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运动员需要注意预防的心理卫生问题

2010-12-08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张忠秋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0年2期
关键词:焦虑症运动员比赛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张忠秋

高水平运动员需要注意预防的心理卫生问题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张忠秋

Being in a long-term state of relative tension and high-intensity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high performance athletes are challenged by different levels of stress and stimulation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Psychological health has great effect on athlet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erformance during competi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ev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igh performance athletes are required to do as follows: don’t make excessive demands for perfection and avoid self-compelling and constraint; prevent pre-competition anxiety and breakdown; be con fi dent of weight-controlling and avoid neurogenic gluttony; avoid self-enclosing and prevent depression.

长期处于相对紧张、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和身体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强度刺激的挑战。心理卫生问题对运动员,尤其是激烈竞赛期间的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及运动水平具有较大影响。运动员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成绩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管理者、教练员及心理工作者等齐心协力,共同关注和预防运动员可能发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他平静,随后比赛,其成绩非常不稳定。

一、注意不要过于苛求完美,避免强迫自缚

(二)苛求完美的界定

苛求完美,就是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苛求完美的人,追求确定、精确的“完美”,并且他们非常仔细地注意每一事物的细微之处,有时竟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苛求完美的人看问题一般都认为只有两面,因此有走极端的倾向。

(一)运动员苛求完美的现象

“完美主义是一种流行病”,美国近日的心理学双月刊《今日心理学》上这样说。诚然,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让人更加精益求精,正如越来越激烈的大赛竞争,让冠军归属之争决定于细节,追求完美往往成了惯性要求。但追求完美不等于苛求完美,苛求完美最终只能弄巧成拙,让人焦虑沮丧而又难登成功之巅。例如,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被人们称为乒乓球天才,但其成名后在重大比赛中却总是出现发挥失常的情况,而在赛前,他的种种行为就显现出典型的强迫症症状。如赛前不停地怀疑自己的球拍粘得不好,反复粘揭、更换胶皮也不能

(三)苛求完美产生的主要原因

1. 过高的目标设定

苛求完美者给自己定的标准往往高不可攀,因此注定收获无情的挫折,甚至沉浸在失败前的担惊受怕和失败后的悲观丧气中。同样,运动员在经过艰辛训练、不懈奋斗,到最后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时,这种反差刺激会使他们深深陷入消沉和抑郁中,那种空虚感和无助感有时可能磨灭他们的希望和斗志而使其丧失目标,运动员的内部动机就被淡化甚至消失,从而导致非常严重的心理疲劳。

2. 敏感的评价系统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都特别敏感,特别敏感的人,对来自外界的评价特别注意,强烈需要得到别人的赞扬,而不能忍受批评意见,结果导致拼命努力,以博得他人认可,因此也极易产生心理疲劳,甚至是心理衰竭。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重要他人和相关社会对他们的过高期望使其对自己的定位产生了偏差,对自己的成绩过于苛求,以至于在比赛中稍微的失误就会使其对自己产生怀疑,心理产生波动,最终使发挥越来越差。例如,一名极富专项天才的射击运动员在参加悉尼奥运会前几乎战无不胜,但外界“光环”化的赞扬,使其对自己的定位产生了偏差。在随后参加的奥运会上,该运动员大失水准,从无缘奖牌,到痛失决赛权……

3. 过分担心出错

高标准的人并不都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的关键在于过分担心出错,认为任何一次表现都是自己能力和形象的全部体现。他们想方设法回避或掩盖错误,也因此很难从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成长和提高。然而,越怕出错就越容易出错。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强动机会让运动员动作变形、记忆力下降。而动机的倒U型理论就指出,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现倒U型相关的关系,适中的成就动机才会产生最佳成绩。苛求完美的人,对人或物过分理想化,成就动机很高,内心常受到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坚持不懈地追求某一目标,而这一目标又常常是不现实的,并且此类人还喜欢拿自己的弱点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这种自我失败的比较方式常使他们感到人生不如意。这些人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缓解内心的压力,往往加倍努力训练,然而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满足这种要求,结果适得其反,导致训练效果低下,于是他们更努力训练,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产生心理衰竭。

