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ITES2006对ICT教育教学效益评估的启示

2010-12-07左晓梅衷克定

中国远程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效益问卷模块

□ 左晓梅 衷克定

SITES2006对ICT教育教学效益评估的启示

□ 左晓梅 衷克定

我国教育信息化从硬、软件的配备阶段发展到注重应用及其效益的阶段,开展有关学校ICT应用效益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出来。本研究通过梳理和深入剖析IEA所开展的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国际研究项目SITES,对ICT应用效益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表现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希望能提供关于学校ICT应用效益研究方面的重要借鉴和启示。

教学法实践;创新;三角印证;研究模块

就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言,初期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中期是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并重的发展阶段,在基础设施及资源建设完成后,关键和重要的是实践应用,并使其产生效益。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校信息化配备的不断发展,国外很多研究机构已经从最初研究生机比、师机比、联网状况等硬件资源配置发展到重视信息化投入效益的研究,并开始设计对ICT教育教学效益的广泛而深入的评估,如IEA的SITE项目,英国Becta研究机构在教育与技能部领导下开展的对ICT应用效益的年度评估,欧洲European Schoolnet所做的对欧洲学校ICT应用效益的评估研究,UNESCO IITE长期以来开展的对ICT应用的评估指标以及对ICT应用效益的评估研究等。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IEA开展的SITES项目,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应用条件和情境等方面予以归纳和分析,提供学校ICT应用效益研究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一、开展SITES研究项目的背景

为了帮助人们形成对ICT如何影响学生在校学习方式的深入认识,IE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决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第二次教育信息技术研究(SITES),由荷兰的特文特大学(Twente University),香港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心(CITE)以及IEA数据处理中心(DPC)协作开展这一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国际研究项目,要求参与研究的每个国家都要参加研究期间举行的三次国际协调会议,同时在三年内每年提供10000美元给IEA,其他自愿参与的国家可随时与研究的协调者取得联系。

SITES2006已经是第三次研究,预期通过研究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教育系统下的教师和学校是如何将ICT应用到教与学之中的。SITES2006作为一种学校和教师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不同国家所采取的不同种类的教学法实践及教学实践中对ICT的应用,这一研究重点考虑应用三套问卷对不超过400所学校的样本开展调查。研究预期的结果将包括:① 对不同指标的国际比较;② 对ICT教育应用的政策建议;③ 对ICT对教学过程影响方式的深度分析。

SITES2006的整个研究过程开始于2004年10月,2005年,参与国将采纳、翻译、试测调研工具并培训当地有关人员,主要数据搜集过程在2006年进行。最初结果会在最后一个国家数据收集完成后半年可以看到,即在2007年第二季度看到。在研究的初级阶段,IEA鼓励参与国设计和提交本国建议,能够完成与本地相关问题的国际研究,并提供有意义的地区比较框架。

二、SITES2006的研究概览

(一)研究问题和概念框架

SITES 2006将围绕三大研究问题,其中两个与教、学的过程调查有关系,另外一个则与情境性因素有关,这些情境性因素将作为学校教学过程中有关变量的条件和解释性因素(见下图)。

研究问题1:学校采用的教学法实践是怎样的,ICT是如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

这一问题要找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采用的典型教学方法,同时说明ICT在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问题2:当ICT专门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时,ICT是如何应用到特殊情境中,并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这一问题旨在从那些将ICT应用于支持其教学过程的教师的经历中获得认识。针对这一问题,要求教师们详细汇报:指向特定课程目标(包括内容)的特定工具应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什么作用。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将提供关于ICT实际应用于特定情境的更全面的认识,并作为研究问题1的主要发现的三角印证。

研究问题3:与不同教学方法和ICT应用相关联的教师、学校、社区或制度因素都有哪些,能不能建构一种解释模式?

这些因素都会在SITES模块2或其他对于创新教学和教学实践中ICT应用的条件和情境研究中得以确认。这一问题将探究这些因素如何与教学实践和ICT应用的不同特征相联系,所建构的解释模式在不同国家之间是否存在系统性的差异。

(二)研究设计

SITES2006将通过对学校和教师(数学和科学学科)的调查来回答三大研究问题。总体上看,设计有三套调查问卷:一份是针对数学和科学教师的问卷,一份是针对校长的问卷,另外一份是针对技术协调员的问卷。研究问题1和研究问题2将通过教师问卷来进行研究,而校长问卷和技术协调员问卷则主要围绕研究问题3。教师问卷中的有关问题将引出对重要的学校/制度层面因素的认识,同时校长问卷中的有关问题也将引出对现行教学实践的认识及对ICT在支持校内教学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问卷调查所抽取的学校样本量为参与国所有包含初三年级(8年级)的学校,而在学校层面,则采取简单的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教师样本为样本年级的所有数学和科学教师。预期每个参与国的学校样本量达到400所,基于学校样本量的规定,IEA的抽样专家建议教师的样本规模将达到1600(每所学校2名数学教师、2名科学教师),而当所有教师并不是都应用过ICT时,样本数量应有所增加。

