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正认识偏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2010-12-26邹为民

中华魂 2010年2期
关键词:偏差毕业生职业

文/邹为民

校正认识偏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文/邹为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亟需校正。

大学生就业认识上的偏差

——对文凭和能力认识的偏差

有些毕业生以为拿到了文凭就具备了胜任工作的能力,其实不然。有个中国留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通过了博士预备考试,成绩是全班最好的,在全系35人中考了第一名。他考完后很高兴,在家里等着导师来找他。可是,导师两个月也没找他。他憋不住了,就去找导师,说现在想写论文了,让导师给出个题目。导师问他有什么题目,有没有想做的题目?他说一时想不起来,导师就让他回去好好想想。他回去想了两个星期,还是想不出什么好题目,就又找导师说:我实在想不出什么题目,您还是给我个题目吧。导师说:你回国去吧,因为你没有需要进行的科研题目。

像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科研上,而且出现在企业管理上。前些年,北京考核厂长。有位厂长在书面考试中得了“状元”,有关部门又是晋级,又是重奖,还请他到各种会议上介绍企业管理的经验。其实这位“状元”厂长管理的工厂经济上长期亏损,管理上漏洞也不少。

我们有些毕业生,希望到了工作岗位很快就受到重视,被委以重任,当厂长,当经理,并认为这样才与自己的“文凭”相符。其实,拿了文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离开艰苦岗位和体力劳动。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并非文凭就能证明,文凭不能和能力绝对等同起来。

——对专业和专长认识上的偏差

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迅速发展,职业分类越来越细,专业知识的更新就越来越快。为了适应这种状况,学校的教育已经更多地趋向于培养某一领域工作的“通才”。应当认识到专业并不是每个人的专长。比如,有的人在报考学校时,真正喜欢的专业没考上,迫不得已换了另一个专业,然而,他在上学前后又积累了大量对非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知识。同时,人才的专业特长还受到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舆论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不是“万金油”,也不等于就是自己的专长,同时专业发展为专长的过程是受诸多主客观条件制约的。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矫正自己的偏差,正确对待专业、专长和社会需求。

——对地位和价值认识上的偏差

追求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几乎是青年普遍的就业愿望和择业意向。他们心目中,地位高的职业主要指有权力的单位(如各级领导部门、业务、管理机构)、有声望的单位(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单位)、有名气的单位(如全民企业、大公司等单位)。有的毕业生认为,进入这些单位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把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等同起来的想法确实是择业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真正的牧马人”曲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范例。他被错判了20年徒刑。在逆境下,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党培养的学心理学的大学生,而我国没有专门研究罪犯心理的人,心理学家也很少有机会和罪犯在一起,即使在一起也很难真正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基于这种原因,曲啸下大量功夫系统地收集了罪犯心理活动的资料,写出了《犯罪心理学》一书,为我国劳教工作与青少年法制教育做出了贡献。这样一个“罪犯”,社会地位可想而知,可他的人生却如此辉煌。

——对傲气和志气认识上的偏差

近几年,人才市场对学历的“就低不就高”现象很值得注意。有些用人单位录用人才时,宁要职高生,不要本科生;宁要本科生,不要研究生。什么原因?是“武大郎开店,”高者不要?非也。主要原因是学历越高越翘尾巴,越难用。有些学生长于孤芳自赏,坐而论道,天下英雄舍我其谁?

几位在大学招聘毕业生的经理苦笑着摇摇头:“国外的求职者都是很殷勤的,可是我国应聘的大学生却都有一副不可一世的神气,似乎在告诉人们‘我有知识,你得用我’。大学生应聘总是把聘人单位当作乞讨那几张文凭的角色。”有些毕业生认为只有身上有点傲气,才显得很有风度,有志向,不掉价。这其实都是认识上的误区,是不可取的。

校正偏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对毕业生择业本身就有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特定状况对毕业生实际择业的制约或促成;二是对形成毕业生择业意识和态度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发展、大众传播工具和历史文化传统都对毕业生择业产生着影响。毕业生对职业的评价与社会的评价往往是不一致的,特别是那些缺乏具体指标来衡量的条件。随着改革开放,毕业生的参与及对其人生道路的探索实践,这种不一致性也会大起来,毕业生们也会更多地从自身的自觉认识出发去进行职业选择。

社会需求是毕业生择业的直接现实。毕业生的择业意向是“我希望做什么样的工作”,社会需求则是“可提供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什么人”的问题。在我国,对大学生的需求,总体上来说,还是供不应求的。我国是一个不发达的国家,在现代化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在实际择业中,毕业生并不总是较好地实现职业选择。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抱负水平过高,本人素质太低,求职技巧缺乏等;也有许多社会因素,如产业结构变化,地域需求不平衡,用人制度的弊病等。总的来说,每个毕业生不可能完全超越社会需求而进行职业选择,因而择业只能是有限的选择。

社会需求对毕业生的择业态度不仅有制约,而且有需求,人们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毕业生有抱负、理想,这是正常的,不能因为有人追求待遇、考虑个人得失,就忽视这种选择机制的合理性、进步性。当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在比较适合的职业中工作时,他们就能发挥其个人的潜力和创造精神,从而使社会和个人都不断完善。但是,毕业生的择业应该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不应受一时感情冲动所驱使。为此必须冷静地认清各种社会条件和自身条件,避免由于过高的期望而遭受过大的挫折。如果通过冷静的分析研究,认清了那些不属于我们当初意愿的职业的全部份量,我们觉得热爱它,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

