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未能成为奥运项目的原因探究及其发展对策思考

2010-12-08张月霜赵苏妙刘海英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竞技武术

张月霜,赵苏妙,刘海英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武术未能成为奥运项目的原因探究及其发展对策思考

张月霜,赵苏妙,刘海英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武术入奥失败的因素以及今后武术的发展路径的分析,探讨武术与奥运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差异、武术项目的特殊性以及奥运瘦身计划等因素导致武术未能成为奥运项目;武术今后的发展应该紧紧围绕武术的本质、着力发展传统武术、借鉴跆拳道和柔道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武术在后奥运时期的科学发展。

武术与奥运;东西方文化;发展对策

武术运动跻身奥运殿堂,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中国武术人多年来的奋斗目标。尽管中国赢得了

2008年第 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但是武术却未能成为奥运赛项,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对于武术没有能够成为奥运项目的原因,界内人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观点剖析了武术进入奥运会没有成功的原因,无疑给武术界众多人士带来深深的思考。武术成为奥运项目依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寻找失利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将我国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武术项目推广给全世界,让我们的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实证分析等方法从多角度对武术未能成为奥运项目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促进后奥运时代武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武术未能成为奥运项目的原因探究

1.1 奥运与武术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两者的相融需要过程

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同领域的学者在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定义。文化哲学研究者注重从各种文化范畴中的本体性理解,“把文化作为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从而对于人的生存和历史的运行提出更为深刻的解释。”[1]13文化具有群体性,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1]65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奥运和武术这两个分属不同文化模式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事物,两者的融合必然存在困难。

奥运是集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后的现代西方文化为一身的产物,不管是传说中的宙斯和克洛若斯争夺王位比赛,佩罗普斯 (pelops)和俄诺马俄斯(oinomaos)争夺新娘的比赛,还是枯瑞忒斯赛跑等等,这些古希腊神话都传承一种精神——竞争精神,所有这些比赛无非是要比技能、比体力,这种竞技行为是典型的古希腊文化发展的动力,他们崇尚竞争,竞争是其中主流精神。[2]352古罗马征服了希腊以后,罗马人把比赛改为纯粹的格斗,竞争性不言而喻。而产生于 19世纪的现代奥运会在吸纳古奥运会文化精神的同时,又深受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和“理性”精神得到认同,个体本位的价值文化得到发展,民主和自由精神得到张扬。

武术是东方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古往今来,被中国人誉为国粹、国宝,且称之为“国之武魂”。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武术随之萌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并深蕴着人生哲理、民族文化和大千世界的辩证法。[3]1武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生相系,它吸取了儒家思想熏陶,把道德修养及实践理念提升重要地位,形成了武术重修养、重情操品格,以及中国哲学中“快乐哲学”的不争、节欲、处柔、知足常乐,[2]64中国哲学里的“天人合一”精神表现为主体内在的心性锻炼,主张静坐静养,最终与外在世界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等等,这些传统因子都深深影响着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的产物——奥运的价值取向具有竞争、征服、智性、理性、崇尚个人表现,而中国文化的产物——武术的价值取向具有仁义、和谐、感性、崇尚顺应自然,共性至上等理念。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事物,必然产生文化冲突,两者的融合需要交流,也需要过程。奥运会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对人类极限的挑战,“竞争的残酷性”造成的悬念对受众具有很强吸引力,“金牌至上”推崇了人们对于英雄无尽的崇拜,“科学与理性”规则的公正公平让人们不断追求。这些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价值取向已经深深的印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武术这个东方文化衍生物要融入其中,自然要排斥和怀疑。“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在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适应过程,即个体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的转换过程。”[1]95当渗透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武术为进入奥运会而进行“削足适履”时,其必然是“痛苦”的过程。因为中国武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其价值理念与奥运会之间存在差距。所以,当我们在推动中国武术进军奥运会时,必然会遇到种种矛盾和问题,这种矛盾亦如西方人信仰基督教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人信奉儒家伦理的传统文化,亦如西方人崇拜自然,以身体健壮为美,在古奥运用裸奔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而中国人受道德伦理束缚,以道德高尚为美,不可能接受裸奔。当然,“文化的冲突进而带来的文化转型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像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一样的深刻和重大,新的文化模式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原本内含的超越性和革命性会从根本上剔除已经成为个人活动和社会进步的桎梏的旧的文化要素和体制障碍,从而解放被束缚的人的自由和创造力”。[1]130武术没有进入奥运会,在某种程度上是两种文化在互相融合和接纳的一个过程,“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和冲突。”[1]108

