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合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2011-01-13胡琳琳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班级过程课堂教学

胡琳琳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高校大合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胡琳琳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本文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深刻分析了高校大合班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提出了改进高校大合班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六点对策,以供其他教师、同行参考与借鉴。

高校;大合班;有效教学;对策;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对班级组织进行了概括,奠定了班级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授课在欧美学校中普遍出现,并逐渐延伸到亚洲、非洲的学校。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的诞生在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普及义务教育方面曾起了无比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鉴于教学活动仍以讲授法为主,班级课堂教学仍然是世界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众所周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在校学生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生师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大合班教学越来越普遍,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各级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曲线图

根据图1所示,我国高校的生师比从1992年以来呈上升趋势,尤其1999年“扩招”以来,各高校的在校生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从而导致生师比严重失调,问题也随之而来。可见,大合班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管理有待改善。长此以往,高校的教学质量何以保障?然而,在目前情况下是否能废除高校大合班教学、实行小班化教学并不是一个加减的简单问题。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尽管政府和高校都加大了投入,各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但短时间内教学条件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造成了教学基本设施的短缺。除此之外,最大的困难是不能在短期内形成一支数量足够、品质优秀的师资队伍。从客观条件上讲,大合班教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除了采取大合班教学外,几乎难以找到更好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大合班课堂教学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它的出现有其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重原因。提高大合班教学的有效性,对遏制当今高校教学质量的滑坡无疑大有裨益。

一、大合班教学的概念

在本研究中,大合班教学就是指将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班级合并成一个大的教学班级进行教学。即常说的大班教学,一般是指“规模过大的班级”或“人数过多的班级”。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顾曰国认为,人数超过 40以上的教学班级即为大班。[1]国际上久负盛名的英国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J. Harmer)认为大班的人数“一般都超过30或者50,有时甚至在100左右。”[2]广西师范大学的蒋士会认为大班课堂教学是指单个教学班级拥有较多数量学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授课组织形式,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的班级较为固定。本文所指的大班人数一般在120人以上(通常由四个及以上的自然班组成)。

二、有效教学的理论探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针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而提出的,即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什么样的课是成功有效的?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在《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一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她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存在着一些基本的要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的课。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自我发展规律,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最多的教学效果。其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教学的效益、关注教师的反思、关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有效教学”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出发点,但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为归宿。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最基本的三个条件是:学生掌握了教师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学到了一些其他知识;课堂教学活动是动态发展的,课堂结束后学生还会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教师把知识“灌”或“浇”到学生头脑里,而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0世纪 30年代初,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阐述了教学、学习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直受到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既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在教学与发展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时,这种教学才是最佳的教学”。[4]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两层意思:(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影响儿童发展的内容、速度、水平以及智力活动特征;(2)教学必须在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活动空间是由教学决定的。维果茨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观点,教学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力体系,以此形成了“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是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可见,最近发展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维果茨基还提出了“教学最佳期”,进一步指出最高教学界限和最低教学界限之间就是最佳期限。传统的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有效的教学应处于“教学最佳期”,而“教学最佳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他认为,知识永远不能“教”给某人,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在头脑中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因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学习。

(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20世纪 60年代,巴班斯基确立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一般的定义为“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5]

巴班斯基还提出的衡量教学最优化的两个标准。(1)效果最优。在当时条件下,通过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使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掌握教材,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2)时间消耗最优。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②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③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④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⑤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⑥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6]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用双重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其进步性正是在于它经常提示学校要改善工作,不但在教学方面,而且还要在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都要考虑从实际出发,既争取尽可能的高质量高效果,又要在时间和精力的支出上有所控制,决不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5]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运用了系统论的方法,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等要素的相互关系,以期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整体上达到最佳的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借助系统工程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力求让师生双方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该条件下最佳教学效果的理论体系。

三、有效大合班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是教学工作,教学又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是开展规范化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结合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成绩是否有进步,学生是否有了一定的发展。有效教学往往以学生的满意度为出发点,教学目标明确,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建立一个从学校、教师到学生的三维一体的管理体系。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规范、行为和品质的总和,是教师从业之德,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才会更加认可教育工作,才会有更多的教学热情和激情,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其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而是师生互动的、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多样化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随着信息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方式得以变革、学习手段不断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上好课,就需要精心组织课堂,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多样化教学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

(三)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互动式的课堂气氛。大学生是富有朝气的群体,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必需的。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具有渊博的综合知识,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有效控制课堂的能力,让学生信服。另外,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尊敬教师、信任教师、乐于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师授课要清晰明了

大量研究表明,清晰授课被认为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更被认为是讲课有效性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并且清晰授课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清晰授课的策略有:(1)语言准确、简洁易懂,口齿清楚。(2)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和要求。一方面,使学生明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进行,使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实时做好课堂准备,提高上课的效率。(3)讲授条理、逻辑性强。清晰、条理的讲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避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五)信息化教学

大合班教学使用多媒体的优点主要有:文、声、色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能突破视觉的限制,直观、形象地观察对象;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难点,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公式变成可观察的具体画面;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可调整性,有利于突破难点和克服遗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师生互动少、多媒体教学课堂内容的展示转瞬即逝,影响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等。

(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风、教风及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设备的性能,实验室的配置、校内实习基地的条件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它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高等学校要加强电子图书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师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便利的条件。

欲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增强教学质量意识。学风建设,在价值层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在行为方面,依靠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风建设。在物质层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严格的考核十分必要。对教师的考核除了注重科研、论文、教学工作量之外,还应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的考核,不应停留在考核知识记忆的水平上,更应加强考核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罗立胜. 2002年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英]杰里米·哈默. 怎样教英语[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29.

[3] 蒋士会. 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 大学教育科学,2004, (1): 27-30.

[4] 张兴. 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研究[J]. 外国教育资料,1998, (6): 11-13.

[5] [前苏联] 巴班斯基. 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 教学过程最优化[M]. 吴文侃,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91-192.57-58.

[6]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81-182.

On the Realizing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a Big Class

HU Lin-li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This article utilized the Vygotsky'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Babanski's theory of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problems of big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big classes, we have summarized six countermeasures to use for reference for other teachers or the colleague.

Universities; Big class; Effective Teaching; Measures

G642.42

A

1009-5160(2011)04-0079-03

胡琳琳(1982-),女,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高校教师教育.

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EIA070248).

猜你喜欢

班级过程课堂教学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