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2010-12-31于春兴

文教资料 2010年9期
关键词:中层干部精品常规

于春兴

(嵊州市三江街道阮庙中学,浙江 嵊州 312400)

一、精品学校管理的概述

精品学校管理与其他形式的学校管理之间的差别在于“精品”。精品学校管理表明了学校管理精品化的过程性、渐进性。精品学校管理的结构如图所示:

由此,我们认为精品学校管理是指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在社会主义办学体制下,以现行中小学办学方针政策为依据,以“精密度、差异性、全面性、情感性、实践性”为原则,以精心的态度、精美的形式、精选的内容、精细的过程,组织指导师生员工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等工作,达到“精品”的育人目标而进行的学校管理。

二、精品学校管理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和人本性相结合。

学校管理本身具有教育性、周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精品学校管理应以科学性和人本性并重。

科学性体现在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技术方法等方面,加强对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加强对学校管理常规的研究,加强对统计、测量,以及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人本性体现在管理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等方面。加强对教职员工关于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强调学校管理现代化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加强对学校文化、人际关系的构建,强调“以人为本”。在精品学校管理中,科学性和人本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规范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规范性是管理思路与方法,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要求,“规范”是“精品”的重要表现之一;创新的方法和技巧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品”是创新的方向和动力。“精品”的境界将规范性与创新性最好地结合起来了,而任何一个发展或成功的学校最基本的共性经验就是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结合。从这一个角度来讲,精品学校管理具有把学校引向成功的功能和可能。

3.渐进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当确立了精品学校管理这一带有方向性的思路后,必须结合学校的现状,按照“精致”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每阶段建立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这样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品学校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功能、效果和作用。

三、精品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1.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形成了有规定、有考核、抓落实、重检查、有奖励的工作机制,并运行良好,学校管理基本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在2003年9月,新领导班子上任时,学校的办学状况相当严峻,按照“精品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精品学校管理的工作思路。

第一阶段工作重点是:建章立制,严格规范学校的常规管理。

在经过广大师生员工近半年的充分讨论以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制订出学校管理制度草案。这种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做法,使广大师生员工感到自己既是被制度约束的人,又是参与管理的主人。通过制定的《学校管理手册》,包括岗位责任制、考核制、会议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当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从而做到制度为管理服务,而不是管理为制度服务。同时,由于在制定、修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广大师生员工有参与管理的主人翁体会,因此,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大大提高。规章制度的“文”正在逐步地、具体地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工日常工作的“行”之中。

第二阶段:畅通教育信息,形成长效管理。2004年2月起建立了家长接待日制度、公开了校长热线。2004年6月确立了班主任上门家访制。2004年9月建立家长委员会。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并有利于整合教育信息。

第三阶段:积极推荐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成功实施聘用合同制,建立了“能上能下、双向选择、年度考核、一年一聘”的用人制度,包括中层队伍的建设。

第四阶段: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基本实现全面、全员、全城管理。

——进一步完善了常规管理制度,不断改善细节。包括教育管理制,组建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教学管理制:组建了学校教学管理领导小组、教学调研小组、教师业务考核小组、九年级毕业工作领导小组。行政管理制:继续发挥校务委员会的集体决策作用以及行政管理层的落实功能;调整和完善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校务公开监督领导小组,以及学校安全领导小组。

——进一步完善了工作例会制,包括校务会议制、行政会议制、行政汇报反思制、教职工会议制、年级组长例会制、班主任例会制、教研组长例会制、九年级毕业班工作例会制、社区家长联席会议制。

——进一步完善了岗位责任制,明确全校包括校长岗位在内的16个岗位职责,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对照各自的岗位责任制订工作计划、实施以及总结,做到严格履行。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根据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学校安全岗位职责。

——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奖惩考核制、中层干部考核制、教职员工考核制、文明组室考核制;德育评价制、教学评价制和听课制;教师常规教学工作抽查制。

2.升华常规管理,积极探索常规管理在提升学校内涵及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常规管理在提升学校内涵过程中具有驱动作用。抓教学常规,这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抓教育科研管理,这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推动学生自主管理,这是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

同时,积极发挥常规管理在构建学校文化过程中的支撑作用。比如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在全体师生中产生“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强烈共鸣,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大大小小各项检查评比活动中,教师群体获得了凝聚力,教师理念得到了升华,师生素质得到了提高,团结、务实、进取、创新的校风逐步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一所成功的学校,不仅是由一个又一个成功构成的一个结果,而且是由一群人向同一个方向不停努力形成的一种状态。“团结协作、淡薄名利”,就是我校今日独特的学校文化和内涵的真实写照。

3.坚持每周行政干部工作汇报反思制度,加强对中层干部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

中层干部在学校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层干部的执行力直接关系着部门工作的成功与否,乃至学校的整体利益。因此,对中层干部,一方面要加强业务上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大考核力度发挥,积极发挥群众测评机制。

4.实行目标管理,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把管理责任与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处室,直至各个岗位,真正做到谁的岗位谁负责。

实践表明,要使学校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必须科学地落实管理责任,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因此,精品学校管理课题研究应牢牢把握精品教育的“绩效性”特点,深入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发展,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实践反思,连环改进。精心做好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效益,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实现最优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大环境。

猜你喜欢

中层干部精品常规
事业单位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思路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别受限于常规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企业中层干部执行力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