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职生进行“根性”教育的缘起及策略

2010-11-18陈小蕊

文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根性中职生策略

陈小蕊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中职生现状堪忧,他们知识欠缺,行为失范,心理脆弱,缺乏自信,不上进,不学习,心中迷惘,是新生的“迷惘一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引导他们成长,帮助他们成材,不容忽视。笔者提出“根性”教育,旨在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精神,引导他们走出迷惘,走向成功。

关键词:中职生 “根性”教育 缘起 策略

一.对中职生进行“根性”教育的缘起

在二十年的中职教育工作中,一个问题越来越让我焦虑不安:中职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一方面,他们基础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各方面的能力欠缺,行为习惯差,难管难教,心理敏感而脆弱,妄自菲薄,内心冷漠,玩世不恭,抱着“混”人生的态度。另一方面,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缺乏责任与担当,精神萎靡,整体上缺乏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规划、对生活的热情,浑浑噩噩,近于麻木。

另外,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看到一期关于中国和美国12名高中生的节目。主持人分别给出“智慧、权利、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12名美国学生全部选择了真理与智慧,而中国的学生除了一个选择了美之外,其余的选择了权利与金钱,没有人选择真理与智慧。“中美高中生之间的差距,以这样一种直观的形式,将教育的宗旨、目标、结果都分明地呈现在眼前,也将公民素质的差距和国家未来的前景摆在国人面前,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和深思”[1]。我在想,现在,我们的高中生选择了权和钱,那么当曾经选择过真理与智慧的人们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谁去追求真理?谁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谁去传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中职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他们的现状,让人担忧,担忧他们个人的未来,也担忧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离中国传统精神到底有多遥远?中国传统精神丢到哪里去了?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2]。杨叔子先生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没有现代的科技,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3]。习近平总书记说:“传统文化的精神,涵养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今天,依然是我们的精神宝库和民族‘根之所在”。[4]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5]。

继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精神,不是写进文件、讲几次话就能实现的,而必须通过传承教育,使我们的孩子懂民族的历史,爱祖国的文化,关怀现实,着眼未来,对祖国有一份担当,对人民有一份责任;继承传统精神,要让青年学子蓄积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拥有纯纯正正的道德品质,焕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表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和“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钢铁意志。但高中生的选择和中职生的现状,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发达了,物质富裕了,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却放松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淡化了,国家立场不坚定了,道德水平下滑了,损害国家利益的多了,追名逐利的多了,贪图享乐的多了,将来把国家交给他们来管理,会把国家引向何方?中国梦能否实现?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很让人担忧。所以,“根性”教育,于家于国,于现在于未来,都势在必行。

二.“根性”教育的内涵

时下,人们在交谈中时不时会说“现在的人谁还讲这个?”,“现在的年轻人才不在乎这呢!”。“这个”指什么?“这”、又指什么?我相信说这话的是60后70后的人,他们说话的语气中有一种对过去的怀念,有一种对当下的无奈与不解,更有一种对未来的担忧。我想,“这个”、 “这”,所隐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标准礼仪、规范、道德、准则,是谦让,是责任,是担当,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根”。而“根性”,正是指几千年中华民族所形成并巩固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品质,它涵盖了中华民族风俗习惯、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礼仪规范等多层面的内容。而“根性”教育,就是指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中华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恭良勤俭让”、“百善孝为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等内容的宣讲学习,使这种精神熠熠生辉,发扬光大,渗入国人的生命,指导人们的行为,启发人们的智慧,孕育人们的浩然正气,激发人们的干云豪气,用中华精神的正能量,指引迷惘的人们,警醒贪婪的人们,教育年轻的人们,使他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使我们的民族焕发青春与活力,去实现中国梦,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根性”教育的策略

