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疑:职业体育引论

2010-12-08陆小聪

体育科研 2010年3期
关键词:赛事职业体育

陆小聪

专题导读

析疑:职业体育引论

陆小聪

在简要梳理职业体育的由来与发展及其特性与类型的基础上,对职业体育产品质量的衡量尺度,以及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制度环境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在我国职业体育发展中将面临制度安排上两重性困境的挑战。

职业体育;投入产出;衡量尺度;制度安排;交易秩序

职业体育让人听起来,多少有些铜臭味道,在中国传统的“君子重义、何必曰利”①的语境之中,尤其在当今中国职业足球的黑幕笼罩之下,这样的价值判断,似乎更是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了。

毋庸讳言,职业体育作为一种产业类型,与经济资本的投入产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显然,没有人会反对一个企业以经济利润作为衡量其经营状况的尺度;也不会有人因为某些企业发生了违法事件,而怀疑与此相关的产业门类本身的合法性。有人曾经声称“丑闻就是职业体育的一部分”,因此“需要社会的宽容”②。吊诡的是,这看似公道的辩护之词,实则起到了曲解职业体育的负面功效。因为按照这句话的逻辑进行推论的话,它的潜台词应该是“职业体育本来就是一个藏垢纳污之地,出点丑闻是理所当然的”。试问:如果在酿酒行业中,某些企业恶意地酿造假酒,不仅谋人钱财,甚至害了人的性命,对于这种泯灭良知的恶行,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是这个行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得出必须采取一种“宽容”态度的结论?

或者相反,因为有了这些企业的斑斑劣迹,我们是否就有理由否定整个酿酒业的正当性而将其完全取缔?在中国职业足球跌入低谷,是非不断之时,有一种观点与此如出一辙,提出了“回到专业足球”的动议,似乎中国职业足球出现了波折,职业化之路就必然密布荆棘,充满险恶,进而对这一路径本身的合理性就心存疑虑,以至于要对它的生死存亡做出判决。

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关于职业体育的观点,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论基础,即没有能够透过种种表象看到职业体育的本质,更没有充分理解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职业体育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特殊性。本文即试图围绕这些问题做一简明扼要的梳理性分析,以期引起对于职业体育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1 职业体育的由来与发展

在职业体育“是一种以体育为生计”的意义上,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时代。希腊语Athlete(竞技者)的原意为通过竞技获得Athlon(奖品)的人。在古代奥运会上的获胜者,不仅可以获得橄榄枝的奖赏,而且在本城邦之内,甚至在整个希腊世界都享有很高的荣誉③。但在古代奥运会的晚期,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古希腊社会逐渐走向了衰败,但在奥林匹亚竞技场上的获胜者,却为所在城邦带来信心和力量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各城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对整个古希腊世界的社会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当时的希腊各城邦竞相给予这些获胜者以无上的荣誉及其高额的奖金,因此,以获取高额奖金为目标的职业运动员开始出现在了竞技场上;培训竞技选手的专门机构开始建立;城邦之间亦为争夺有才能的职业运动员而展开金钱攻势④,人类以体育为职业的活动由此拉开了它的序幕。

公元前1世纪末叶,在罗马皇帝的经济援助下,以拳击和古希腊式搏击(Pankration)练习场为中心的职业竞技者联盟得以组建。进入到中世纪的古罗马时代,以角斗士为代表的职业竞技风靡一时,虽然这与现代意义上的职业体育内涵相去甚远,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却具有一脉相承的同构性。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作为竞技者的角斗士没有人身自由及其人格上的尊严,而且他们有时还必须面对嗜血成性的猛兽,随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现代职业体育发轫于19世纪末叶的英国社会,集大成于这之后的美国四大联赛,以及网球大满贯赛事等职业联赛制度之中。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体育的职业化运动首先在英国得到发展,1860年“第1届全英高尔夫锦标赛”开启了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同场竞技的先例⑤;1885年英国足球协会开始接纳职业选手参赛,从而孕育了今日风靡世界的“英国超级联赛”;1895年诞生了13人制的职业橄榄球联赛制度,现代意义上职业体育联赛即以此作为起点。