(四)如何应对苛求完美问题

1. 重新识别

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通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运动员获得了实际的焦虑,为缓解焦虑,运动员开始探求不同的途径,于是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所以,学习“识别”强迫的想法和行动,然后学会控制自己不对强迫性的想法作反应,不管它们有多大干扰,目标是控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动。思维是根源。正如禅宗的一个公案,师傅问徒弟“一杯水能端多久?”,徒弟笑笑。师傅没有笑,“一分钟没有问题,一小时可能手有点酸,那么一个星期呢,估计就要去医馆了。”“其实一杯水的重量是不变的,只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这就是我们苛求的完美心理,因此,只有适当的放下,休息一下,我们才能承担更久……”

2. 重新归因

打破强迫行为和缓解痛苦的错误链接。让运动员认识到,不实施强迫行为,痛苦和焦虑也能得到缓解。相反,有时强迫思维反而会引起消极的、负面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3. 转移注意力

注意转移的技巧:延迟强迫。开始从延缓5min做起,这段时间内做“重新识别”、 “重新归因”。例如:其他自己感兴趣、有建设性的活动。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可以将时间延长到15min,以此,逐渐消除强迫行为。

4. 保持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主体对外界变化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与防御机制和应激反应有着本质的区别,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会遇到各种各样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如赛前适应问题,比赛条件的突然改变;连续比赛疲劳,情绪低落,受伤病困扰;比赛过程中出现超过预期想象的挫折情况等。这时,做好逆境应对,培养良好的心理弹性,对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二、注意预防赛前焦虑症,避免未赛先衰

(一)运动员焦虑现象

一些明星运动员面对日益增大的比赛压力,频频“失态”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面对巨大应激压力时,运动员心理防御体系会承受巨大考验。某些运动员可以通过适时有效的自我调节或心理专家的干预调节,重建自我的心理防御体系,有效消除、缓解外界压力和自我内部压力。然而,还有一部分运动员由于自身的个性特征和外界环境因素,通过常规的干预方法,无法有效消除或减缓在高应激压力情境下的焦虑反应。特别是在最后夺冠的关键时刻,一些简单的错误导致眼看到手的金牌“丢了”。例如,雅典奥运会梦游般地脱靶、北京奥运会上离奇的4.4环的埃蒙斯,总是最后一发子弹击碎了他的金牌梦想。看着他与美丽的妻子卡特琳娜瞬间傻了的表情,现场的解说员们也只能不断重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二)焦虑症的界定

焦虑是指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

1. 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

2. 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患者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

3. 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个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

4. 焦虑症除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有多种躯体症状。

简而言之,焦虑症是一种无根据的惊慌和紧张,心理上体验为泛化的、无固定目标的担心惊恐,生理上伴有警觉增高的躯体症状。

(三)焦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

1. 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的任务

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的任务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焦虑程度。竞赛规模大,运动员面临的任务重,出于社会和集体荣誉感,运动员比赛动机相应增强,但同时由于怕失败,承受的压力也相应加大,就更易引起情绪波动,其焦虑程度就越高,往往难以有出色的发挥。

2. 运动员的个性、气质

个性、尤其是气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运动员与弱手比赛时,情绪稳定,技术流畅,成绩优良。但一碰到强手,特别是心中惧怕的对手时,便信心不足,焦虑水平升高,情绪紧张,技术发挥失常,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遇弱则强,遇强则弱”。

3. 对过去失败经验的恐惧

比赛前,运动员往往习惯回忆以往战例。特别是过去失败的经验,会使人心有余悸,耿耿于怀,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过去比赛时恐惧、惧怕的体验重新回来,使运动员变得焦虑、紧张。同时,对父母、同伴、师长和新闻媒介等社会反应的恐惧也会进一步加深运动员的焦虑体验。

