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无调性表现主义歌剧
——《沃采克》

2010-10-30刘智强

戏剧之家 2010年12期
关键词:贝尔格表现主义玛丽

□刘智强

20世纪无调性表现主义歌剧
——《沃采克》

□刘智强

贝尔格不仅继承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还继承了他的表现主义风格。《沃采克》是贝尔格张扬表现主义歌剧的力作。《沃采克》采用了自由无调性,但并没有排除传统形式和体裁,其中包含着29个变奏的帕萨卡利亚、一首舞蹈组曲和一首狂想曲。最初《沃采克》(Woyzeck)写作于1837年,是19世纪毕希纳尔最后一部未完成的遗作。贝尔格于1918—1921年完成了整个歌剧的改编,把整个剧情浓缩为三幕15个场面。

贝尔格 歌剧 沃采克 无调性 表现主义

十二音体系实序列主义的滥觞。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是勋伯格的嫡传弟子,他不仅继承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还继承了他的表现主义风格。贝尔格的《沃采克》是表现主义歌剧的杰作。《沃采克》的自由无调性并没有排除传统形式和体裁,其中包含着29个变奏的帕萨卡利亚、一首舞蹈组曲和一首狂想曲。

贝尔格根据十九世纪毕希纳尔创作的(Georg Buchner,1813—1837)的同名戏剧故事编写,主人公沃采克是个真实人物,他杀害情妇被判处死刑。话剧作者把沃采克处理成理发师出身的士兵,从杀人走上了死路。通过描写这个人物,对被压迫的人给予同情。全剧设计了20多个不同的场面。毕希纳尔是十九世纪初的一名普通医生,是个业余音乐家,也是个革命家。最初《沃伊采克》(Woyzeck)写作于1837年,是他最后一部未完成的遗作。在纪念毕希纳尔诞辰100周年的1913年前后,勋伯格的十二音“表现主义”盛行,使这个话剧作品赢得“表现主义先驱者”的高度评价。原作《沃伊采克》在1914年5月16日最后一次演出时,贝尔格一眼看中了这个作品,当即决定把它改编成歌剧。1915年贝尔格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时间动笔,大战结束后贝尔格才完成整个歌剧改编。他把剧情浓缩为15个场面,构成三幕,每幕包括5个场面。1923年“世界音乐出版社”(UniversaiEdition)答应出版这部歌剧。著名钢琴家施托尔曼(Eduard Steurmann)帮助他找歌剧院,希望得到演出。最后终于争取到了剧院经理克莱伯的同意,1925年12月14日,首次在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出。之后,1927年6月2日在俄罗斯的列宁格勒演出,1929年3月5日在奥尔登堡演出,从此这个歌剧很快传遍了欧洲各地。整个歌剧演出时间为1小时33分钟(第一幕35分钟、第二幕31分钟、第三幕27分钟)。乐队为自由的四管编制。

