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水域(马拉松)游泳能量代谢特点及对技战术的影响

2011-01-19董煜

游泳 2011年6期
关键词:后半程半程技战术

文|董煜

近年来公开水域游泳国内外发展非常迅速,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公开水域能量代谢及技战术方面的文献,将其中各种观点加以整理、分析,同时随机抽取30名曾参加过公开水域游泳上比赛的运动员发放问卷,并利用收集的资料、数据与整体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公开水域游泳能量代谢及技战术总体规律性,对公开水域(马拉松)游泳的比赛形式、环境等特点,对公开水域(马拉松)游泳比赛的能量代谢及对技战术的影响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希望为公开水域训练、人才培养及比赛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中能量代谢的特点

在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中把男女10公里的比赛称为马拉松游泳比赛。10公里的比赛距离男子完成时间约在1:51:51-2:09:13之间。女子约在1:59:27-2:11:35之间(根据2008年奥运会成绩)。在这两个小时左右的运动中,所需的能量有80%以上是靠有氧代谢系统提供的,大约5%-15%的能源来自于无氧糖酵解系统,无氧代谢提供的能量仅占5%以下。无氧糖酵解和无氧代谢系统供应多在比赛开始的出发阶段、途中激烈竞争阶段和最后的冲刺阶段,总计约占能量供应的20%。

本研究对运动员赛前所摄取的饮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图1)。

图1显示,运动员赛前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占45%,脂肪类食品占23%,蛋白质类食品占22%,维生素类占5%,其他占5%。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运动员赛前饮食以碳水化合物类食物为主,脂肪类食物为辅,这与有氧代谢系统功能为主的运动项目相同,进一步说明公开水域(马拉松)游泳能量代谢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公开水域(马拉松)游泳比赛中几种不同技战术特点分析

1、“平均型”战术特点分析

“平均型”战术是指在公开水域(马拉松)游泳比赛的整个过程中,用相对平均的速度游完全程,也就是所谓的匀速游战术。笔者对运动员在比赛中通常所采取的体能分配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见图2)

图1 运动员赛前饮食分布图

从图2中我们能够看到使用平均分配体力的运动员占59%;使用前半程发力的运动员占9%;使用后半程发力的运动员占27%;选择其他的占5%。这充分说明了平均分配体能是大多数运动员采用的战术,从理论方面讲也是如此。

图2 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中使用的体能分配比例

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看,平均型是最经济的战术。根据公开水域马拉松游泳能量代谢特点,我们可知10公里全程运动所需的能量有80%以上是靠有氧代谢系统提供的,如果没有充足的氧气供给,就不能使运动维持到终点。而匀速泳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合理地使用能量。众所周知,保持心率的稳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呼吸系统吸入氧气的能力,而要保证心率的相对稳定,就必须在比赛中尽可能地做到匀速游进,使氧气的供应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在比赛中心率忽高忽低,氧气的供应不能相对稳定,人体就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比赛的发挥。

速度均匀的游进也是避免乳酸堆积的最佳手段。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虽然一般情况下氧气的供应是充足的,但有时在途中的突然加速,会使氧气供应不足而产生乳酸,从而影响速度发挥。在匀速游时,人体的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乳酸也由于氧气的供应充足而发生糖异生或及时排除,不会影响速度发挥。

另外,匀速游进是维持血糖在运动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重要方面。公开水域马拉松游泳比赛时间长,能量消耗大,随着运动的进行,糖的消耗越来越多,但肌肉、肝脏等中的糖储备是有限的,需使糖的消耗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而匀速游进时氧气的消耗出现节省化,因此是维持血糖在运动过程中的相对稳定的重要手段。

当然“平均型”战术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对于年轻运动员来说,往往容易使他们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水平。它更适合有良好的速度感及对自己的运动能力足够了解的运动员。

2 、“前半程型”战术特点分析

“前半程型”战术是指比赛整个过程中前半程速度相对较快,后半程速度下降明显,全程速度波动较大。就是所谓的采取领游,先发制人的战术。在笔者发放的问卷调查中,没有人选择“领游战术”这项,这可能与我国目前的整体水平不高及公开水域游泳的不确定性有关。其实高水平运动员若能成功运用这一战术,往往能够创造出预料之外的好成绩。当然这需要运动员有强烈取得冠军及破纪录的欲望,并且有较好的速度水平及顽强的意志力。

3、“后半程型”战术特点分析

“后半程型”战术是指比赛整个过程中前半程速度相对较慢,后半程速度上升明显,全程速度波动较大。其从生理学上意义较为明显,符合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是指在进行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必然趋势。即开始时,机能活动能力逐渐上升,继而达到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最高水平,最后又逐渐下降。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与“后半程型”战术的特点符合。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后半程发力的运动员占27%,仅次于平均分配体能。另外根据资料显示,跟着对手游进,每100米可以节省3秒时间,这一时间对于公开水域(马拉松)游泳来说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如果前半程速度过于缓慢,导致自己与对手间的距离相差太大,就会在心理产生一种“绝望感”,特别是在公开水域这种环境下,因此运用这种战术需要有极强的自信心及心理承受能力并对自己的实力较为了解,适用于比赛经验丰富的运动员。

三种不同技战术类型,无论运用哪种,体能都是应用的基础,没有体能作为支持就没有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战术布置。

从本文进行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平均型”是大多数人多采用的战术类型,这与我国公开水域游泳现有水平是有着直接的关系。超长的距离对于体能方面不是很突出的运动员来说采用最经济的战术特点是相对明智的选择。从总体来看,各个战术类型都有其优缺点,但“平均型”战术更适用于我国的运动员,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可以感觉到心中有数,而速度分配方案可根据平时的测验成绩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分配方法。由于我国总体水平不高,在比赛中按照自己的节奏游进才更有利于游出最好的水平,而不是盲目的跟随于高水平的运动员,导致后程体力不支,无法游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当然由于比赛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预料不到的特殊情况,从而导致无法实施先前制定的计划,这时就需要运动员保持头脑清醒和心理稳定,灵活的运用战术,尽可能合理分配体力,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

猜你喜欢

后半程半程技战术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竞走运动员后半程动作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CBCT图像引导的放疗前后半程摆位误差分析
优秀竞走运动员后半程动作技术分析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农业产业如何赢利“后半程”——洛川县委书记王明智谈产业发展与果农收益的一致性
蕲春烟坡寨
基于大数据的足球技战术特征分析——以上海上港队为例
泉力跑!跑出PB!法国碧欧泉助力上海半程马拉松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