(四)如何应对焦虑症

1. 精神分析咨询

精神分析学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焦虑症的精神分析咨询,就是帮助运动员领悟其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例如,培养运动员运用想象技术,将自己置于真实情境中(比赛前一天晚上;走去赛场的路上;比赛前的准备),体验内心冲突,适应焦虑,提高自信。

2. 认知行为调节

根据具体症状的不同,运用行为治疗的心理专家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治疗焦虑症。如果焦虑症状与某些确定的情境有关,那么,心理专家通过运用“情境分析”(一种行为治疗技术),找出焦虑症状是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然后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运动员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如果运动员的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也就是不与某种特定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那么心理专家就会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运动员的总体紧张水平。另外,由于焦虑症运动员经常表现出无助感,所以,专家会帮助运动员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理性思考),提高运动员面对各种情境的信心。例如:原本是想“这次比赛太难了,铁定完蛋!”换成另一种想法“这次比赛确实很难,但我会尽力面对。”调整心态,适当设立目标有利于减少或消除焦虑。正如一则故事,老师提问幼儿“何谓‘穷’,何谓‘富’?”幼儿回答:“‘穷’是需要的多,‘富’是需要的少……”焦虑实则就是过高的目标设定,使运动员产生不可控制的负面情绪。

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有名男子200m选手的竞技状态非常好,可每逢大赛就会焦虑紧张,严重影响其能力水平的发挥。特别是一次重要的比赛,在决赛的前一天他出现严重的赛前焦虑状态,甚至比赛前一晚内分泌紊乱、上吐下泻。针对这位运动员的问题,我作为随队的心理专家,采取了认知干预疗法,帮助其摆脱赛前焦虑的紧张情绪。首先,调整其对比赛目标的评价体系,将必须夺冠,改为只要正常发挥、正常比赛就已经实现目标。同时,为他出了一个特殊心理调节“秘笈”。让他在比赛前,在赛道旁每隔50m做一个标记来强化最佳的200m跑节奏。事实上,比赛时高速的奔跑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运动员根本不可能看到标记,让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将比赛注意力集中到“白胶布标记的最佳比赛节奏”中,提高其自我效能感。通过这种针对性的赛前干预,这名赛前出现严重焦虑症状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得异常出色,不但跑出了最理想的节奏,而且一举夺冠。赛后,他和教练都对科学调节赛前焦虑症状的原理和方法产生了兴趣。

3. 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但长期服用对某些内脏器官有损害,且抗焦虑药物往往有成瘾性。其最大问题是:一旦患者停止服用,几乎可以肯定,症状会重新出现。

三、注意预防对控体重失去自信,避免神经性贪食

(一)运动员神经性贪食的现象

饮食失调对要求控体重并保证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的跳水、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的女运动员来说,是相对容易发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调查显示,有1/5的著名女运动员饱受饮食失调的困扰。这种问题很容易由一开始的不注意到最后的不能自控,所以,很容易变成精神上的特殊负担。

(二)神经性贪食症的界定

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多因素决定的心理病,涉及到生物学及心理学等多方面,尤其多发于年轻女性,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且伴有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情感障碍性问题。其特征为过度贪食,但又害怕发胖,因而自行引吐或服用泻药,随后又自感内疚和自责,多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1. 高层次心理需要的补偿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按照金字塔的结构由低向高依次排列,并且上一层次需求的提出以下一层次需求的满足为基础,当个体在追求上层需求满足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会再次退回到低层次的需求。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在人际关系受挫、失恋的时候会选择用“吃”来发泄,缓解心理上的不良反应。这时的“吃”不再是因为生理上的“饥饿”,而是一种受挫后心理上的补偿行为。

2. 缓解压力

心理学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人在咀嚼的过程中,大脑中枢的确会释放一种“愉快”的信号,使得个体抑郁、焦虑的心情暂时得以缓解。如果个体在受挫后偶尔采用了贪食的方法并且有效缓解了心理上的压力,那么,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会逐渐强化这种行为,并使之成为应对压力的惯用方式。