在推崇个人奋斗,追求事业成功的美国社会中,卓越的竞技选手成为众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偶像,甚至是梦想之一。如此的精神气质为体育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棒球、美式橄榄球、篮球以及冰球等职业赛事先后在美国应运而生。NBA等职业联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了“经济上的合资企业,法律上的合作实体”,通过垄断经营的方式,以体育表演为基本形式,充分运用时尚、文化以及科技等元素,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相当经济规模的职业体育市场。

事实上,在1 9 7 4年以后,随着“业余化原则”⑥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解禁并在事实上的失效,体育与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特别是1984年在尤伯罗斯的策划下,洛杉矶奥运会首次运用市场营销的手法,成功地举办了一届史无前例的商业化的奥运会,由此开创了体育与经济联姻的新时代 。时至今日,各种职业体育赛事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几乎遍及所有那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竞技项目,并且分别代表了这些项目的最高竞技水平。换句话说,职业化已经成为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的助推器。不仅如此,职业体育作为体育产业链中的核心构成,体育产业整体的发展规模及其市场效益起到了重要的波及性影响。

2 职业体育的特性与类型

2.1 职业体育的概念界定

为了更为清晰地认识职业体育的本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及外延做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顾名思义,所谓职业体育就是将体育作为一种职业类型的社会活动,兼有体育和经济的两重属性。在体育的分类学意义上,职业体育(Professional Sports)是相对于业余体育(Amateur Sports)而言的,特指那些以体育为主要生计的职业选手及其相关的从业人员的职业性活动,而在经济学的视角下,职业体育则可以表述为:“以某一运动项目为劳务性生产经营,围绕该项目生产开发而形成的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商业化经营体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职业体育均包含了如下的重要特征:以某一种运动项目为活动载体,以商业化运作为基本途径,最终以经济上的盈利为主要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真正的职业体育投资者,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而将某一竞技项目的发展本身作为其最根本的经营目标,除非他们是将投资职业体育过程看作是一项公益事业。对他们而言,投资任何一种职业体育,首先意味着是一项“生意”(business)的开始,当然没有人会将经济上的亏本作为其做“生意”的前提的。这里只有一个例外,即在这个“生意”之外,投资者能够获得其他形式的经济收益或回报。同理,作为职业体育的从业人员,如职业选手等,因为这个职业关系到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很难想象他们会轻易地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除非他们所期待的正当收入或回报不能得到兑现,而不得不放弃这个职业或去寻找其他具有代偿意义的收入来源。

在职业体育中,体育本身的目标和经济盈利的目标之间不是一个冲突的排他性关系,事实上正好相反,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就必须以高水平的球队和精彩比赛作为其为经营基础,两者之间应该是一个息息相关、互相依存的正向关系。

2.2 职业体育的类型分析

说起职业体育,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些顶级的职业体育赛事,如NBA等美国的四大联赛、温布尔登等网球大满贯赛事,这些无疑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并且已经获得成功的职业体育品牌。除此之外,从“职业体育是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这一最广义的定义进行考量,它还应该包含有一个更大的领域空间。同样是职业体育活动,按照分类标准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3类。

2.2.1 根据报酬来源的分类

在这一分类基准下,主要包括3种不同报酬来源的职业体育项目:

(1)以门票收入为主要报酬来源的职业体育项目,如职业棒球、职业拳击、职业摔跤、职业橄榄球、职业足球等竞技运动项目。

(2)以博彩盈利为主要报酬来源职业体育项目,如赛马、赛艇等竞技运动项目。

(3)以赞助商的奖金为主要报酬来源的职业体育项目,如职业高尔夫、职业网球、职业保龄球等竞技运动项目。

2.2.2 根据活动形态的分类

在这一分类基准下,同样包含了3种不同形态的职业体育活动:

(1)通过自身的体育竞技活动,以此获得经济收入的职业形态。职业运动员归为此类。

(2)通过开展各类体育指导活动,以此获得经济收入的职业形态。职业球队的教练、商业性俱乐部的指导人员等均在此列。广而言之,各种体育技能课程的培训师,如极限运动等项目的指导人员应属此类从业人员。

(3)通过职业体育的投资经营活动,以此获得经济收入的职业形态。各种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投资者以及经营者即为这一形态的职业阶层。