中职生学习负担轻,教学内容不受高考应试的束缚与限制,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

(一) 中国的经典,都是教如何做人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高尚人品、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等为终极目的,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汉字教学,培养中职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方方正正的汉字,既是记录华夏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智慧的中国先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皇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6]。集体创造的结晶,是全世界唯一传承下来的鲜活的表意文字。在古代的学问中,关于汉字的学问叫“小学”,区别于君子之学的“大学”,汉字的构形,都有其理据可言,每一个汉字,都反映着中国人对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记载着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演变,沉淀着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伦理观念,汉字如同《易经》的爻卦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鲁迅先生曾说“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7]。但现在的语文教育,恰恰删除了汉字中最民族最美的部分,仅仅停留在认识字上,而汉字自身的文化则被删除殆尽,学生对汉字的尊敬与热爱,就无从谈起,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也无从建立。如“子”字,甲骨文文写成这样子,“美”字写成,“孕”写成,从视觉上看就很美,表意性也很直观,学生一看,十分有趣,不仅会记住汉字,而且会爱上汉字,这种爱一旦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就永远不会变。诚如曲黎敏所说“汉字是中国人心灵上绽放出的花朵,是中国人人心的造化”[8],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字,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有中国心” [9]。如今电脑的普及,人们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情形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汉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根性”教育应从汉字这个根之根开始。endprint

2.加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最响亮、最有感召力、最有血性的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它集中表现了中华儿女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一路高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积贫积弱不断走向富强、文明,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甘愿把苦难一肩担起。人心齐,泰山移,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这就是民族的凝聚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有力保障。而现在的青少年,自私自利,缺乏治国安邦的追求与抱负,缺少感恩的心,只知索取,不谈责任,殊不知,天下不太平,哪有个人的幸福?古人云“邦无道,富且贵,耻也;邦有道,穷且贱,耻也”[10]。人生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奋斗中,才更有价值。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国家都至关重要。

3.培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不管去到哪个国家生活,都比不上住在自己国家理直气壮又幸福啊”[11]。祖国给了我们尊严,离开祖国,我们什么都不是。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当祖国贫穷落后时,我们被叫做“东亚病夫”,被标识“唯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被日本烧杀蹂躏。祖国遭受耻辱,人民深受灾难;今天,祖国强大了,人民幸福了,中国有了话语权,人民说话底气足了。艾青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个人只有深爱自己的国家,才会有博大的胸襟,才会有无穷的动力,事业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人生就会更有价值。个人和祖国,是海和浪,只有大海浩瀚蓬勃,浪花才会永不干涸。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常说打铁还需本身硬,但现在的教师,大多数也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因此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并不能完全胜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如汉字教学,对很多语文老师来说不能胜任,这样,要切切实实抓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得培训教师,使他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脉线和思想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独当一面,通过他们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走出迷惘,走向成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中职学生之所以消极迷惘、不思进取,主要原因是他们依然认为只有上高中考大学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出路,因此,当中考失败后,他们便看不到希望,陷入迷惘,对中职学习不屑一顾,却又无力改变,在矛盾焦虑中走向颓废。因而,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引导学生辩证思维、转变就业观念成材观念、谋划定位、另辟蹊径等方面构思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板块,让文化墙、宣传栏、校园广播、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让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学生,只有当学生这一内因发生改变,中职生的精神面貌才能转变,中职教育的现状才能改变,教育改革才能成功转型,走上正轨。

(四)选编经典篇目,强化经典背诵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要避免走过程走秀,要选编摘录各个时期的优秀经典篇目,长期坚持背诵,让学生切切实实记忆一定量的经典名篇,出口能诵,中国文化精神的清泉,就会滋润他们的心田,修养他们的品性,历练他们的人格,锻炼他们的意志,开启他们的心智,“道不远人”[12],在传统文化精神力量的感召下,马不扬鞭自奋蹄,面对困难,学生会迎难而上;出现迷惘,学生会自我调适;面临抉择,学生会正确取舍。中国文化的“根”就会更加蓬勃蓊郁,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N].网络文库.

[2]人民网.《深入讨论》[N].2014.8.

[3]杨叔子.《下文上达文质相宜》[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第二期.

[4]习近平.《习近平谈中国文化》[N]. 网络文库.2014.

[5]胡锦涛.《中共十七大报告》[R].新华网.2008.

[6许慎.《说文解字序》[M].中华书局.2004.

[7][8][9]曲黎敏《从字到人<养生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4.

[10]孔子.《论语.卫灵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11]朴槿惠.《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M].译林出版社.2013.5.

[12]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11.

本文系甘肃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中职生进行根性教育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477.

(作者单位:甘肃平凉师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根性中职生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着眼“根性”,指导学生品评时事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前锯肌与颈椎旁肌在C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电生理诊断中的价值
Passage Four
孟子知言养气学说及其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
领袖手持两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