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植密度对清香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10-11-19范淑英文岩云叶艳英

种子科技 2010年7期
关键词:总产量清香可溶性

范淑英,王 静,文岩云,叶艳英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 330045)

近年来,清香菜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开始了人工栽培,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清香菜具有特殊气味,害虫很少为害,是一种天然的无公害蔬菜。作为“绿色健康食品”,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在餐馆酒楼倍受消费者青睐。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上市,既增加了淡季叶菜类蔬菜的供应,又提高了其商品价值[1]。为了探索出清香菜较科学的种植密度,挖掘清香菜的生产潜力,我们开展了不同栽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以期为生产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蔬菜试验田进行,品质测定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生理实验室进行。

1.2 试验材料

清香菜种子由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蔬菜教研室提供,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方式进行。试验材料于2009年4月2日播种,5月19日移栽,其田间肥水管理按常规进行。

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亩种植密度设3种处理,即M11.2万株、M21.5万株、M31.8万株。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9个小区,每个小区2 m2。6月20日开始采收,至7月20日止,将其设定为前期产量,期间每隔10天采收一次,共采4次;总产量以采至9月28日止计,每隔10天采收一次,共采11次,测定各处理的小区产量,并进行统计分析[2]。可溶性糖和蛋白质于9月8日进行测定,可溶性糖采用蒽酮法进行测定,蛋白质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进行测定[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对清香菜产量的影响

试验表明,不同的栽植密度对产量有影响。在本试验中,M2(亩植1.5万株)处理的前期产量及总产量最高,折合亩产分别为822.1 kg和2683.6 kg;M3(亩植1.8万株)处理的前期产量及总产量次之,而M1(亩植1.2万株)处理前期产量及总产量最低。经方差分析,M2处理与M3处理的前期产量及总产量均无显著性差异,M3处理与M1处理的前期产量及总产量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M2处理与M1处理的前期产量及总产量在0.01水平上差异达极显著。试验表明,在一定的栽植密度范围内,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产量逐渐增高;当栽植密度过大时产量反而下降。

表1 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栽植密度对清香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M2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9.36 mg/g;M1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次之,为8.07 mg/g,而M3处理的糖含量最低,为6.49 mg/g。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不同栽植密度对清香菜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影响。

表2 不同密度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栽植密度对清香菜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M1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了13.11 mg/g;M2处理的含量次之,为12.54 mg/g;而M3处理的含量最低,为10.91mg/g。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不同栽植密度对清香菜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

表3 不同密度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本研究表明,清香菜在一定的栽植密度范围内,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前期产量和总产量逐渐增高;当栽植密度过大时(亩植1.8万株),其产量反而下降。这可能由于栽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光照不良,影响其光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密度过大,植株间通风不良,也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生产上以每亩种植1.5万株左右为好。

本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栽植密度对清香菜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

[1]刘厚诚.一点红及其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2,(11).

[2]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99~107.

[3]王学奎.《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总产量清香可溶性
清香四溢的树
《清风明月》《清香自远》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11月化肥总产量继续下降
多学“幽谷兰花”——不仅深远,而且清香
寻找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白茶可溶性糖总量快速测定研究
总产量227.7万吨 山西夏粮再获丰收
我国70年来粮食总产量增长4.8倍
鲜地龙可溶性蛋白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