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凡达》 的奇幻影视空间——用技术演绎电影的华丽

2010-11-16鲍玉珩,李悦

电影评介 2010年6期
关键词:潘多拉卡梅隆阿凡达

2009年年末推出的贺岁航母巨片《阿凡达》,以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和美轮美奂的奇幻空间,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称雄全球票房,并雄踞北美票房榜冠军七周,创下历史新高。在《阿凡达》获得奥斯卡九项提名之际,它的北美累计票房也正式超过了《泰坦尼克号》保持了12年的历史纪录,成为北美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随后,伴着奥斯卡盛名的光辉和《阿凡达》大肆宣传的余温,《阿凡达》最终成为继《泰坦尼克号》之后全球票房史上的新一代霸主,卡梅隆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是电影界中当之无愧的世界之王。

在创作完《泰坦尼克号》之后,卡梅隆足足蛰伏了十二年。素来以铜臭气让全世界文艺青年们嗤之以鼻的好莱坞,此番竟然容忍卡梅隆疯狂“游荡”了十二年,并且给他一次性的押宝了五亿美元,由此可见,萦绕着“市场的苍蝇”的好莱坞也算是一位不坏的伯乐,起码给才华横溢的导演们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也让翘首以盼的观众们有了大饱眼福的幸运。如果说阿伦•雷乃是半个世纪前产业资本与个人作者融合的最佳典范的话,那么卡梅隆则当之无愧是整个电影史上产业资本与个人作者融合的最佳表率,他们都是一个时代里“不断令人有所期待的大师”。

在卡梅隆营造的《阿凡达》世界里,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早已过时,科技的进步让宇宙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村落,借助飞船,人类可以跨越数光年的距离,像侵略任何一个国家一样去侵略任何一个星球。科学的发达不但没有遏制人类横流的物欲,反而助长了人类嚣张的气焰和无限膨胀的贪婪。因为有了无坚不摧的武器和装备,人类“天下万物皆为我有”的贪婪触角便逐渐扩张到六光年之外神奇魔幻的潘多拉星球。

众所周知,在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是传播灾难的罪魁祸首,而“阿凡达”在梵文中却是“神在凡间的转世化身”。在《阿凡达》中,人类别有用心地将自己想要侵略并掠夺的奇幻星球命名为“潘多拉”,这无非是给奇幻星球打上灾星的印记,既然是灾星,便出师有名,这无疑是赋予“侵略”以“正义”的名义。这就跟当年日本侵略东亚各国,却还打着建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的幌子,美名其曰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是一个道理。人类在“阿凡达计划”中对纳威人的“仁慈”和“友好”,只不过是一场血腥暴力前的闹剧,整个计划无非是以神的名义为其披上合法的外衣作为掩饰。

然而,当主人公杰克真正了解潘多拉时,却发现这个被人类渲染为毒气蒸腾、妖魔聚生、比地狱还要恐怖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巨树参天、山峦悬浮、湖泊棋布、植物斑斓、美丽无比的奇幻雨林。居住在雨林里的土著部落——纳威人,虽然身材高大、虎鼻豹眼、身手矫捷,但却团结善良、正直勇敢,并且有着与自然万物通灵的本性,受到圣母爱娃的庇护。在与纳威人的交往中,杰克逐渐爱上了善良而真诚的纳威公主,面对人类残忍的杀戮,在善良与正义的驱使下,杰克毅然背叛了人类。他用人类保家卫国的勇敢和智慧,带领生活在原始状态的纳威人与武装到牙齿的未来人类进行决战。在彩色飞鸟与金属飞船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所有的观众都将胜利的期待给了飞鸟,都将正义的支持给了纳威人,都像杰克一样义无反顾地跟随良知背叛了贪婪的人类。

《阿凡达》——技术打造的视听盛宴

在《阿凡达》中,卡梅隆利用3D技术打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幻世界,又以IMAX3D影院让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的去体验了一把潘多拉的神奇瑰丽,去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未来之战,给观众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证明了大银幕才有大智慧。巨幕上层次分明的明媚色调和将人融化其中的通透感让人不得不惊叹技术为电影带来的华丽。卡梅隆十二年潜心打造的视觉奇观,让每一个镜头都无可挑剔、堪称完美。