——期望和现实的关系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期望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要达到的目标与实践目标之间有一个客观规律。一个人要达到的目标越高,而实际达到的目标越低,那么,被激发的积极性就越小。反之,一个人实际达到的目标比希望达到的目标高,那么这个人的满足程度就大,积极性就高。

不必讳言,在大学生中眼高手低以及由此形成的自我期望偏高的现象比较普遍。当然这种现象并非绝对是坏事,至少能促使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冲击,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但由此造成的问题也很多。在职业选择中,过高的自我期待导致与社会满足其需要的可能性之间的失调,容易失望,也容易造成选择的障碍。事实上,社会并不是被动因素,它也在以自己的尺度选择着择业者,如果毕业生的职业目标、职业能力与社会对你的要求和机会接近或一致,选择的成功率就大些。因此要避免择业中的期望偏差,就得调整自我意识结构,正确评估自己、评价社会,客观地确定选择目标。

——被动和主动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信息量、高淘汰率、高选择率的时代,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进取。为此,职业意识的培养,应成为毕业生的自觉行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要以主动的精神去择业,必须从两方面强化自己的择业意识。一方面是高度的自强不息,另一方面是高度的社会化。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把了解社会作为人生的必修课;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淡化岗位工作神秘感;增强意志力,克服自身的软弱。

自信的源泉来自竞争和创造,而困惑的阴影发自等待和彷徨。这一点,对女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择业过程中,女生遇到的困难要多一些,她们处于被排挤的地位和更多的矛盾之中,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女生,有些单位、部门在招聘时就明确提出不要女生。即使她们品学兼优,这种不平等的事有时也会碰上。这种情况严重地挫伤了女生的积极性。从女生本身来讲,多数同学在分配上存在吃大锅饭的思想,认为学校总会给自己分配一个单位,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她们依赖性有余,竞争意识不足。这些同学对招聘不热心,有的甚至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好像是别人的事。“别人能分出去,我当然也能分配出去。”这种泰然处之法,使她们心甘情愿地放弃了选择单位的权利。有的女生虽然也去应聘,但却放不下架子,少一份诚心,或者对用人单位要求太苛刻,别人一说不要,她们就不再进行自我介绍,没有继续争取的勇气了。事实上,一帆风顺的事情毕竟太少,成功的关键在于主动,在于自己努力去争取。

——竞争和风险的关系

职业社会是个万花筒般变化着的复杂世界,莫说开拓事业风险重重,即使一般的职业在竞争中也不存在绝对的安全系数。竞争就是相互角逐、比试和较量的行为,就业竞争表现为在择业问题上的一种能动行为,其结果是优胜劣汰。择业者从自己的择业观选择用人单位,同时对自己认为好的单位趋之若鹜;用人单位从本身的利益出发,对择业者的要求也变得苛刻,同时对自己相中的对象爱不释手。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可是一旦不包分配,马上就由优越之峰沉入焦虑之谷,他们对“铁饭碗”又恨又爱,若即若离。这都是只有竞争愿望而无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具体体现。对于毕业生来说,在竞争中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鼓起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是很重要的。

风险意识并不是盲目冒险意识。职业生活的风险性就是在择业中敢于向求稳的惰性心态挑战,敢于向无把握、有希望的领域问津,扩大就职和成功的机会,在这种选择竞争中实现自己对职业理想的追求。有风险就会有挫折、有失败。对于择业中的落聘,有的人心情烦躁,又匆忙进行新的一次选择;有的人心情沮丧、精神不振。这两种表现均不可取。真正的强者应该是落聘不落志,面对挫折,面对现实,心胸开朗,头脑清醒,认真总结,认真反思,认真改进,争取新的机会和成功。

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既要勇于取胜,也要善于对待失败——这是现代人的意识,也是每一个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良好的择业观念。

校正偏差的落脚点是寻求正确途径

青年学生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的事业都有所向往和追求,并且都希望在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上有所建树。但是,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人能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有的人却碌碌无为;有的人职业平凡,却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民的赞扬,有的人名噪一时,却不能善终。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固然很多,但对择业期望、职业理想和实践环节的不同处理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在择业、就业、创业上,要重视七个要素,帮助大学生校正偏差。

一重崇高——实现价值看择业。职业活动是人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不应单纯地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就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为社会服务的事业,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避免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二重长远——服从社会真需要。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注重选择“收入高”、“工作舒适稳定”、“名声好地位高”的职业,这从个人主观愿望看,或无可厚非。但从现实看,并不能尽如人愿。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考虑就业要切合实际,符合社会需要,把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要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就业。

三重理性——双向选择才和谐。职业规划专家认为,目前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许多大学生过去认为只有白领工作才是好工作,现在不妨降低期望值,理性择业。

四重引导——调整定位有作为。顺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应该调整就业观念与定位,到基层、非公有经济单位、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到急需他们的地方就业。

五重创业——早作准备练内功。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帮助别人就业。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职业,既体现了新的社会需要,又体现了创业者的智慧和贡献。

六重勇气——迎难而上励志向。创业艰苦而且磨难很多。仅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创业勇气。勇于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促进就业,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

七重能力——未雨绸缪多积累。大学生创业具备很多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对创业的理解较为抽象化和理想化,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市场观念淡薄等。因此,大学生创业要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偏差毕业生职业
50种认知性偏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真相
航天器近距离相对运动的轨迹偏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