SITES2006将应用在线数据收集系统来开展学校和教师的调研。对工具的试测要在调研开展的前半年进行,之后的调研大约要花费3、4个月的时间,北半球、南半球国家将分期进行。数据收集后半年内,有关国家会将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结果在网上发布,而之后整体的国际描述报告包括最初级的分析会在数据收集结束一年后正式出版。

(三)研究结果的使用

为了使研究效益最大化,SITES2006研究结果的使用是多层面的。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一方面能够提供有效的政策如何在学校和教师层面得以执行的指标,包括教育中的ICT及教育与信息社会更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关于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改革和ICT应用的信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投入情况:如关于学校领导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计算机是否切实用于改善教与学等等。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就研究中这些指标的重要发现可以与相关的其他国家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创新研究等等。

与此同时,研究结果对于学校和教育实践也是有意义的,研究能够提供与其他学校比较的有关信息,并作为学校基准创新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

三、SITES2006项目研究的具体实施

SITES2006项目的具体调研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模块一的学校层面调研、模块二的应用ICT的创新教育实践的国际研究、模块三的选择性调查。

(一)模块一

SITES模块一的基本目标在于获得关于学校ICT资源、可得性和应用的总体情况及ICT与教学过程整合的指标等等,以全面描述ICT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包括:

·描述ICT基础设施条件(硬件、软件)、组织和管理、教师素质以及ICT在学校课程中的作用;

·描述ICT如何作为学习目标加以应用(即获得ICT相关的技能),ICT如何作为工具(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尤其是那些与学习型社会相关联的目标)加以应用;

·描述发展趋势;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进行比较,对一些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测量并作出判断;

·分析ICT教育应用发展程度不同的原因;

·提供有关的政策建议。

模块一采取的是统计调查方式,要从学校层次收集相关数据,并与2000、2001年的学校、教师、学生层面的数据相比较。同时还收集关于教师和学生应用的指标,但学生的机会和成就(学生的认知和技能)暂时不作为SITES模块一的主要关注点。

调研中确定样本量时,各个国家一方面要遵循项目对抽样人群的严格界定,另一方面,已经确定的每一人群的应用计算机学校的最小样本量(有效的样本量为200)指的是对应学校的最小数,建议国家协调中心要选择适合于产生这一对应数的样本量。对于调查群体的界定、样本学校的数量、抽样程序的操作性等决策要基于国家整体的抽样计划来作出,而这一抽样计划要经抽样协调员(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抽样专家)最终确定和同意。

在调查工具方面,SITES项目设计了一份学校问卷,其中一部分由学校校长作答(包括学校组织、学校政策、学校的准备情况、教师ICT方面的专业发展等),一部分由对学校内基础设施及ICT的应用最为熟悉的人员填写。对于问卷编制的一个重要的边界局限是回答用时不超过20分钟。对于问卷设计的深入的重要假设是参与学校都有机会应用ICT,区别于早期评估将没用ICT的学校包括在内,设计单独的问卷的方式。为了提高回答率,将采取激励措施,包括从国家比较的角度对学校ICT的应用情况提供反馈,各国还会自行采取激励措施以保证较高的回答率。调查问卷回收后,各参与国将按照国际协调中心(ICC)与IEA的数据处理中心共同提供的数据录入程序形成规范的数据文件,自数据收集开始后两个月要全部完成,发送到ICC,要经过两轮数据检查和清理才能得到最终批准。部分检查程序是对国际单变量以及数据异常值的最初比较的检查。检查和清理后的数据将由ICC处理(与 IEA在汉堡的数据处理中心合作),以进行综合测量并形成图表和表格,发送给检查和批准的参与国。

(二)模块二

模块二是关于应用ICT的创新教育实践的国际研究,其目的在于:审视全球范围内,ICT是如何用于支持创新的课程教学实践的。参与该研究的国家的国家委员会要用统一的选择标准或根据本国情况适当调整后的选择标准来确定174个创新课堂。国家要组织研究团队利用统一的一套案例研究方法来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ICT在这些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以及支持和影响其作用发挥的情境性因素等数据。

案例研究是基于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访谈来进行的,也包括课堂教学观察及文献分析,这里的文献包括教师的课程计划、学生的作品等。对于案例的数据收集,需要研究者们花费一到两周时间,甚至有时也需要对学校进行一到两次实地考察。