当杰克第一次看到那片倒置伞状的巨型多层红色花朵时,那些阳光般伸展的绚烂花瓣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似乎还散发着阵阵幽香,让人迫不及待的也想像杰克一样伸手去触碰。当杰克和纳威公主置身于梦幻般迤逦的原始雨林,站在纵横交错的古树藤上时,那些漫天飞舞的“灵魂树”种子,就像轻盈飘浮的杨花柳絮,又像海洋中惬意浮游的晶莹水母,浑身散发着通透圣洁的光辉,传递着爱与和谐的信息。它们轻轻的停靠在杰克的身上,也悄悄停驻进观众的心里,让所有观众都目不转睛,屏气凝神,生怕惊扰了这近在咫尺的精灵,彻底沉醉在潘多拉奇幻迤逦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为了能淋漓尽致的展现潘多拉的梦幻空间,卡梅隆使用了两项突破性的技术:虚拟摄像机和表情捕捉设备。虽然都并非首创,但经过改进,卡梅隆却让这些前人的发明在《阿凡达》中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现代电影制作技术的巅峰。

《阿凡达》中60%的场景都是电脑绘制与表演捕捉相结合的虚拟场境。演员们穿着嵌满金属圆片的动作捕捉服在摄影棚中进行表演,影棚顶部设有140个红外摄像机,通过追踪现场LED灯打出的近红外光谱的反射,捕捉演员表演的基本动作,随后再用电脑将这些动作映射给数字角色。为了能实时的看到演员在虚拟场景中表演的电影效果,虚拟制作总监格伦•德瑞为此开发出一种虚拟摄影机。这种摄像机本身并没有镜头,只有一个LCD显示屏和用来记录在一场戏中其相对于演员的定位和朝向的标记器。在Giant Studios的协助下,德瑞进一步增强了虚拟摄像机的实时数据解读能力,使其进化成一套先进的视觉预览系统,能将真人表演与计算机生成图像快速的融合成电影画面,便于卡梅隆临场监督和指导。

为了从演员们的脸部采集到更多更微妙的数据,逾越人类的“恐怖谷”心理,卡梅隆和来自威塔数码的动画指导里奇•巴恩汉姆制造了一套脸部表情捕捉的头戴设备。这个设备的核心是一个离演员脸部只有几英寸距离的微型摄像头,它的广角镜头能记录下演员脸部最微妙的表情变化。从头戴设备中采集到的表情信息通过一些电脑软件生成演员脸部的数字架构,然后再赋予这个架构一组规则,这组规则将每个演员的脸部肌肉运动都应用于阿凡达或者纳威人,让每一个纳威人都具备演员的情感。由于纳威人与人类脸部特征不一样,通过表演捕捉得到的演员表情数据,还得经过威塔数码的后期微调才能映射给数字角色。为此,威塔数码足足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来优化并控制阿凡达的动作和表情的算法以达到卡梅隆的要求。如此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的倾情呈现,让一直诟病3D技术的电影史学家和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也不得不承认《阿凡达》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是“一个和《星球大战》同等意义上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阿凡达》是现代影视技术打造的视听盛宴,没有技术的创新,观众就不会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潘多拉星体验——神秘、迤逦、瑰奇,不能切身感受身骑龙鸟翱翔的速度、不能领会漫游夜森林的斑斓,不能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与呢喃。