1.2 武术项目的复杂性不利于其进军奥运

“武术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下来的一个优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国粹,与文、史、哲、理、医诸学科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成为人体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中医、气功等都是人体科学的一个不同侧面,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3]1前任国家体育总局主任伍绍祖深刻阐述了武术运动集多学科为一体的复杂性。翻开中华武术的历史,其实它既是一部军事史,也是一部文化史。

1.2.1 武术内容的多样性

从研究者对武术的分类可以看出其内容的多样和复杂。按照中国武术的传统分类方法有以套路创始人之姓氏命名,有按照拳术特点划分命名,有按照地域、河流、山脉划分,还有按门派划分。[4]随着武术的价值功用的变化,出现新的现代分类方法,分为技击武术、技艺武术和养生武术。在这样纷繁的武术内容中,如何取舍和选择使其最终成为奥运会项目实在是令人煞费一番心思。“武术讲究修身养性,而且技巧繁复多样,没有两三年不可能入门。”[5]在武术套路中也只有太极拳的普及面广一些,其它的不太乐观。很多人认为武术项目的繁杂、高深莫测,大多数外国人认为太难学。

1.2.2 武术改革的艰难取舍

在众多的武术项目中,如何选择既具有典型武术特点又符合奥运需求的项目一直是武术界人士的难题,武术套路比赛的规则不断修改,客观公正地评判一个运动员的水平,需要深入研究。上世纪 80年代以来,武术的发展在紧紧围绕“武术世界化”战略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取得了非常可喜的进展,但是在追求武术奥运会项目化的发展进程中,武术特别是竞技武术,越来越远离从历史中走来的武术的原味,成为西方体育的派生品,竞技武术在追求奥运会竞赛方法、选择奥运会竞赛模式、追求运动技术的“高、难、美、新”的技术过程,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武术的精神实质,异化为西方体育的另类形态。[6]。

众所周知,奥运比赛项目的标准和要求明确后,运动员便努力去适应这个标准,以获得好成绩。武术套路的难度不在于“跳得高、转圈多”,而应该取决于套路演练中的节奏、功力、身法以及精、气、神的综合体现,相反“难度动作”则改变了武术套路的价值取向。马志斌认为,竞技武术套路是体操化武术,不能体现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7]另外,中国武术流派甚多,而且相互差别很大,很难用一个标准去统一要求。为了避免这种风格差别带来的困难,一个折中的办法是去掉所有比较生僻的动作,编一套“标准套路”,这样就无法体现中国武术丰富内容,这样的套路也或多或少偏离了武术的本质,如果缺少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继续一味地追求竞技,那么武术自身的特点就会越来越少,在对待传统武术的态度上原生态的保存是比入奥更重要的任务。”[8]于均刚的“如果对国粹进行草草改造或者进行简单的扬弃,难免重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之旧辄,故事不远,当为今事之鉴!”[9]观点值得思考。总之,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立足点来接轨西方体育和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2.3 武术竞技规则的复杂性

奥运会比赛项目具有鲜明的现代竞技体育的特征。表现为:一是竞技主体的明确性。凡是竞技项目具有与其他项目不同的比赛目标,竞技主体不明确不符合竞技体育的要求。二是科学周密的竞赛规则。为了使比赛公正、公平,竞技体育项目都有独一无二的竞赛规则,对比赛的内容、性质、要求和判罚尺度等都有极其客观的界定。尽管有许多竞技体育项目仍然以主观判断为主,但是这些项目不占主流,且遭到质疑。[10]武术项目遭遇了这样的尴尬。武术比赛“量化标准各有不同,且套路之间的难度级别,又难以分得清楚”的现状使其难以达到奥运会的成绩评价要求。明确武术比赛的“主体”,即武术“比什么”是今后应该研究的关键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武术的规则简单明了。

1.3 武术申请入奥与“奥运瘦身”相遇

“奥运瘦身”不能说是武术入奥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 1896年雅典首届现代奥运会到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90年间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从 9项增加到 16项。然而从 1984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奥运会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国际奥委会提高了新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准入标准,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取消了表演项目,但奥运会扩容之风未能有效制止。