「第一幕」 描写沃采克与周围的人际环境关系。第一场 主要写沃采克与队长的关系,音乐用组曲的形式。沃采克是队长的勤务兵。清晨在队长的房间里给队长刮胡子。队长是一个爱唠叨的人,他向沃采克说教“什么叫永远,什么叫道德?,沃采克以诚恳的话语回答说:“穷人如果挣不到钱,教会和道德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队长又对沃采克讲:“你这样匆忙,省下来十分钟,你干什么呢?”问得沃采克无言以对。队长无聊地又问沃采克,这几天刮的是南北风吗?沃采克漫不经心地回答说:“是,是,豪普特曼先生。”队长谈到沃采克不曾结婚却有了一个孩子,说他是个好人,但道德不佳。这下子触动了沃采克,沃采克说,“是上帝让孩子们到我这里来的。”队长听到这话大吃一惊。沃采克又说,“只有富人才讲得起习惯上的道德,我们穷人只有挣钱维持生计”。队长更加生气,心中暗想:沃采克想的太多了,赶快把他打发走,临走时队长劝他不要老是那么匆忙。第二场 写沃采克与安德列斯的关系。广阔的原野,远方可以看到街头。日暮,沃采克和他的同事安德列斯正在灌木丛中砍木准备为长官做手杖。安德列斯独自唱着民歌风格的歌曲,沃采克以朗诵形式述说着不幸的事,两者形成狂欢交替。沃采克的胡思乱想,喃喃自语,揭露其社会阴暗,顿觉脚下的土地裂开了缝,整个世界着了火。一瞬间,天色渐黑,随着音乐大幕缓慢地落下,沃采克与安德列斯慢慢地走了。此时听到了归营的号角,安德列斯的歌声仍然能从远方隐约听到。间奏结束时,军乐队从舞台后面走上来。第三场 写沃采克与妻子玛丽的关系。地点在玛丽的房间。黄昏时分,玛丽带着孩子在窗口窥望走来的军乐队,军乐队队长向她挥手致意,她高兴地唱着军乐队奏出的曲调:“士兵啊士兵,都是英俊的小伙子。”邻居玛格丽特看她对士兵这么感兴趣,不由得做了恶意的解释,指桑骂槐讽刺她,玛丽很生气地“砰”的一声关上了窗子。这时军乐声消失,玛丽抱着孩子唱起起了有名的摇篮曲。这时,沃采克来到这里,没头没脑、漫无边际地瞎说了一阵走了,玛丽感到莫名其妙。玛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身体在颤抖。音乐由军乐队进行曲和摇篮曲两部分组成。第四场 写沃采克与医师的关系。次日,在医师的研究室,沃采克为了生活,准备充当医师的实验品,供他作营养学的试验,这样每天可开始时是疾落,然后中途又改为缓落幕。在间奏曲之后,迅速进入第五场。第五场 写沃采克的妻子玛丽受到乐队队长的诱惑。在玛丽家门前的街道上。黄昏时分,军乐队长英俊抖擞的面貌引起玛丽的羡慕,他夸耀自己的着装如何得体。他想去拥抱玛丽,第一次玛丽拒绝了他,第二次没有拒绝。他感慨地说:“这有什么关系?反正都是一样。”于是玛丽把他引入自己的房间。这一场面的音乐是用了第三幕杀害玛丽时所用的动机,先在这一幕快结束时预先出现。使用了简洁的描写手法,烘托玛丽对军乐队队长诱惑的抵抗和妥协。空荡荡的舞台,静静地落下幕。

「第二幕」 全剧的中心,用五乐章交响曲刻画杀害玛丽的情节。第一场 在玛丽的房间。中午时分,阳光明媚,玛丽一面把孩子放在膝盖上哄他睡觉,以面对着手中的镜子照看军乐队队长送给她的耳环。这时沃采克走了进来,玛丽开始未发现,当他追问耳环从哪里来的时候,她回答说是捡到的。他虽然没有深究,但也并非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威胁说:“能同时捡到两只耳环吗?”说完就把工资和从医师那里得到的收入全部交给了玛丽,之后转身走了。他走后,玛丽陷入了自我谴责之中。这一场的音乐是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随着竖琴下行渐强的音型落幕。第二场在竖琴音型上行渐强时开始。第二场 白天,医师走在大街上被他的朋友——队长拦住,医师虽说无暇奉陪,却被他纠缠不过。医师为了报复,威胁队长说:“你会得不治之症,很可能是中风,这种病会丧命的。”队长听了很害怕,想到自己会死亡,但又侥幸——死亡之后人们会对自己歌功颂德,自己安慰着自己。队长的梦想被匆匆而来的沃采克打断了,他喊住了沃采克,提起前面刮胡子的事嘲弄他,引起沃采克想起自己妻子玛丽和长胡子军乐队队长之间的丑闻。队长和医师还用一些含沙射影的话语刺激沃采克。沃采克忍无可忍,突然爆发出对生活环境不满的极大怨恨。队长和医师为他们的行为导致沃采克中计而惊叹不已。这一场用幻想曲与赋格的形式写成,所用的主题是三个主人公——队长、医师和沃采克。第三场 在玛丽家门前的大街上,玛丽站在门口,沃采克匆忙来到这里,玛丽向他致意,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玛丽问“有谁来过这里”,很激动,好似要扑过去的样子。玛丽愤怒地说:“你敢碰我,我就用小刀捅了你。”转身回到房子。沃采克牢牢记住了自己妻子说杀害自己的话语,沉重地下场,大幕缓缓落下。这一场的音乐使用了室内管弦乐,玛丽与沃采克运用了朗诵调。第四场 夜间,在酒店花园。舞台上的新型小乐队奏着抒情的三拍子乡村舞曲。工人、军人、女招待员等都在跳舞。有两名喝得酩酊大醉的工人,酒力引起了愁绪,感伤地唱着。这时,乐队奏完了舞曲音乐,大家又开始跳舞,其中还有玛丽和乐队队长。沃采克也来了,他看到这情景很不高兴,他正想加入舞队一起跳舞,华尔兹舞曲奏完了,大家回到了原位休息。大家又开始唱起了打猎歌曲,安德列斯担任领唱与大家合唱。之后,一个工人爬上桌子说起了酒话,然后一个白痴上场,漫步走到沃采克面前唱道:“快乐呀快乐……可是我嗅到……嗅到了血腥气味。”白痴这个角色的全部任务只有三个音符,主要由手风琴伴奏。舞蹈的不断反复,带给沃采克不安的悲剧情节。这场戏虽然很短,但很有戏剧意义。第五场 夜晚,士兵们正在安睡,仿佛听到远处的合唱。只有沃采克一个人睡不着,他耳边总是乐队的声音和玛丽唱歌跳舞的声音。他想和安德列斯谈谈遭到拒绝,没人搭理他。他向神祈祷的时候乐队队长进来了,乐队队长边喝酒边嘲弄沃采克,两人扭打在一起,沃采克被摔倒在地。乐队队长走了,他慢慢站起来坐在床上。醒来的士兵又重新入睡了,舞台上静悄悄的,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凝视着前方,结束了这一场。

