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富大讲堂1

2011-01-18

西部大开发 2011年1期
关键词:张建国广昌复星

编者按:

创业难。蓝领创业,尤其难。一难在观念。或认为创业等于“不务正业”,只有栖身于“单位”、“公司”,才算是份“正经工作”;或感觉创业就是“白手起家”,没钱,没门路,事无巨细,望而生畏。二难在资金。“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创意再好,能力再强,没有钱,也是白搭。清华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缺钱。三难在经验。“初出茅庐”,往往冲劲十足,但代价也不菲。没实践,就没判断,没人脉,就没信息,综合起来,自然也就找不准市场,没有竞争力。

为此本刊生活栏目特别开设了《创富大讲堂》,通过梳理创业成功者的故事和经验,帮助那些即将创业的朋友找到方法和技巧,如果要从这些成功者身上总结共同的因素,我们可以罗列出团队、资金、技术、开阔的视野和合作的心态、出色的创造能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等。如果我们循环上演精彩的创业故事, 也许下一个创业成功者就是你。

成功案例

郭广昌:自行车上诞生的企业家

郭广昌出生于浙江东阳。现任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1992年,郭广昌放弃到国外发展的机会,毅然“下海”创业。1992年他与四个同学开始创业,仅靠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他们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跑遍了几乎整个上海的大街小巷,被称为是“自行车上的公司”。

1993年进入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始生产乙肝诊断试剂。1993年5月,郭广昌决定将公司最初积累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基因工程检测产品的开发上。1995年郭广昌倡导设立了“复星——大华百万科教发展基金”;1996年设立“复星——曹家渡街道百万扶贫帮困基金”;1997年设立“复星——普陀百万科教发展基金”等。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沪期间,专门会见了郭广昌等12名上海非公经济企业代表,克林顿回国后还给郭广昌来信,对他和复星集团的发展表示赞赏,并约请复星到美国发展。1999年郭广昌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05年,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富豪榜中,年仅38岁的董事长郭广昌位列第7位,而他领导的复星集团则是成为中国500强名单中名列第83位的多元化民营控股企业集团,拥有医药、房地产开发、钢铁及零售业务投资这四个具有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主导产业板块。此外,还战略性投资了其他行业业务,包括金矿开采及金融服务等。

梁信军:当得了老板,睡得了地板

身为复星集团创始的5位股东之一,梁信军是仅次于郭广昌的关键人物。企业初创时没有资金,郭广昌和梁信军他们只能靠头脑、动手、磨嘴皮子来完成积累。从团委调研部出来的梁信军,最在行的便是调查,于是便创建了由最初的信息咨询和调查起步的上海广信咨询公司。

回忆起那段骑着车走街串巷发放调查问卷的经历,梁信军至今觉得非常宝贵。“这成为复星成长的基础,养成我们正确的思维习惯,不相信个人判断,不迷信专家。一直以来,我们企业的所有工作都要以调查结果作为决策依据,这也使得复星少走了不少弯路。”

梁信军个人的物欲不高,同样有温州人“当得了老板,睡得了地板”的吃苦耐劳美德。“我们5个股东都只住在三室一厅的公寓中,现在稍有改善,但充其量也就只是个较为有钱的白领罢了”。如今被誉为“富豪”,他仍然强调这些财富并不会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与公司事业滚动发展紧密相连。他说:“只要我们还有增量动力,整个团队就希望能多做事,做企业的发动机。”

在侃侃而谈的梁信军身上,当年那个团委干部的影子隐约可见。他拥有复星整个创业团队所共性的特征:有梦想。他说,这群有理想的人走到了一起,而且树立了一些“可望”而且“可及”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去实现。创业之初如此,到现在仍是如此。

“但我们也是现实主义者,从来不会被梦想压倒理智。”梁信军自称是个不会吃河豚的人,言下之意是他不会掏光了所有的老本去冒险。其实,从复星的发展轨迹来看,复星似乎就没有经历过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绝境。复星非常善于在留有余地的前提下作出决策、把握机会、获取财富、适时退出,梁信军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复星的集体智慧。

俞渝:每天往上跳一跳

当当网联合总裁。1965年5月,俞渝出生于重庆。在经过长达6年的学习后,198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工作并赴美继续深造。1992年,获得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及国际商务MBA学位,并代表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1992年到1997年间在美国纽约创办TRIPOD国际公司(企业兼并财务顾问公司)。

后来,俞渝开办当当网上书店,是因为爱书才做的。书在她的调度下当当作响,组合成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她也跨越时空进行了一场书香革命。

这位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的女CEO个子不高,声音柔和,笑起来很漂亮。她性格沉稳,谈吐机敏,偶露锋芒,睿智与成熟中散发着一种书墨的香气。当互联网这个行业许多时候在浮躁和残酷的迷雾中徘徊的时候,她的理性平和恰如洗净浮尘的细雨。

俞渝从小就知道过日子不容易。“钱从哪里来,能花多久?”这是持家的座右铭,也是办企业的座右铭。俞渝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答案,一直让当当书店维持着很好的毛利率。当当是一个很健康的企业,所以俞渝的股东非常信任她,每次扩资都接着投入。