(三)神经性贪食症的主要原因

1. 运动项目的要求

这种心理卫生问题不仅优秀运动员容易患上,而且普通运动员同样容易患上。例如,几年前我国就曾有两名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在生长发育阶段,因为要严格控制体重,心里一直处于高焦虑状态,最终因不能自主自控而暴饮暴食,之后又内疚自责,不仅体重没有控制好,还严重影响了运动成绩和心理状态。

2. 控制体重的压力

运动项目本身的要求给运动员带来控制体重的压力。不能达到减轻体重的目标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从队伍中被剔除等。国外有研究表明,92.7%的花样滑冰女运动员存在降低体重的压力,100%的运动员在她们的职业生涯中至少使用一种减轻体重的技术。

3. 年龄特点

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在很小时就开始训练,大脑机能的发展和心理机能的完善尚不成熟。强调难度与稳定的运动技能性项目,要求运动员保持较瘦的体型,迫使运动员有意识地控制饮食,由于有些运动员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导致补偿性地暴饮暴食,最终影响训练和比赛。

4. 情绪问题

处在紧张、压力和焦虑中的运动员,为了缓解压力和减轻焦虑,常采用贪食或暴食。当贪食的食物不能消耗时,运动员同样会体验到高焦虑,强制排泄,从而导致厌食症的产生。最后,暴饮暴食或厌食增强了运动员的内疚感和失去自信的抑郁情绪。

(四)如何应对神经性贪食症

1. 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主要是在催眠状态下挖掘出潜意识的内容,把潜意识中过去的经验上升为意识内容,从而使患者自由掌控。催眠疗法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上已用于焦虑症、强迫症等的治疗。

2. 认知行为调节

首先,规律饮食,寻找科学的情绪发泄方式。养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其余时间想进食时,首先问一下自己是真的感到饥饿,还是由于上层需求缺失而退回的心理补偿反应。当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时候,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发泄不良情绪,比如深呼吸、听音乐、洗热水澡、找熟悉的朋友倾诉等。

其次,善用“替代行为”,培养广泛的兴趣。“替代行为”是指用建设性行为代替破坏性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因此,提倡减肥者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尝试用有意义的活动代替无聊时的进食。

四、注意不要封闭自我,避免抑郁困扰

(一)运动员抑郁的现象

2009年,德国国家队门将罗伯特·恩克因抑郁症卧轨自杀身亡。家庭的不幸使这位优秀运动员选择了轻生。在世界体坛,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04年,正值壮年的瑞典摔跤名将永贝里在家乡哥德堡自杀身亡。他的好友透露,退役后不得志令这位奥运会、世锦赛和欧锦赛大满贯得主患上了抑郁症,再加上母亲的去世和外界不实的兴奋剂指责,最终使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现任的AC米兰主帅莱昂纳多也曾是抑郁症患者,1999年身披国家队10号战袍的他因为与主帅不和退出国家队,此后步入了职业生涯低谷。但在前妻和父母的帮助下,他接受了3个月的心理治疗,顺利康复……

(二)抑郁症的理论界定

抑郁是人类心理失调的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导致抑郁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认知因素特别是认知偏向,即对负性刺激的加工偏向在抑郁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抑郁认知理论认为,抑郁个体的注意偏向在整个抑郁期间持续存在,甚至有可能是抑郁症发展和维持的重要病因。研究认为,抑郁个体不会自动朝向环境中的负性信息,但是一旦注意到负性信息,由于抑制障碍,他们表现出对负性信息分离的困难性,即抑郁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抑制能力不足。

曾有研究显示,经常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抑郁情绪,但在世界体坛,明星运动员被抑郁困扰的例子屡见不鲜。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体育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戈尔金说:“运动员也是人,只是他们完成的工作不一般。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情感问题要处理,有压力要承受。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误解,即运动员总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不仅是竞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不顺也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美国犹他大学体育心理方面的学者贾里德·奥卡纳撰文指出:“由于运动员在工作中背负的压力已经异于常人,所以,生活中的一些打击对他们造成的心理损伤会更加严重。”

