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流行文化研究述评

2011-01-11

关键词:青少年文化研究

王 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70)

我国流行文化研究述评

王 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70)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对流行文化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文章尝试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在对流行文化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后认为,流行文化研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学者努力解决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流行文化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诸如对策研究简单、缺乏对流行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特质、传播机理的研究等。帮助青年在享受文化多元选择的同时,选择和接受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科学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学界仍要孜孜不倦地努力。

流行文化;研究;述评

作为一种从属于非主流文化类别的流行文化,近些年在青年的思想与现实生活中,依然延续着其数年来广博而强烈的影响。从行为文化中的“粉丝族”现象、游戏文化中的“偷菜”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日流”、“欧美剧”现象、语言文化中的“流行语”现象、网络文化中的“校内网”现象等等,都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开放程度的提高,随着新兴传媒的全面覆盖和传播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成长起来的“90”后逐渐成为有别于“80后”的校园文化受众主体,极具感染力和传播性的流行文化不仅长驱直入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他们的眼球和手指,悄然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甚至人生选择。

学界对流行文化问题研究异常活跃,学者们作文立说各抒己见,积累了丰硕理论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梳理,总结经验,对今后的研究必要而有益。

一 文献研究概况

(一)流行文化的研究

每一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因此,关于流行文化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流行文化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它就理所当然地受到文化理论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使得流行文化的概念、特征、内涵及其影响等内容的研究不断深入。

学者夏建中在《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1]一文中对流行文化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研究理论取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认为,西方流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六种理论取向,分别是:英国文化主义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女性主义的流行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布迪厄的研究与影响。他还认为,流行文化之所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深刻的社会与学术背景:第一,从流行文化本身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产生的结果;第二,战后美国的商业性流行文化扰乱了传统的文化等级制,它的文化输出对输入国特别是年轻人产生了极大影响,引起不少国家和人们的反感;第三,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因特网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流行文化对社会和人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第四,流行文化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或“社会事实”。因此,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也从传统文化、高雅文化转向流行文化甚至大众传媒。

对于流行文化的特征,高宣扬在其著作《流行文化社会学》[2]中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流行文化具有以下七个特征:一,它是风格变化多而快的文化产品;二,它是靠广告和各种大众媒体推波助澜而持续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文化产品;三,它既有独创性、创造性和主动选择性的一面,又有受控制、被宰制和被人为推广的另一面;四,它可以作为人民大众进行物质和精神消费的手段,又可以作为他们表现其自身及其社会身份的象征形式;五,它既可以成为社会上层统治和精英集团的品位、风格、身份的表现形式,并成为他们进一步宰制社会大众的手段,又可以成为广泛传播于人民大众的消费性产品;六,它进一步消除了传统的精英文化、精致文化或高雅文化同大众文化、群众文化或粗俗文化的区别和差异;最后,流行文化的出现和泛滥导致文化同社会大众实际生活的进一步结合,使“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能够双向共时地进行。

对于流行文化的影响,王晓青在《当下中国流行文化分析》[3]一文中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流行文化有其双重性:一方面有它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如对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充分展现等;另一方面其本身却又蕴含着一种无可弥补的局限与悲哀,如这种文化降低了大众的欣赏品位等。基于此,作者认为应该把倡导精英文化,抑制流行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策略。学者何锡章在《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4]一文中则从政治文化心理的角度对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兴起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当代流行文化风起云涌的现实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政治文化心理。正是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政治文化心理,为流行文化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心理能量,为排解因特殊“政治事件”造成的特殊文化心理提供了有效的形式。

当然,目前国内学者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和社会的影响。如方学军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5]中认为流行文化对自我意识强烈、渴望自我表现的青年学生来说,它提供了更多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机会,它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无疑有利于打破传统文化的禁欲主义色彩。流行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也颇为深远。步德胜、李勇在《大众流行文化的嬗变对“80后”大学生的影响》[6]一文中指出,大众流行文化也正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以主动参与性、崇尚自我表达、容纳多元个性为特征的文化模式,对“80后”大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流行文化带来的诸多消极效应,特别是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步德胜、慕乾伟在《试述大众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7]一文中指出流行文化使得人们的审美流于低俗化。关莹在《论流行文化在高校的表现及对大学生的影响》[8]一文中认为流行文化对形式和感觉的过度追求,造成大学生的主体性迷失;而流行文化的人本倾向和反理性色彩必然导致科学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理性的相对主义态度加剧。此外,流行文化的反规范倾向,冲击着校园文化传统的道德和规范,使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变得困难,道义约束趋于松弛。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流行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今社会市场化、世俗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流行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流行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采取认同与批判的辩证方法。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研究