此外,俞渝女士具有丰富的企业兼并和金融领域的经验。她熟识并擅长在企业并购中为买方提供定价、融资、收购形式、收购后业务整合等方面的服务;也代表收购方与卖方进行谈判。还能选择买方的律师、会计师、精算师事务所等第三方,界定并监督其工作。这些,皆为今日管理和保证“当当”的迅速和稳步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

张建国:要做就要做好

张建国,现任中华英才网总裁。第一次职业变动:大学教师下海,华为10年;第二次职业变动:离开华为自己创业;第三次职业变动:出任中华英才网总裁。

1987年,改革春风扑面而来。24岁的张建国在兰州交通大学经过7年的本硕学习后,已留校任教了一年。 那年,他有机会出差到海南。“那是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梦想,让人激动的地方。”于是他也加入到了南下求职者的行列。可是,一个月后,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花完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靠卖报纸积攒起了回兰州的钱。

1990年4月,张建国来到了深圳。他还是“两眼一摸黑”,半个月过去了,不知应聘了多少单位,工作还是没有着落。此时,他的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华为”。 这年4月的一天,天气格外闷热,深圳南油A区16栋801室,一位27岁的青年前来求职。天气酷热,公司老板说先冲个凉再叙。顷刻,老板身着裤头,光膀而出,和应聘者几乎没有保留地“坦诚相对”。粗略看过简历后,老板当场表态:“你下午来上班吧。”

这个老板就是任正非,现在是华为集团的董事长,这个青年就是张建国。1997年,张建国升为华为集团的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从那年起,华为开始迅速扩张,到2000年,公司已有两万多人了。当这一切都建立起来后,张建国的内心又有了一股冲动。2000年,他辞职离开了华为。

张建国总结自己两次职业变动时说,一个人要敢于“清零”,即要学会从“零”开始。后来,中华英才网的董事长徐新找到张建国让他给中华英才网做咨询,项目两个月就完成了。项目完成后,徐新聘请张建国出掌中华英才网。这时,职业的选择又摆在张建国的面前。现在的张建国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但他没觉得累,因为“精神是一种良好的润滑剂。”他希望他和他掌管的企业有更大的舞台。

创业者问

我是从事小管家家庭服务连锁的。在创业初期的时候,我们碰到了好多管理上的一些合作者的危机,可能企业会把自己的股份拿出一部分分给自己的管理团队,这样可能有利于团队的稳定性。但是我想问,这种方法是不是唯一的能够让自己的管理团队稳定的一种方法?

假如它是的话,那么相应地分配比例和原则有没有可参考的地方?

点评一:团队创业一定要分股

对于创业团队中谁当老大,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如果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团队人员分道扬镳,企业崩塌。郭广昌能稳坐复星头把交椅,其大股东的身份当然是原因之一,但与很多团队最终解散相比,复星团队能稳定发展上十年,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亲兄弟式的家族企业,是否是大股东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现在,除了集团层面郭广昌5个人有股份外,新来的人都会在他分管的专业公司里面有股份,这样既有激励,也使得他必须把他分管的业务做上去。

郭广昌对于股份安排又有什么特殊的见地呢?

郭广昌:既然是一起创业,肯定不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那当然要有股份了。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是在股份合作这个层面的话,就不存在一起创业的问题。

点评二:不是你看到对方的长处,而是你能不能容忍对方的短处

培养团队的默契,作为团队领导人而言,应给予每位成员都能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破除个人英雄主义,搞好团队的整体搭配,形成协调一致的团队默契。

从团队二把手梁信军的多次公开表述来看,郭广昌无疑具备了一个团队领导者的综合素质:首先他情商高,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能很好的整合团队,并让团队的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第二,他不独裁,能给大家适当分权,很好地进行协调,满足了团队成员的参与欲望。

那么,郭广昌是怎么包容团队成员的呢,是私下妥协还是公开解决?让我们看看他建设团队的高明之处:

郭广昌:你说怎么分,我觉得你要将心比心,很好地跟你的团队去沟通,也就是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什么,不是你看到对方的长处而是你能不能容忍对方的短处。这是最最重要的。所以这个问题我帮你肯定解决不了,肯定要你自己跟伙伴去沟通,所以可能等于说了废话,但是这就是我的答案。

点评三:寻找跟你“志同道合”和“能力互补”的人

在复星,关于5位创业者,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5人团队好比一只伸出的手,长短粗细各不相同,但每人的特点都很鲜明,捏在一起,就是一只有力的拳头。

领头的郭广昌善思辨,喜欢冒险,爱折腾事儿;梁信军个性张扬;范伟风格内敛;汪群斌自称介于张扬和内敛之间。

当今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再是企业单纯的雇员,他们和企业之间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合作的关系,那么郭广昌和他的复星是如何选择人才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且看郭广昌的选人策略:

郭广昌:谁可以成为合作伙伴,重要的是要找到两种感觉,第一种感觉,他和你的人生价值观是否一致;第二种感觉还要找到彼此的互补性。所以我觉得,从共同点上你可以筛掉一批人,有的人对钱太斤斤计较,你根本就不能要,就不用去考虑。后面的互补性的问题,在这个情况下,其实讨论比例是非常容易的。

猜你喜欢

张建国广昌复星
当老规矩遇上新一代
广昌的今昔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郭广昌回应辞任风波: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辞离复星
复盘复星路
绘画和陶艺的交织——谈张建国的瓷版画创作
建行行长张建国做了一辈子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