(三)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激烈的比赛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是个体面对已经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时感知和体验到的一种情绪反应。运动员属于社会高应激人群,而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比赛,并有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情绪不定、记忆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身体敏感不适,害怕失败等表现特征。长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容易引发抑郁症。

2. 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欠缺

患上抑郁症的运动员一般性格内向、孤僻,一旦伤病久治不愈、比赛场上屡受挫折、不受球队重用等,就容易诱发病症。而当运动员人际关系紧张或处理不当出现矛盾和纠葛时,容易思绪混乱,使心境备感压抑,造成神经能量的过多消耗,也会形成抑郁症。

3. 运动项目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

运动项目训练内容相对单一,训练整体结构和人群相对固定,缺乏新异刺激,运动员训练主动性降低,内在动力不足,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积累。并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付出的精力、时间、汗水都比以往要多,但成绩有时停滞不前或起伏不定,致使其训练热情丧失,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心理疲劳。

(四)如何应对抑郁症

1.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帮助运动员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消除消极情绪的影响,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在运动训练中,引导运动员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例如,某次比赛失误了,也许有客观原因,如技术不够成熟、身体不适等。教练员和心理工作者可引导运动员正确归因,以后通过自身努力,把技术掌握好,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2. 保持友善的心态

快乐的心态能使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最佳状态,促进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酰胆碱,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提高机体的控病能力。同时,教练员可鼓励运动员增强信心,以积极的语言引导运动员。禅道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徒弟不停地抱怨,师傅为了开导他,让徒弟去取一些盐回来掺在茶水里喝掉,徒弟吐了出来,说“很咸”。师傅笑了笑带着徒弟和盐去湖边,师傅把盐撒进湖里再让徒弟喝,问“尝到咸味了吗?”徒弟摇头。“人生的痛苦如同这些盐,不会多也不会少,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承受痛苦的容积,是我们的心。心小了,痛苦的味道就浓了……”

3. 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思维

运动员自身坚强的信心和积极的态度是消除抑郁最好的武器。应该增加运动员的自尊、自信水平,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较高的自尊意识,培养运动员对运动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特别是针对有消极倾向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心理工作人员应该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提高应对危机的信心,以坚定的言语、真诚的态度对他们行为的改善给予肯定。

4. 克服情绪周期的影响

人体内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化有一定的周期,在它的作用下,人的精神状态随之兴奋或低落,即“情绪周期”。因此,在情绪低落、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减少运动量,同时,还要注意自我心理状态的调适,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例如“我很好!”“我真棒!”等,尽快从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美国一位跳水队员在接受治疗之后,终于找到了对抗自杀倾向的方法,她非常平静地说:“我的抑郁症被临床诊断确认了,它也许会伴我一生。我是一名运动员,我一定要战胜它,我一直被告知,精神可以超越一切。”

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适度的焦虑,较强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以及自觉、自律、稳定的竞争意识能有效促进其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但是,这些心理素质并不是天生的,需要运动员在专项训练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遇到问题时,有效引导能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当前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是保证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基础。

国际运动医疗机构也试图告诉专业运动员,对于心理卫生问题,运动员有能力面对。虽然运动员面对超乎常人的压力,更易折损,但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凭借正确的预防和调节,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坚韧的意志力和高水平的竞技能力。

冠军,不一定是赛场上获得金牌的那个人,在我们的人生中,凡是能战胜自己的,都可以骄傲地说自己配得上“金牌”。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都不失败,而是尽管遭遇逆境和挫折,仍然保持一颗勇于拼搏的心。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High Performance Athletes Should Prevent

● ZHANG Zhong-qiu

猜你喜欢

焦虑症运动员比赛
积极心理联合康复锻炼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完形填空精练一则
长期慢性疼痛,小心焦虑症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