国外对青年流行文化集中展开研究是在二战之后,研究的视野主要聚焦于无赖青年(teddy boy)、光头仔(skinheads)、摩登派(roods)、朋克(punk)、嬉皮士(hippie)等流行文化现象。进入新世纪和网络时代以来,欧美对青年流行文化的研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向,更多地着眼于研究消费主义思潮和后现代思想对于流行文化形成的推动和其传播的影响力。

中国关于青年流行文化的研究主要聚集在2000年以后,这与21世纪传媒高度发达、信息高速流通、各种时尚元素充斥社会、流行文化不断涌现原本封闭性较强的校园,进而对青年价值观产生各种冲击不无关系。

我国学者陆玉林在《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9]一文中指出,青年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年流行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相似,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微妙关系。从青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

对于青年流行文化的特点,陆玉林在《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9]一文中认为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及传播主要表现在“同伴文化”,即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群关系构成,其流行范围主要集中在不同的青年个体之间。在兴趣与情感之外,群体间的交往需要上升为第一位,直接促成了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吸收与内化。陆玉林、常晶晶在《青年流行文化:一种互动分析中的界定》[10]一文中指出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对于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向,袁潇、风笑天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11]中认为青年流行文化和青年价值观呈现出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更加多元发展的特征。“偶像崇拜”文化、“时尚消费”文化、“网络”文化、“韩流”文化、“流行语”文化等现象层出不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开展过“青年文化现象与热点问题监测研究”,《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12]分析了8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从中不难看出,各类青年文化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风起云涌,青年流行文化分层显著,呈多元化趋势。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人呈现出不同的喜好,中国青年的欣赏品位、消费模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正在分化,并呈现出较明显的阶层化和小众化倾向。吴烨宇在《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的五个趋势》[13]中提出个性化趋势也是青年流行文化极为重要的特征,与单纯的模仿比较起来,青年群体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创新,在青年流行文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强的个性化张力,促使出现社会“年轻化”、文化青年化现象。朱伟在《当下中国青年流行文化反思》[14]中提出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青年群体对商品的品牌及其文化需要更为敏感,消费观念转向享受生活,消费心态追逐前卫和新潮,消费方式崇尚个性和品位。与时尚消费相对应,在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方式带来的“国际示范效应”影响下,青年群体摒弃了上一代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念,在个体消费方面更加前卫和开放,出现了超前消费趋势。

对于流行文化产生的动因,胡琦在《解析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心理影响》[15]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指出,青年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流行文化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决定了青年对流行文化有着独特的“天赋”能力;另一方面,流行文化本身的新异性,带着鲜明的“标新立异”倾向,它最能迎合青年的个性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并且,对于承受着成倍增长的竞争心理压力而无法释放的青年,流行文化可以缓解现实生活的枯燥和压抑,让他们暂时得到某种替代性的满足。杜春华在《近年来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会价值分析》[16]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青少年流行文化产生的致动因、选择性动因和原动因,重点分析了作为社会背景因素的选择性动因,他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和社会不断开放的结果,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是“本土文化”缺乏创新、丧失优势的结果。

(三)高校青年流行文化的研究

高校是文化传递的场所之一,我国现阶段关于青年流行文化与高校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青年流行文化对高校课程的影响。张晨郁在《流行文化对“基础”课教学的借鉴意义》和刘杰在《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8]中探讨能否将青年流行文化纳入到课本中,利用深受青年喜爱的流行文化开展课堂教学。

二则是一些学者探讨了青年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吴文衔在《时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一文中认为,时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种种挑战,使当代大学生出现了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民族主义淡化、价值取向紊乱和道德判断力削弱等消极倾向。黄高锋、李铁柱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流行文化》[20]中也从价值观方面分析了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并针对这一影响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流行文化的应对性策略。肖盟在《网络文化对青年道德的影响及对策》[21]中则就网络文化对青年道德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青年的道德认知、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网络的虚拟化也引发了当代青年道德行为的异化。因而,他认为,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流行文化影响环境下青年道德发展。