从上述分类中可以看出,职业体育实际上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及其组织方式,其经营的模式自然也是各不相同的。不仅如此,职业体育不单单是一场职业选手之间的比赛而已,与这些比赛相关的策划、制作、营销、核算等环节都是作职业体育所必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职业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以体育为主题的产品经营过程。由此可以理解,一些NBA的球队,经营管理人员会远远多于球员和教练员的总和的现象。

3 职业体育产品的质量分析

如同任何在市场流通的产品一样,职业体育项目及其赛事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并且有其自身的质量评价尺度。就像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所揭示的那样,优质的职业体育产品之间总有一些相似的特点或共享的品质。简而言之,一个成功的职业体育产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品质要求,一个是具有高度的可观赏性,另外一个是可预期的盈利性。

所谓高度的可观赏性,最通俗的表述就是“好看”,能让人看得开心,看了还想着以后再去看,在某种意义上,“好看”与否,是关系到任何一个职业体育产品生死存活的生命线。既然是一个产品,就必须通过市场将自己销售出去,而职业体育最大的交换价值就在于“有看头”,能够足以吸引住人们的眼球。犹如电影产业,它的核心产品是电影作品,假设一个电影不能让大部分人觉得好看,即使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高成本制作,动用了的庞大的发行销售网络,仍然不能吸引观众坐到电影院去看,那么它肯定不是一部好的电影,它的票房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职业体育同样如此,当今风靡世界的职业体育赛事,从美国的NBA等四大联赛、“英超”等足球职业联赛、到温布尔登等网球大满贯赛事,无不以其精彩纷呈的比赛内容,华丽时尚的组织策划,让无数的爱好者争先恐后、一睹而后快,围绕这些职业体育赛事的新闻旧事亦成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如果要问是什么造就了这样蔚为大观的局面,最根本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好看”,即这些顶级品牌赛事具有高度的可观赏性。

衡量职业体育产品优劣另一个重要尺度,是看它是否具备了可预期的盈利性。同样以电影作品为例,一个超大成本投入的电影制作,如果不能预期通过票房收入收回相应投资的话,那么,电影制作人很少会在明知血本无归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坚持去做这样的亏本“生意”。同理,职业体育产品经过策划、运作,最后推向市场,呈现给观众,如果在经济核算上是处在入不敷出,无利可图的状况之下,那么这个产品的存活率就不会长久,因而也就无法达成所谓的优质职业赛事品牌。任何经营性组织都是以经济盈利为目标的,盈利与否,是衡量其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职业体育的经营者不仅需要考虑如何提供一系列精彩的比赛,更必须关注在经营这些赛事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效益。是否有钱可赚,即是否“有赚头”,实际上是关系到这些经营者如何决定下一步的经营策略,即决定究竟是继续、还是中止,或者是扩大对于某一职业体育产品投入的问题。

作为职业体育产品,同样需要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只有通过市场消费需求的有力引导,客户群(观众、赞助商以及媒体机构等)的广泛开发,社会认知度的不断提升,才有可能有效地积聚其自身的品牌效应,从而获得相应的盈利空间。

可观赏性和可盈利性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衡量尺度,实际上是彼此关联、互为因果的统一体。一个具有高度观赏性的,“有看头”的职业赛事,必然拥有众多的观众及其相关的消费者,引起社会及其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因而就为这个赛事本身提供了广阔的盈利空间;反过来说,当一个职业赛事成为可盈利的,“有赚头”的产品的时候,则无疑奠定了对于这项赛事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基础,因此才有经济上能力进一步去打造一个更为好看的职业赛事。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可观赏性对于可盈利性而言,是逻辑学意义上的必要条件,没有前者,则后者就会因为产品本身市场价值的低下,而失去盈利能力,陷入无利可图的经营困境;反之,可盈利性则是可观赏性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可以避免由于财力不支而导致的无以为继的局面。从中可以看出,可观赏性在提升职业体育产品的品质方面,具有前提性的意义,它是任何一项优质的职业赛事得以成功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如何来界定职业赛事的可观赏性?这似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像去百货商场购物,同一类产品有多种品牌,消费者之间对此可能有不同的偏好,但被认为是好的那些产品,还是会有一些共同的品质特点。