各个参与国提交的案例研究报告要遵循一个共同模式:先对情境有个简要描述,并概括其创新性;接着要描述学校情境,以及国家和地区层面的政策情境;同时要描述课程目标以及经过创新实践后如何发生变化的。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探讨教师、学生以及ICT实践,同时要描述结果。但是重要的是要说明这些都不是直接测量的,研究结论是基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访谈得出的。同时案例研究报告还要探讨与实施、可持续性、创新的可迁移性等相关一些问题。

国际协调中心(ICC)将利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开展跨案例研究。具体来说,ICC将要求看到每一个案例并应用一套编码方案来描述每个案例。而这套编码又会被用于最初的跨案例分析中,并作为进一步选择案例的一种方式。关于模块二研究项目的最终报告将包括对于编码、分析以及结论的全面描述,反过来,这些最终的研究结论又将用于改善政策和课堂教学实践。

(三)模块三

模块三是基于前两个模块的研究结果所建构的一种计划性调查模块。当然,目前这一项目还处在开发过程中。这一模块的具体情况很快将发布出来,其最有区别的构成为一份学校/教师调查和一份选择性的学生调查。

四、SITES研究项目的有关借鉴和启示

(一)将ICT效益置于具体情境下予以考察

如何考察ICT对于教育教学所产生的效益,仅仅看对ICT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ICT效益的产生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和情境,SITES项目在开展之初就建构了一个ICT效益产生的理论框架,其中有学校层面的,包括政策和相关支持、学校目标愿景;有制度和外部因素层面的,包括制度创新、政策、目标、社区和家长等等;有个体层面的,包括教师、学生基本特征、观念、技能等;有过程方面的,包括教学活动和组织、师生实践、资源、目标、评估等等。每个层面的因素都会对ICT效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ICT效益设计评估工具和方法时,有赖于根据ICT效益的产生条件建立合理的理论框架和模式,并在这一框架和模式的指导下对调研评估数据予以解释,并探究能使ICT效益最大化的支撑模式。与此同时,SITES2006将研究聚焦于特定年级(初中三年级或8年级)、特定学科(数学和科学),以此来深入了解ICT教学应用的状况,并探究实现ICT效益最大化的条件情境。

(二)将ICT本身充分应用到对ICT效益的评估研究中

网上调查系统或在线数据收集系统等的应用对于大型项目的调研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一是应用网上调查系统或在线数据收集系统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校和教师应用ICT技能的考察;二是省时便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收集上来大量的数据,并直接统计分析;三是在研究结束后通过网络方式发布、传播和推广研究成果,以不断扩大研究的影响度。

(三)大型国际比较中充分考察国家、地区的特殊性

国际比较既要考虑国际视野,同时也要善于因应各国和地区的特殊性融入各国国内的研究。一方面,IEA研究鼓励更多国家的参与,也允许一个国家里个别愿意参与的地区积极加入;另一方面,地区层面的创新研究可以纳入到国际比较研究中,以不断增强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服务的关联性。国内及地区层面的创新研究会不断丰富国际研究成果,反过来国际研究也能为国内及地区层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四)保证研究效益的最大化

一个研究项目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所有参与者的积极和全力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成果的利用及效益。一方面,研究成果的网上发布会不断扩大SITES2006的影响,另一方面,SITES在设计研究项目之初,就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多层面使用:既要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学校和教师层面政策执行的情况,也要提供全面和客观的相关实践情况,立足于制定和完善ICT教育教学应用的系统化政策,并确保执行;要为有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提供开展国际比较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发现;要作为学校的标准创新、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要为学校和教师不断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只有将研究效益最大化,才能够保证研究项目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SITES项目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1]SITES 2006 Executive Summary.http://www.sites2006.net/exponent/index.php?section=1

[2]SITES 2006 in Brief.http://www.sites2006.net/exponent/index.php?section=3

[3]Research Question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http://www.sites2006.net/exponent/index.php?section=12

[4]The Sec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tudy:Module 2.http://www.sitesm2.org/

[5]SITES Module 1:Indicators Module(1999).http://www.sitesm2.org/mod1.html

[6]SITES Module 2:Innovative Practices.http://www.sitesm2.org/mod2.html

2009-11-15

左晓梅,在读博士;衷克定,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100875)。

责任编辑 池 塘

Revelation of SITES 2006 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f ICT Application

Zuo Xiaomei and Zhong Keding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irected to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ICT in education,stud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ICT have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Taking IEA's SITES 2006 as an example,the authors discuss evalu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in terms of research framework,methodology,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Experiences drawn from SITES 2006 are as follows:evaluation of ICT application needs to be considered with the concrete context;use of ICT itself is a must during the evaluation process;national o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need to be given due attention in large scal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last but not the least,use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to be maximized.

G40-057

B

1009—458x(2010)02—0028—04

pedagogical practice;innovation;triangulating means;research module

猜你喜欢

效益问卷模块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