(四)流行文化的分类研究

1.行为文化

关于行为文化的研究,学者们论述主要集中在粉丝文化、无厘头文化和山寨文化上。周宗伟在《浅析当代青年中“无厘头”文化的流行——以“大话西游”现象为例》[22]中从研究《大话西游》现象,探讨了“无厘头”电影所体现的“小人物”心理,认为对真实人性的解放及其对“苦难”霸权的解构是其流行的主要原因;胡琦在《解析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心理影响》[15]一文中分析大学生们热衷的选秀狂欢,是流行文化中群众性娱乐的狂欢化形式,选手们的参与冲动在于表现,从中获得欲望满足;“粉丝”们的参与冲动在于宣泄,从中寻求情感或情绪的释放。他认为这种放飞心灵的体验是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也是流行文化广为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的魅力所在。再有许多对“芙蓉姐姐”、“山寨文化”、“粉丝文化”等新现象的反思,如项国雄、许昕(2005年)的《“芙蓉姐姐”现象折射出什么》和陶东风(2009年)主编的《粉丝文化读本》等。

2.游戏文化

关于游戏文化的研究,学者们论述主要集中在电视游戏文化和网络游戏文化领域。梁维科在《浅谈电视游戏文化中的青少年》[23]中分析由于国内没有相关电视游戏分级制度、游戏软件盗版普遍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国内盗版电视游戏光盘不加任何过滤的照单全收。而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理智、控制力和判断力,对事物也不做较深刻的审视,很可能在畸形的电视游戏市场中被劣质文化内容所侵蚀。戴冰在《网络游戏文化——青年群体的娱乐诉求》[24]中认为网络游戏吸纳了现实社会的主流文化、时尚元素,为玩家提供了平等交互的平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提供了虚假的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群体加强自我调控、发展自我意识、促进人际交往。但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也会容易造成情感障碍,使得意志消沉,不利于建立健全的人格。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司副司长庹祖海在《关于网络游戏文化责任的思考》[25]中评论在网络已经全方位渗透人类生活的情况下,应当明确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绝不能在虚拟世界被颠覆。游戏应该成为培育、引导、养成人的良好行为规范的载体。网络游戏行业在进行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中应该在正确的原则下进行,不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

3.外来文化

关于外来文化的研究,学者们论述主要集中在日韩流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分析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题研究报告”,2006年第1号)中认为“韩剧”人性化、平民化、现代化和时代感的艺术特质,引起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振”。让青少年观众,也让一些不太年轻的观众,从中寻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和梦想,使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东西在剧中呈现的艺术世界里寻找到补偿。温朝霞在《中国青少年的“哈日哈韩”现象及其反思》[26]中也分析了“哈日”、“哈韩”的源起并描述了这一现象的复杂性,认为“日韩流”在中国的种种表现虽繁杂,但归根到底均属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范畴。它的出现与世界范围内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实用哲学、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文化潮流不无关联。郑小红在《“韩流”成因及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27]一文中主张应该辩证看待“韩流”现象,不能简单地予以否认和批判。作者从知识传播和观念更新、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人生价值和审美观念、成才观念和职业选择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韩流”对我国青少年的积极和负面影响。正确的做法一是保持宽容,尊重差异;二是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经验,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整合;三是开拓、改造和创新主导文化,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四是发挥主导文化的教育、示范作用,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语言文化

关于语言文化的研究,学者们论述主要集中在火星文和流行语上。陈瑜在《跳动的键盘:网络语言》[28]中指出了“囧、雷、槑”等网络流行语言在青少年中流行的现象,并列举了事实,认为对网络语言应该用客观、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董长弟在《解读“90”后网民“火星文”现象》[29]中认为“火星文”现象是青少年群体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投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火星文”实质上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符号体系,是青少年追求特殊时尚的一种独有的行为表达方式。但由于青少年尚处于社会化过程中,尚未完成对社会规范的习得,学校应加强语言学、文字学方面的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火星文”这一网络语言行为。陈慧棋在《“90后”青少年“火星文字”现象调查分析》[30]中主张对作为文化新现象的“火星文字”应理性对待,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指导,以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建构。