2000年悉尼奥运会,大、小项分别达到 28个和

300个,均创历史新高。200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开始大力推行“奥运瘦身计划”。他认为,目前奥运项目已是观众在 17天的奥运会比赛中所能消化的极限,如果再增多项目,不仅将进一步增加举办城市的负担,而且势必造成观众的分散和减少,并影响到门票销售。在 2005年国际奥委会新加坡全会上,罗格强调奥运会一定要坚持没有旧项目退出,新项目就不能加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诸如棒垒球这样存在多年且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都被拒之奥运门外,何况武术项目这个群众基础在国际上还很单薄的运动。国际奥委会执委奥斯瓦尔德认为,武术项目世界普及程度不够是进军奥运会的最大障碍,一个项目要想被列为奥运会项目,首要前提是必须在至少 75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目前武术虽然在一些地区开展得很好,但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知道武术并且练习武术的人还是太少。

2 武术今后的发展对策

2.1 坚持武术固有文化特征,寻求武术和奥运最佳结合点

武术进入奥运会必须保持武术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也就是说竞技武术的发展和改革一定要紧紧围绕“武术定义”,体现东方文化的魅力,使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接受这个别具一格的项目。武术博大精深,武术入奥必须把握武术的“定义”,只有这样才能向世界充分展示武术的特色文化。李印东博士认为,“广义武术概念: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狭义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可以看出传统武艺、技击是武术入奥必须遵循的前提。在推进竞技武术入奥时要找准武术和奥运的最佳结合点,既要保留和发扬武术的基本元素和形神兼备的特征,又要符合奥运的简单明了的形式。

对于竞技武术在入奥的发展道路上首先要本着对武术技术层面的展示;同时也要吸收武术的道与法、礼与仪层面的精华,让观众和练习者了解竞技武术的套路和散打虽展示的是武术的“形式”,但却蕴含着武术的“中国哲理”。其次,在找准最佳结合点之后,使竞技武术“简约化”。简约不仅包括规则的简约还包括不要让武术背负过多的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人觉得武术“深不可测”,教与学不那么困难。另外,对于要进入奥运的“武术”如何称呼也是要进一步探索,是称“武术”还是“竞技武术”抑或是别的名称,总之所有与“武术”相关的称谓统一为一个名称,这样才便于宣传。只有以统一的名号来指引武术的推广工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

2.2 确立竞技武术的核心地位,坚持竞技与传统协调发展

我们强调武术的传统地位,但要把武术推广到奥运大家庭时,还是要明确“必须让部分项目优先发展起来,以带动其他项目发展,最后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确立竞技武术的核心地位,让竞技武术先行一步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竞技武术的优先发展战略,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符合中国的国情。传统武术是武术发展之源,是武术发展的根基。竞技武术若能进入奥运会,也只是武术发展的一个方面,今后仍要坚持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传统武术。只有统一思想,确立竞技武术的核心地位,以竞技武术为龙头,以传统武术为基础,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两者共同的发展。只有这样,在武术进军奥运会的征途上,才不会造成力量分散。让竞技武术先行发展起来,应是当前义无反顾的选择。这里可以借鉴跆拳道和柔道入奥的成功经验,韩国跆拳道的成功在于:首先采用与同类项目共同发展策略,在跆拳道发展初期,由于受中国武术和日本空手道的影响,技击性大大丧失,几乎成了一种游戏,而且缺少套路和体系。为了继承发展传统武艺,跆拳道采取了与同类项目共同发展策略,并充分吸收和借鉴同类项目之长,再自成体独立发展;其次采用奥运发展策略和大众发展策略,20世纪 70代,为了加快跆拳道的国际推广,韩国确立了以进奥为最高目标的奥运发展策略和大众发展策略。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跆拳道开始沿着竞技化与大众化化条轨迹运行[11],最终竞技跆拳道入奥成功。因此中华武术要想进入奥运会首先必须要统一指导思想,加强国内对武术发展的认同,走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并行发展且以竞技武术优先发展的道路,在竞技武术评判中我们是否能从套路演练中的节奏、功力、身法以及精、气、神的综合体现上多一些侧重,因为这是武术的根本,武术的精髓。

2.3 加大武术的媒体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

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是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武术的重要途径。在宣传方法上主要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诸如电视、互联网等来实现武术的认同感。武术文化和一般文化一样是具有传播性的,一般情况下,武术比赛或者武术宣传片可以作为传播源,电视、互联网等作为传播媒介,有关武术文化的信息可以通过电视画面的放送,语言的叙述,文字的表达传播给易感人群——武术迷。武术迷一旦接受这些信息后,又可以将它传递给与其相邻的人。这样,武术文化就在人们的相互中传播得以扩散。[12]可见文化传播对于武术普及影响之深远。