「第三幕(最后一幕)」 沃采克杀死了玛丽,之后,自己也投水而死。音乐上是六首创意曲。第一场夜里,玛丽在房间点着蜡烛边朗读着圣经边忏悔着,因为沃采克对自己有了看法,不常来看望,心里感到不安。玛丽读着圣经上的玛丽·玛格达琳的故事,把所读的故事和她自己的遭遇对照起来,她发出求救的呼声:“救世主啊……求你像怜悯她那样,怜悯怜悯我吧!上帝啊!”玛丽在读圣经时用宣叙调,表达读后感时回到了咏叹调。第二场 同一个晚上,在林荫池畔,玛丽正想回家,被沃采克截住。他回忆着他们过去的感情,当玛丽抬头望月时,他拔出小刀刺向玛丽的喉咙,当场杀死了玛丽。当玛丽死去时音乐中采用了定音鼓的沉重节奏,沃采克杀人之后逃走了。第三场 在酒吧间里,光线阴暗,台上的工人和女人们随着钢琴演奏的波尔卡跳着舞。沃采克为了消愁跑到这里来喝酒、唱歌跳舞,心里忐忑不安,这时他被舞伴玛格丽特发现了自己受伤的血迹,顿时舞场上一片骚动,沃采克逃跑了。第四场 沃采克在寻找他那把刺杀玛丽时丢下的小刀,他怕被别人捡到了对他不利。终于找到了,他停下来看看玛丽的尸体,然后把小刀扔到池塘。此时,他仿佛觉得整个世界都沐浴在血泊之中。他看看自己手上和衣服上的血迹,绝望地逐渐走入深水中想洗掉衣服上的血迹,水漫到了他的脖子,直至完全消失在水中——淹死了。医师和队长路过这里停下来说:“好像有人落水了”。他们感到毛骨悚然,没停下脚步离开了。此时,癞蛤蟆和青蛙在不停地叫着。这一场的音乐使用了沃采克的动机——创意曲,构成了整个歌剧的高潮,同时也是对主人公沃采克的哀悼。第五场 晴朗的早晨,在玛丽家的门前,阳光普照大地,孩子们在愉快地游戏,玛丽的孩子在骑木马,这时,别的孩子跑过来告诉他妈妈死了。孩子们都去看玛丽,只有玛丽的孩子留在这里。他踌躇一下之后,也跟着他们去了……此时静静地落下幕,结束了整个歌剧。

贝尔格的这部歌剧通过音乐描述了普通人的家庭感情悲剧,音乐语言很有说服力,剧情的展开逻辑严密,情节描述富于人情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直到今天,这部歌剧仍很受欢迎,在世界各地上演都得到了高度赞扬。

(作者系安庆师范学院音乐学教授)

猜你喜欢

贝尔格表现主义玛丽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结构组织分析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关于表现主义
阿尔班·贝尔格《为独唱和钢琴所作的七首早期歌曲》技法风格探析
和我一起玩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贝尔格歌剧《露露》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