5.网络文化

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学者们论述主要集中在校内网和博客热上。杜迈南在《校园SNS:投入地真一次,活出了精彩》[31]中分析校内网作为大学生网上互动的平台,牢牢抓住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突出自我的特点,并为大学生提供网络上的现实舞台,拓展了交往的范围。校内网的出现及走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真实性的呼唤与渴求,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对待网络的态度正进一步趋向于理性与成熟。陈登报在《青少年博客热现象透视》[32]中分析了青少年博客热的原因、博客对青少年的多重影响,并强调要加强德育工作,引导青少年博客行为的健康发展。徐士泰在《网络虚拟世界青少年价值取向与现实衍化研究》[33]一文中也指出青少年以尚未成熟的价值取向对网络内容进行选择,又在使用与满足中不自觉地对价值观念作出调整,进而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引导青少年建构正确的价值体系,需要虚拟与现实的双向引导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网络传媒素养。

6.服饰文化

关于服饰文化的研究,学者们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时装上。高宣扬在《流行文化社会学》[2]一书中提到时装是流行文化中最早出现的部分,也是其基础和核心部分。“流行”的最早称语就是“时髦的装饰”,即“时装”。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流行”和“时装”几乎是同义词,时装的状况始终奠定整体流行文化的基调、性质及规律。章伟在《时尚和青年的自我建构》[34]中认为现代的时装系统以瘦为美,纤细、瘦长成为时装系统的核心概念,所有电视系统、杂志、报纸、网络都在推动“瘦”的形象的扩张。人们为了可以穿服装而瘦身,为了时装而裸露,为了满足时装的款式而化妆。隆胸、整容、香水、手包都是时装的延伸。并且,一些与时装有关的东西在年轻人那里生发开来,如纹身、穿戴型电子产品、随身携带式娱乐物等。黄会林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35]中也评价服饰是自我的镜子,人们正是通过这面鲜活的镜子来观照和评价自我,服饰文化体现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效果、艺术欣赏等文化价值观。

二 研究统计与分析

(一)流行文化研究内容

1.研究层次

纵观当前的文献,有学者从宏观上对流行文化进行整体研究,也有学者从不同层面对流行文化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如从流行语、流行音乐、流行文学、偶像崇拜、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消费文化、信息网络文化、恐怖灵异文化、动漫文化、无厘头文化、Hip-Hop文化、嘻哈文化、星座文化、涂鸦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细化的分层次研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研究角度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研究角度日益多样化。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传播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以本学科理论为支持介入流行文化研究。试以表1说明研究角度的不同侧重。

表1 流行文化研究不同学科侧重与代表篇名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学科视角的研究并不是绝对的,多学科混合交叉研究取向明显。从本学科视阈出发借用其他学科研究方法或把本学科研究方法移植到其他学科的研究并不鲜见。专业术语的借用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流行文化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法在流行文化研究中有三个比较维度。一是国内地域比较研究。其中又可细分为中西部比较、大中小城市间比较、城市乡镇间比较、港台大陆间比较。二是中外比较研究。如中日、中韩、中英、中美、中德等国家间的比较。在不同国家文化比较中反思我国流行文化的特点。三是跨时期比较研究。如在调查大学生流行文化状况时,不少学者采用了某一时间段内的追踪调查比较。还有文章比较了“80后”、“90后”青年流行文化的异同。另外还有篇数较少的其他类型比较研究,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等。

2.个案研究

流行文化的个案研究一般是对单一的流行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分析。它通过详细地调查一件事例来了解这一势力所属的类别个体的情况。如余建清在《网络恶搞:仪式下的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36]中通过研究网络“恶搞”现象,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上分析了胡戈的恶搞片。崔娜、盛斌、贾婉莹在《SNS网络文化探析——以开心网为例》[37]中针对社交网站(SNS)网络文化这一新兴网络文化现象,以开心网为例,揭示了SNS网络文化内涵和特点,指出SNS网络文化具有“双刃剑”效应。

3.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流行文化研究达到精细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对采用实证研究法的文章进行统计,发现绝大多数论文使用调查问卷得到数据,而少数则利用二手调查数据分析。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背景的论文,在交代研究方法、问卷设计、量表使用、数理统计、信度测试等方面较规范,有学者使用模型进行操作性实验对流行文化进行实证的分析,从而深化了对流行文化的深度认识。而其他学科多数文章只是对问卷进行简单统计得出结论。