拨开技术的外衣,近观电影的内蕴——多元化的主题映射

《阿凡达》在技术上的巅峰成就毋庸置疑,但从“电影本身”来讲,笔者认为,《阿凡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仅仅是因为无所不能的3D特技和极致壮美的视听盛景,还包括电影中一气呵成、峥嵘浩荡的多元化主题映射。毕竟,一部只有技术进步的电影只能停在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上,却无法停留在影迷心里。像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2》那样的特技电影,再多的技术投入,再炫的视觉效果,再复杂的打斗场面,也只是一场缺乏真情实感的噱头,徒增头痛。而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主题深刻、意蕴丰富,囊括了科幻、魔幻、战争、爱情、环保、人性反思,有大爆炸大冒险大动作,也有熟悉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有欲擒故纵的俗套,也有出其不意的惊险,同时还映射着“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越战”、“拆迁”、“森林砍伐”等众多历史血案和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影子。卡梅隆将如此繁杂的诸多调料,有机有效有序地整合升级,烹饪出一桌活色生香的满汉全席,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尽管《阿凡达》视听震撼、意蕴丰富,但说《阿凡达》之于世界电影史就像《爵士歌王》和《浮华世界》一样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未免有些言之过早。一来《阿凡达》所使用的技术电影前辈们都使过,卡梅隆只是做了一次大的改进,但并没有革命性的创新。二来,不能裸眼观看的3D电影很难说具有普及意义,固然纳威人全身肌理都空前的细致逼真,但CG作品与真人表演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朝一日CG电影能够以假乱真完全消弭了动画片和真人电影的区别,那才真正宣告了一个崭新电影时代的到来。

纵观整部影片,《阿凡达》的剧情成为最容易让人诟病的地方,片中的很多情节都让观众们觉得似曾相识。一开始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进驻丛林,有点《野战排》的感觉;杰克“移魂”到他的阿凡达身上,又分明采用了《黑客帝国》的套路;后来纳威公主从猛兽口中救下杰克,明显是《风中奇缘》的桥段;再往后杰克去哈利路亚山上驯服暴龙兽,那场景像极了《天空之城》;之后灵魂之树下的治疗仪式和《幽灵公主》中湖边的一幕如出一辙;最后杰克带领纳威人对地球军队绝地反击,明显是《与狼共舞》的母题重演;大战爆发时,纵横驰骋的长颈马和遮天蔽日的斑溪兽又让人产生了《指环王》的错觉;此外《阿凡达》的意识形态内涵与《第九区》十分接近,片中的外星人都从铁幕时代的凶神恶煞变成了如今任人宰割的弱势群体,两部影片几乎都可以看作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像图解。

但是,对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诸位专家们来说,尽管,《阿凡达》在视觉景观上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从作为好莱坞的经典作品来说,是远远不够到家的,正如笔者的一位好友—美国电影评论界的名嘴对我讲:“这是一部哄小孩子的华丽东西;但是华丽的外表遮盖不住,思想内容的空虚和苍白无力;我们是不会对它透赞成票的。”事实也正如此也,一部更为好看的3-D 大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举击败了拥有绝对票房炸弹的《阿凡达》,一下子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好几个大奖。

纵然《阿凡达》中四处映射着其他电影的影子,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阿凡达》成就的借口。回首整个电影史,几乎所有的剧情电影都萦绕着正义、爱情、战争、背叛、邪恶这些主题。时代在变,在这些主题依旧在传承,即使再过一千年,电影也始终逃不开这些元素的拼装组合。一百多年前,尼采曾先知般的喊出过“永恒轮回”的谶语。时至今日,或许观众们早已厌倦了所谓现代、后现代的艺术探索,悠远的神话传说经过3D、CG乃至VR技术包装后又开始闪亮登场——这便是电影史的“永恒轮回”: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古老的主题,两相结合,空前的视觉史诗便慢慢浮现,全新的电影蓝图也正徐徐展开。

[1]美国 《美国人》杂志,2010年第三期;

[2]NBC 电视的专题节目《今日电影》2010年 2月28日 晚;

[3]悉德 菲尔德的文章《美国电影编剧的现状》见美国洛杉矶周刊

2010年第二期。

猜你喜欢

潘多拉卡梅隆阿凡达
重返阿凡达
上海夜色714定制影院 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拿到卡梅隆180页的剧本和600页的笔记,罗德里格兹只改了几处奇观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闭上眼睛数到十
科技的“潘多拉”
潘多拉手袋
卡梅隆的细节
短信狂人潘多拉的小幸福
看谁更像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