试以足球比赛为例来进行分析。要判断一场足球比赛是否好看,当然首先取决于这两支球队本身竞技水平的高低,“丰田杯”上的欧洲王者与南美霸主的对决,无疑比一场少年足球比赛要好看的多,这是衡量职业赛事可观赏性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影响职业赛事可观赏性的因素可谓多种多样,并且因职业赛事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英国的足球联赛中,一些水平并不高的二流、三流球队间的比赛,同样会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些球队虽然水平不是很高,却各自有一大批死心塌地的“拥泵”。因为历史、文化和地域性等原因,这些铁杆球迷与相关的球队间形成了生死与共的情感,对他们来说,只要是自己所拥戴的球队的比赛,就是好看的,理由只有一个,那是他们自己的球队。通过这个事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职业比赛本身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它的可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但却不是唯一的,也并非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各种相关的营销策略和活动组织,有效地建立起球队与球迷及其团体之间的凝聚力和连带意识,形成球队与众多球迷间“同呼吸、共命运”的积极互动,在这样的局面下,这个球队所参与的比赛,对于这些球迷而言,就有可能变成一场更为“好看”而精彩的比赛了。

有些职业赛事的观赏性的高低,还取决于这一项目本身的普及推广与社会认知程度。F1赛车大奖赛,与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齐名,被称作是世界三大体育赛事,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被认为具有很高观赏价值,拥有数量可观的爱好者,但在中国,热闹一阵之后,随即出现了观者寥寥,甚至每况愈下的泡沫现象。有种观点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F1赛车文化本来就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果真是这样吗?同样是作为舶来品的交响乐作品,不知其中奥妙者,避之唯恐不及,但即使在中国,喜欢者却趋之若鹜,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理解了交响乐内在的审美特点及其相关的知识背景。F1赛车亦是同理,因此,除了像NBA、世界杯足球赛等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赛事之外,对于那些人们并不熟悉,社会认知度不高的职业赛事,相关知识的普及推广,以及赛事本身市场营销方法的策略性调整等,将对这些赛事可观赏程度的提高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为赢得更为广泛的顾客群体带来良好的市场效果。

4 中国职业体育的制度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体育职业化之路肇始于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1994年正式揭开了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序幕。在足球职业化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1995年以后,篮球、排球、乒乓球,以及网球、围棋、自行车和拳击等项目先后展开了职业化路径的探索性实践。在这些竞技项目的职业化改革过程中,作为职业体育重要经营主体的俱乐部,分别有“公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和“民办”等4种经营模式。中国体育的职业化改革,不同程度地对于这些项目在运动技术水平上的提高,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推广,以及对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本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这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最近被各类媒体曝光的有关中国职业足球的黑幕,更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

中国体育的职业化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这从上述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四种经营模式共存一体的状况中,就可以看出它的端倪。从理论上说,计划经济是“建立在个人与集体(计划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易的社会契约基础之上”。然而,“这种交易和社会契约是非对称的,个人转让的是作为‘现货’的权利,而集体可以支付的则是一种作为‘期货’的权利(未来的权利或利益)”⑦。因此,如果有人假借集体或大多数人的意志滥用权力的时候,作为个体的行动者就只能听其摆布,计划的或集体控制的经济秩序就可能导致失控。

体育的职业化制度安排,依据的是市场经济的法则,以及由以市场为导向而建立起来的交易秩序,这种秩序的基础在于市场的价格体系,并在哈耶克所谓的“普遍主义”信任机制的保障下,支持和维系个人的选择权,从而成为一个有效率的、可以长期发展的交易秩序。在中国社会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体现在中国体育职业化运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形是,这两种不同逻辑的交易秩序是同时并举的,因此在制度层面就预设了产生矛盾,甚至冲突的可能性。在经济学意义说,职业体育是一种产业化的经营方式,相应的资源配置的方式为市场化,行为主体则是企业化,这是3个在逻辑上一致的经济学要素。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体育管理模式是事业化,它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是行政化,行为主体不是企业化,而是单位化,这同样也是互相匹配的3个要素。因此,如果中国的职业体育要真正建立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就不能放在行政网络里,这样的产业化,其结果一个是长不大,再有就是容易滋生腐败的情况”。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曲折历程足以证明,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已经被现实化的经验事实。