(三)流行文化研究课题

文献检索中找到有关流行文化研究的主要课题都是近些年才开始着手的,主要以《青年研究》杂志和“中国青年研究网”为核心,表现出明显的政府导向和学术参与的模式。如:团中央宣传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2年开展了题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的调研活动,其研究成果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陆续出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文库”,其中2003年11月出版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是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地对我国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著作,也是目前社会学界就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方面的一个阶段性总结。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文化现象与热点问题监测研究”课题组继续对一些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一些青少年热点问题作了描述与解读。此外,北京大学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联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团委调查工作室,以“青年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着眼点,以“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2005年11月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出具了《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调查报告》。不过,就研究范式来说,此类研究过于关注宏观整体的研究,习惯于从普遍性、一般性的角度来把握文化现象,个案研究不够,相关的研究正待起步。

(四)流行文化研究热点

1.流行文化与价值观

当下流行文化的广泛发展和传播,对青年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价值观的影响尤为突出。文献检索中找到有关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探讨相当多。很多文章针对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提出对策,以应对流行文化对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

2.流行文化与大众传媒

从研究统计中可以看出,2000年前相关文章寥若晨星,而后的文章却大量出现。这与21世纪后网络时代来临,大众传媒无处不在,流行文化不仅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有着关联。文献检索中找到有关流行文化与大众传媒的文章主要论述两者的关系,阐述流行文化的一般传播模式,分析媒介特性,但对传播机理研究分析的文章较少。

(五)流行文化研究思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流行文化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本体论研究多,方法论研究少,与实践结合不够,路径不宽,方法不灵;浅层次研究多,深层次研究少;正功能和内在机理的研究不足;对流行文化发展的建构少有问津。

1.量化研究缺乏,理论深度不够

在已有文献中,虽然绝大部分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但仅有少数文章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流行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一手数据严重匮乏。多数采用的是非数据的实证收集,从事描述性研究,在更加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上还很缺乏,调查后所得的结论也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忽视了特殊性和差异性;以理论或者社会现象为主的非实证研究,教条式的论述居多,余者皆为故事型的讲道理。综上所述,关于流行文化的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性的表面研究,理论挖掘较少,至于探讨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更是寥寥无几。

2.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综合性

从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多数是根据作者的个人经验来进行研究分析,这种方法虽然直观简明,但是定性的痕迹重;另一方面,已有的研究中完全没有按一定的概率抽样对研究对象进行样本选取,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不完整,或者程度肤浅、现状与理论脱节等问题。因此,已有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对于探讨流行文化真实情况的可信度还有待提高。

3.对校园流行文化,尤其是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变化缺乏关注

校园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形成、演变和消亡都遵守文化现象的一般规律。文化作为一种整合性的模式化存在,它是生物体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不仅表现为某些文化模式的不断丰富,同时也表现为某些文化模式、因素的枯萎和消退。这些特点同样也是校园流行文化所具备的。中国作为一个转型期的大国,社会变迁的速度异常迅猛。生存其间的个体,尤其是青年学子,受周边环境影响之深刻令人瞩目。校园流行文化的新特点都将投射在青年的身上,他们的理念和言行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关注校园流行文化的新变化就是关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的新境遇。

4.对流行文化正功能和内在机理的研究匮乏,流行文化的价值没有受到公正的评判

纵观现有的研究,很多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流行文化的负面功能和抑制(应对)方案设计上,少有关注流行文化正向功能的文章。而且,研究中对策研究一般简单,文章多会提及“重视理论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对策,少有提出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方法。有些文章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所讨论的流行事件本身,或者对事件成因和影响仅作了粗浅的分析,而缺乏对青年流行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内在机理更深入更全面的解读。特别是近年来对青年流行文化新的表现形态、文化特质、传播机理等的研究,目前还少有全面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实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件中性的事物,它对于个体影响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整体环境以及个体本身的价值观和行为自控能力。所以对流行文化的负向功能进行控制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能在抑制负功能发生的同时,对流行文化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充分发挥流行文化的正向功能,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激发青年的创造力,或许这才是真正对于社会和个体双赢的方案。