推广和传播武术,媒体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央视最近开办的‘武林大会’,在广大武术爱好者中产生良好反响。一份关于央视对中国武术关注程度研究报告的结果显示: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从 2001年到 2005年间对中国武术的关注程度极低,其所占份额还不足其总量的 1%,对武术比赛的关注程度在总的体育项目赛事的转播中,仅占所有转播、录播比例的 1.5%。每两年 1次的武术世界杯的比赛根本没有受到体育频道的重视,2004年的武术世界杯转播、录播次数为零,这些数字令人震惊。缺少媒体关注的中国武术不仅没有走进孜孜追求的奥运殿堂,反而失去了其产生、存在的原生态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林大会”的开播对于中国武术的普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武林大会”借助于央视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武术积攒了大量的人气,扩大了中国武术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但是我们在赞叹武林大会的同时所必须保留的一丝担忧。武术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最佳的传播效果不表现在外在的技击形式上,它是一个典型的过程传播,是一个需要传播主体和客体共同在这一过程中感受、领略、体悟,才可全面获得其要义的过程文化”。因此,“武林大会”要从更宽广的精神层面去挖掘武术,在传播中加大文化含量,充分利用央视的巨大传播资源去挖掘、阐释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期待有更多像“武林大会”这样的形式来宣传武术、传播武术!其次应加大对武术向外推广的策略。韩国跆拳道非常注重推广和传播,随着跆拳道在国内独立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发展,他们开始大量向国外派教练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参与跆拳道。日本柔道同样非常重视推广策略,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目前中国武术并没有一个成形的推广体系,比如在与国外人士进行交流与宣传中,中国武术常常只是表演,而那了得的功夫,更加让外人给它添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分类太细,想要真正推广并跻身奥运大家庭实在是任重道远,需要不懈努力。

2.4 改善武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武术也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武术热爱武术是发展武术的重要途径。目前武术在学校普及状况不容乐观。学校武术教育内容,不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武术在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有人形象说,学校武术教育正在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无人教、无人学!强化的武术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正在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有专家指出,“武术在中小学,已名存实亡”。

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武术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对于武术课的教学不应限制在单纯的肢体动作传授,还要传授传统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武术教师或者教练来说,单凭书本和简单的语言是无法将博大精深的武术诠释清楚的。需要靠老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持久练习。就如形意拳中找力的过程,无论是明劲、暗劲、化劲都是老师先做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用心体会,老师再做示范并给学生纠正动作,反复研究反复体会。推动武术的发展,要求提高教练员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水平,将真正懂武术的专家、实战家放到育人的第一线,让学生学到武术的精华、领悟到武术的真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喜爱武术,武术文化才能代代相传。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3.

[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52.

[3]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蔡纲.中国武术的分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

[5]http://bbs.taiji.net.cn/

[6]王岗.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新策略 [J].体育与科学, 2006(7).

[7]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体育文化导刊,2007(2).

[8]何亮.中国武术的奥运之梦.http://bbs.tiyuol.com/thread -4301-1-1.html.

[9]于均刚.武学道艺发微——论东方文化之显豁.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

[10]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其功能价值体系阐释.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

[11]高荣冲.武术与跆拳道发展历程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2).

[12]李正恩.试论武术文化的传播模式及基本特征[J].天中学刊,2004(2).

Factors forW hyW ushu Cannot Be an O lympic Even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W ushu Development

Zhang Yue-shuang et 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

Literature review,comparative study and substantial research are employed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factors accounting for the failure of making Wushu an Olympic event and means of future Wushu development.The failure results from such factors as difference in cultural background betweenWushu and Olympic Games,uniqueness of Wushu events and the plan to downsize the Olympic events.Future Wushu development should be centered on Wushu nature and traditionalWushu.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aekwondo and Judo should be borrowed and media should be fully used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Wushu afterBeijingOlympic Games.

Wushu and Olympics,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e,development counter measure

G852

A

1001—9154(2010)07—0021—05

book=21,ebook=151

G852

A

1001—9154(2010)07—0021—05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2009年课题,批准号WSH2009Q0012008

张月霜(1971—)女,汉族,辽宁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2010—05—04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竞技武术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花与竞技少女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