对自我原本已经降低的积极偏好又会自动重新升高,降低了防御反应出现的必要[14]。因此,尽管经过同伴拒绝情境威胁和自我肯定操作,被试内隐自尊整体变化并不显著;只有经过高威胁并低自我肯定的被试才表现出内隐自尊的补偿。

5 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同伴关系中被同伴拒绝的大学生被试整体外显自尊水平显著降低;被同伴拒绝且进行了低自我肯定的被试表现出了内隐自尊补偿效应;大学生被试的外显和内隐自尊变化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1] 周帆,王登峰.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37(1):100-105.

[2] Greenberg J,Solomon S,Pyszczynski T.Terror manage ment theory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behavior:Empirical assessments and conceptual refinements.In:M.P.Zanna(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7,29:61-139.

[3] Rudman,L.A.,&Fairchild,K.Reactions to counterster eotypic behavior:The role of backlash in cultural stereo type mainten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2004,87:157-176.

[4] 张向葵,田录梅.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J].心理学报,2005,37(2):240-245.

[5] Harter,S.,Waters,P.,&Whitesell,R.N.Relational selfworth: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worth as a person across interpersonal contexts among adolescents[J].Child devel opment,1998,69(3):756-766.

[6] 张荣娟.内隐自尊调节作用下高自尊的防御性和攻击性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7] Amy Mcqueen,William M.P.Klein.Experimental Ma nipulations of Self-Affirm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Psychology Press,2006,(5):289-354.

[8]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9] Martens,A.,Johns,M.,Greenberg,J.,&Schimel,J.Combat ing stereotype threat:The effect of self-affirmation on women’s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xperi men tal Social Psychology.2006,42:236-243.

[10] Greenwald AG,Farnham SD.Using the Implicit Asso ciationTest to measure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1022-1038.

[11] 高蕾.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 潘玲.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13] 耿晓伟,郑全全.中国文化中自尊结构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2005,(2):379-382.

[14] Koole,S.L,Smeets.K.,Van Knippenberg A,et al.The cessation of rumination through self-affirmation[J].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y.1999,77(l):111-125.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测验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寻找失散的同伴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你知道吗?
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的几个理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