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比较体育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2010-11-02坚²

运动 2010年10期
关键词:学科体育研究

郑 坚²

(浙江师范大学保卫处,浙江 金华 321004)

论我国比较体育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郑 坚²

(浙江师范大学保卫处,浙江 金华 321004)

本文在对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述我国比较体育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我国比较体育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的现实状况,揭示了我国比较体育学科体系各方面的发展趋势。

比较体育;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 引 言

比较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比较研究当代世界体育的理论和实践,力图揭示体育发展中的个别特点和共同规律以及发展趋势,为本国的体育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术活动,把本国的体育内容介绍给外国,增进各国体育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比较体育就从比较教育中脱颖而出,成为体育中一门新兴的科学,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2 比较体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回顾

2.1 启蒙阶段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体育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体育的国际交往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傅浩坚博士应北京体育学院的邀请来中国讲学,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传播了比较体育这一学科的信息。随后美国籍南朝鲜学者金大植副教授又应邀在北京体育学院作了关于体育理论和方法的学术报告,使这门新兴学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1980年起,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比较体育学院院长伊诺斯,连续三年组织比较体育研究访华团在我国几个大城市进行了学术活动。这一阶段使我们逐步了解到比较体育的学科形式和发展以及它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建立这一学科起到了启蒙作用。

2.2 发展初期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学者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关于介绍比较体育的文章。很多国内的教师和专家学者也开始了这一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体育系主任黄震教授,不仅在该校开设了比较体育的课程,而且招收了一批研究生,这在我国比较体育发展史上起到了开创性作用。他们在1984年翻译出版了比较体育的世界名著《比较体育》(班乃特等著)。

这一阶段的比较体育研究主要是翻译外国的著作,介绍比较体育这一学科的知识。熊斗寅、曹湘君1981年在《体育报》上发表第一篇比较体育介绍文章,黄震油印了贝内特的著作《比较体育》,张争鸣翻译了贝内特的《比较体育》一书,并编写了比较体育运动教材。

2.3 发展新阶段

1986年,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比较体育学术座谈会。这是我国比较体育学由分散到联合的重要步骤。同年9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决定成立全国性的比较体育学会,这是我国比较体育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这门学科已成为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员。1987年11月,在成都体育学院召开了全国比较体育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主要是对比较体育的学科名称、概念和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比较体育在我国发展的目的和意义。1988年7月和1991年5月分别举行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比较体育教学研究讲习班,进一步推动了比较体育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此外,在国际国内学术活动中,我国学者先后参加了1986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五届和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比较体育学术报告会,并且在第七届报告会中录取论文,而熊斗寅也连续三届受聘为国际比较体育学会学报的编委,1988年被授予贡献奖。1987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把比较体育列为征文范围。

从表1可知,这一阶段的比较体育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比较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对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在体育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3 我国比较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比较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3.1 比较体育研究对象国

在当今的比较体育研究中,大多是我国与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之间的比较研究,它反映了语言在学术成就中的国际作用,也显示出了北美和英国在这一学科领域中比较先进的状况。

表1 发展新阶段我国比较体育研究情况

3.2 比较体育研究领域

比较体育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方面,即比较体育的应用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由于受中国体育政策、体制的影响,“实用主义”价值思潮一直影响着整个体育科学领域,从而使理论研究成果受到冷落和忽视,因此,我国的比较体育研究中应用性研究成果多于理论性研究成果。结果导致了比较体育学科体系的讨论、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学科的成熟和发展,直到1994年比较体育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才见雏形。

在对大量的比较体育研究文献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应用性研究方面,我国主要侧重于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体育运动的体制、方针、政策之间的比较以及采用的手段和方法的比较,研究涉及竞技运动、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等。在学校体育比较中包括对目的任务、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师资培养、体育思想、体育法方面的比较,其他还包括对体育场馆、教学模式、体育旅游,俱乐部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而且这些比较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学术水平。但在学校体育比较中很少涉及到诸如体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交互作用,以及课堂上教些什么和学些什么或个人如何利用所受过的体育教育来实现自己的自我增值等的比较研究。

3.3 比较体育研究方法

在比较体育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一般采用文献法,也就是通过分析重要教育文献来了解外国的体育发展情况,直接使用原文资料,这也属于第一手资料。但是他们在选择材料的客观性、代表性(典型性)、重要性及充分性方法都有所欠缺。其次,比较法应用也很广泛,根据标准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体育制度或体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找出特殊的规律和横向比较,但在研究中我国学者都会忽略到可比性问题,将不同性质的事物进行比较,使得结果有失偏颇,不能为实践服务。再次,我国学者通过到外国参观访问或实施问卷获得外国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法使用较少,就算有机会到少数国家和地区去,也只是走马观花,并不能通过这种实地考察研究成果真正了解外国、积累经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新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工作协调问题,研究脱离中国体育实际,缺乏理论深度,而且忽视了学科自身建设问题等。

4 我国比较体育的发展趋势

4.1 目前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将英语为母语国家和我国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起到借鉴的作用,将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适当的增加对象国,并创造条件,逐步扩充到第三世界国家和一些与我们政治、经济发展相当的国家,这更有利于加深对本国体育与运动的认识,得到更为公正的评价。

4.2 过去由于结构功能主义框架的局限,比较体育课题只局限于体育教育和发展,体育教育的成绩以及对体育制度、体育课程设置的大量描述性分析。我们应侧重对体育教育过程和内容的研究,要深入地审视青少年体育究竟要教些什么,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内容如何对学生产生作用的等。

4.3 从比较体育与其联系较密切的相关学科方面上看,目前比较体育研究与社会科学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较自然科学更密切,诸如,比较体育与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经济学的联系等。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注重社会学方法,挖掘比较体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联系和渗透,促使比较体育学者掌握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给比较体育注入新的活力。

5 结 语

我们跟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将会更加密切。通过交流,不仅要了解外国体育教育理论和经验,也要向外国介绍和宣传自己本国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进行双向的学术交流,为世界体育教育事业作贡献。

[1]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朱勃,王孟宪.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樊临虎.我国比较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5(3).

[5]周晓东.比较体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J].比较体育,1991(4).

[6]周晓东.论比较体育的研究方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3).

G80-05

A

1674-151X(2010)10-07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10.038

投稿日期:2010-07-03

郑坚(1981 ~),助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体育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超学科”来啦
我们的“体育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