5 职业体育的探索性研究

现代职业体育的原产地无疑是英国和美国等欧美等国家,即使在这些国度里,它的发展历史也是短暂的,至今不过经历了100余年的风雨历练,而将它移植到中国,似乎更是眼前的事情。但是,在这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成果以及透析出的些许弊端,都不会如过眼云烟般的消逝,它们会在不同的意义上,对于今后的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起到一种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职业体育对于我国而言,毕竟是一个外来的体育运作模式,生长并成形于欧美等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充分探究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中成败得失背后的机理之余,全面深入地研究欧美国家在职体育发展中有效的经营体制及其合理的运作机制,对于以进一步推动并完善我国职业体育的良性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

基于上述考虑,本期《体育科研》开辟了职业体育研究专集,首先对于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专题性研究。这些研究所涉及的论题分别指向于职业足球、篮球和排球等职业化程度高、社会影响大、受众面广的体育项目。其中,中国篮球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前主任李元伟先生的“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实践”一文,现身说法,重现了当时作为中国篮球运动发展的掌舵人,如何在文化构建的理念下,引导并开辟了篮球项目职业化道路的亲身经历,读后让人顿有如临其境的现场感。鲍明晓博士的“职业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国路径”研究,高屋建瓴,通过分析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优势及其劣势所在,提出了我国职业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具有重要的政策性研究价值。

除此之外,本期《体育科研》还组织了一批国外职业体育发展的研究论文,这些研究分别探讨了目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并且各具特点的职业体育赛事组织及其相关的经营管理经验,其中包括美国的四大职业联赛,环法自行车赛(Tour of France)等著名职业赛事。另外还有在理论上对于西方职业体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探讨的研究,如“反托拉斯法视野下美国职业体育劳工问题研究”、“国际职业足球的资本化之路”和“职业体育联盟生存的制度环境”等均属此列。

所有以上的这些研究成果,旨在全景式地展现当前国内外职业体育发展概貌的基础上,着力去解释并揭示职业体育发展共有的内在逻辑,并试图通过这种前驱性的探索研究,激励更多的学者专家关注职业体育的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体育的职业化进程,同时形成中国本土化的关于职业体育的话语体系。

注释:

①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之一。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思想对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先导意义。

②出自2009年12月17日晚,央视新闻频道《环球视线》节目中张斌的谈话内容。

③当这些获胜者回到各自的城邦时,人们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建造凯旋门,夹道欢迎他们的归来,另外还有些城邦为了欢迎英雄归来,特意把城墙打通,让优胜者坐着饰有鲜花和彩带的马车,从洞开的“城门”进入自己的城邦。

④因此,一般认为,古代奥运会即使没有因为宗教上的原因被终结,其实也是败絮其中了。

⑤1968年,英国完全废止了区别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相关条例。

⑥它的基本理念是,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不能通过体育获取经济利益,不能以体育为手段谋求经济报酬。

⑦按照汪和建的观点,个人统一向集体转让权利是为了自己的预期利益;集体接受民众授权,其目的并非侵占个人的权利,而是为了保持与维护每个人对集体权利的合法而平等的享有,同时还许诺在未来支付给每个人应有的利益,这是“计划的交易秩序”的基本前提。(汪和建:1999,《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陆小聪.现代体育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2]原田宗彦.スポーツ産業論入門[M].東京:杏林書院,1999

[3]森川贞夫.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スポーツ//最新スポーツ大事典[M].大修館書店,1993:1121-1122

[4]张修枫.交易秩序的冲突:中国足球市场失灵的社会学分析[EB].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qt/t20050831_6934.htm

[5]刘伟.宏观经济势态及经济政策[C].首届中国体育产业高层论坛,2007-12-25

Resolving a Doubt -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

LU Xiao-co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fter discussing the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por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product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sports, etc.,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 sports system, reveals the specificity of the living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at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por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the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professional sports; input-output; measurement; system; the order of exchange

G80-05

A

1006-1207(2010)03-0001-04

2010-05-11

陆小聪,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科学.

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

猜你喜欢

赛事职业体育
本月赛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我们的“体育梦”
五花八门的职业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