三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21世纪以来流行文化研究成果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看出学界的研究始终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既实证调查了流行文化的现状,分析了流行文化的演变趋势,又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发展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果。理论界对青年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的细化研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流行文化的现实表象,对流行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内在机理研究缺失。面对青年价值观五光十色的变化,学者们的教育对策却略显苍白。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流行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无需多言,流行文化内容多元性对主流文化思想主导性的强烈冲击、流行文化方式交互性对主流文化传输单向性的深刻影响、流行文化形式创新性对主流文化模式权威性的直接挑战,都是我们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也为流行文化的研究带来新的课题。学者们仍旧任重道远,发现和探寻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为创新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1]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5):95.

[2]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8-80.

[3]王晓青.当下中国流行文化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6):820-822.

[4]何锡章.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2(5):55-57.

[5]方学军.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99-101.

[6]步德胜,李 勇.大众流行文化的嬗变对“80后”大学生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9(1):88-90.

[7]步德胜,慕乾伟.试述大众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6):30 -33.

[8]关 莹.论流行文化在高校的表现及对大学生的影响[J].才智,2009(11):52 -54.

[9]陆玉林.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3(2):4-6.

[10]陆玉林,常晶晶.青年流行文化:一种互动分析中的界定[J].中国青年研究,2003(1):35-40.

[11]袁 潇,风笑天.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1-6.

[1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2-14.

[13]吴烨宇.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的五个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3(2):19-21.

[14]朱 伟.当下中国青年流行文化反思[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89-91.

[15]胡 琦.解析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心理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3):71 -73.

[16]杜春华.近年来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会价值分析[J].天府新论,2006(4):112-114.

[17]张晨郁.流行文化对“基础”课教学的借鉴意义[J].世纪桥,2009(7):103-104.

[18]刘 杰.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琼州学院学报,2008(6):90-92.

[19]吴文衔.时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5(9):68-70.

[20]黄高锋,李铁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流行文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6):14-16.

[21]肖 盟.网络文化对青年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19-22.

[22]周宗伟.浅析当代青年中“无厘头”文化的流行——以“大话西游”现象为例[J].当代青年研究,2003(1):14-17.

[23]梁维科.浅谈电视游戏文化中的青少年[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2):138-139.

[24]戴 冰.网络游戏文化——青年群体的娱乐诉求[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30-33.

[25]祖 海.关于网络游戏文化责任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05(6).

[26]温朝霞.中国青少年的“哈日哈韩”现象及其反思[J].青年探索,2008(3):9-12.

[27]郑小红.“韩流”成因及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8(2):98-100.

[28]陈 瑜.跳动的键盘:网络语言[J].青少年犯罪,2005(1):9-11.

[29]董长弟.解读“90”后网民“火星文”现象[J].青年探索,2008(1):76-78.

[30]陈慧棋.“90后”青少年“火星文字”现象调查分析[J].青年工作论坛,2008(1):32-35.

[31]杜迈真.校园SNS:投入地真一次,活出了精彩[N].中国青年报,2006-08-07(9).

[32]陈登报.青少年博客热现象透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67-69.

[33]徐士泰.网络虚拟世界青少年价值取向与现实衍化研究[J].江淮论坛,2008(3):108-113.

[34]章 伟.时尚和青年的自我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3-7.

[35]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48-349.

[36]余建清.网络恶搞:仪式下的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8-83.

[37]崔 娜,盛 斌,贾婉莹.SNS网络文化探析——以开心网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

(责任编辑 魏晓虹)

A Research Review of China’s Popular Culture

WANG Y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the academic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is very active.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After analyzing the research contents,the methods,the issues and the focus of the popular culture,it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has kept in step with the development pace of times and scholars who endeavour to solve the new problems aris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ve made unusual achievemants.Meanwhile,there also exist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such as simple countermeasure study,lack of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behind the pop culture phenomena.Helping young people to choose and accept the healthy,positive and optimistic scientific culture and mainstream social cultcre when they enjoy the multiple selection of culture demands the tireless efforts from the scholars.

popular culture;studies;review

G12

A

1000-5935(2011)05-0137-08

2011-06-10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2010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首都高校流行文化传播机理研究”;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0199116234012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提升经费资助

王 颖(1977-),女,湖南岳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法、国际城市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青少年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