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简•奥斯汀的作品看其婚恋观的转变

2010-11-16王耀敏,李艳辉,王殿升

电影评介 2010年6期
关键词:奥斯汀理智安妮

一、简•奥斯汀作品特色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其短暂一生中完成了六部长篇小说,篇篇堪称经典。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和《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但她的小说主要讲述的却都是关于中上层社会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如中上层阶级间的宴会,散步等社交休闲活动,以及邻里间的闲话,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爱情。她归纳了各种婚姻的样式,并描绘了她心中的理想婚姻的画面。其作品经过精雕细琢,结构严谨,笔法细腻,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经久不衰。

二、奥斯汀生活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奥斯汀所生活的年代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男权社会,当时女性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力,也没有正当的职业可以从事,女性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婚姻更是一种生存的手段。财产决定了这些男女青年在婚姻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奥斯汀的作品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父权社会里,适婚女性如何从唯一的出路— 婚姻中获得幸福至少是起码的生存权,这是奥斯汀作品着重描写的方面。奥斯汀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等级社会和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把这些因素对爱情婚姻的影响体现于作品中。通过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奥斯汀表达了对性别不平等的不满和女权主义的斗争。同时,奥斯汀说明了一个美满的婚姻需要哪些条件,例如爱情基础、理性、教育背景等。当然奥斯汀婚恋观也包含了一些消极因素。奥斯汀过于强调考虑结婚过程中的经济因素。另外,她小说中的婚姻双方都是无一例外的门当户对。由于奥斯汀时代妇女的从属被动的地位,她没能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安排任何事业发展的机会。这也体现了奥斯汀作品在女性独立问题上的历史局限性。

三.作品中体现出的奥斯汀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及婚恋观的转变

从奥斯汀的几部经典作品中对女主人公婚姻选择和情感归宿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对爱情婚姻的基本态度和其转变。以《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劝导》三部作品为例。

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理智与情感》中有两位女主人公:姐姐埃莉诺做事成熟谨慎,凡事从理性出发;而妹妹玛丽安主观、浪漫和冲动的个性使得她依靠直觉和事情的表面去做判断。这种迥然不同的性格,导致了她们不同的爱情观。在同样遭遇失恋的痛苦时,埃莉诺虽然非常悲痛,可还保持着理智。她遇事冷静,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她的智慧和力量使自己找到了最终的幸福,也帮助了她的家人。而她的妹妹玛丽安却不同,虽然她热恋着威洛比,但由于她过于注重自己的感情,没有看到威洛比虚有其表,好吃懒做的真实一面,差点让过于丰富的感情淹没了自己的理智。最后,她在姐姐埃莉诺的帮助下,看清现实,嫁给比自己大18岁的布兰顿,成了德拉福庄园的女主人,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可见,《理智与情感》的主旨是“理性”如何历尽曲折,制约了“感情”,使主人公得到美满的婚姻。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着重强调了理智的重要性。强调在婚姻关系中,要谨慎从事,从理性出发,不要感情用事,否则必然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这是他前期作品中对婚姻的态度。

《傲慢与偏见》说的是十八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四门婚姻,主要是围绕在拥有五个千金女儿的班纳特一家人。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美丽善良,温柔娴静,但矜持的个性和淑女规范使她将自己的感情深藏不露,直等到最后彬格莱向她求婚。 班府的三小姐丽迪雅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军官韦翰的风度翩翩所迷惑,跟着他私奔而去,但婚后彼此用情不专。生活上二人挥霍成性,入不敷出。 卢府的大小姐夏绿蒂•卢卡斯是个极为现实与理性的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及她不理想的外貌促使她去选择了一个有点财产但没有爱情的婚姻。 女主角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是典型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与达西的婚姻是作者心目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当达西把傲慢收起,伊丽莎白消除了偏见,他们两个相互间产生了诚挚的爱情,最终结成了美满的婚缘。简•奥斯汀通过这四段婚姻告诉人们:为了财产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不考虑财产和地位也是愚蠢的。

《劝导》是奥斯汀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其风格颇异于以往的作品。《劝导》中反映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不仅与《理智与情感》中大相径庭,也与《傲慢与偏见》中有了很大的改变。《劝导》中贵族小姐安妮•埃里奥特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相爱并订下婚约。可她的父亲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却嫌温对方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安妮出于谨慎,听从了教母的劝导,忍痛与心上人解除了婚约,这一理智行动的后果是八年痛苦和漫长的等待。八年后,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回到家乡。此时的他有了钱又有了地位,自然要在和自己财产、地位相当的人中物色对象,失去了青春美貌、财产地位,又伤害过他的安妮自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最终安妮用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和真诚打动了感情受到伤害的温特沃思,使他们最终重归于好。这使安妮明白了当年那种“谨慎”只会带来痛苦,而对以后的幸福却毫无保障。在《劝导》中,首次出现了感情战胜理智的结局,《劝导》的结局体现出奥斯汀晚年的婚恋观:面对婚姻,情感要战胜理智,浪漫要战胜现实,婚姻要以感情、真爱为主。这正是简•奥斯汀对理智与情感的重新反思,也是对当时英国社会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四.奥斯汀婚姻观的形成及转变的根源

从《理智与情感》到《傲慢与偏见》再到《劝导》,从以理性为婚姻的主导转变为以感情为主导,这反映了她创作思想及世界观开始从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时期正是英国由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时代。在很多方面她都深受18世纪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接受了19世纪的挑战。在奥斯汀的作品中,“理性”与“情感”是永恒的,矛盾统一的主题。在她的前期作品里,注重理性的力量。她欣赏和提倡的是女主人公的冷静、谨慎和理智。而在她的后期作品里,浪漫主义给她的女主角带来巨大的活力与鲜明的个性。这些都折射出奥斯汀在英国历史交替之际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理性与感性共存,交汇在一起。作为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文学时代承前启后的作家,奥斯汀在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改变体现了她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矛盾特色。

[1]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M].武崇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泽.南京:泽林出版社, 2000.

[3]简•奥斯丁,孙致礼、唐慧心译. 劝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4]朱 虹. 奥斯丁研究[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猜你喜欢

奥斯汀理智安妮
失眠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好久不见的自己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解读服装造型中蕴含的情感与理智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