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清利方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尿路感染50例

2010-10-28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8期
关键词:淋证尿常规小便

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好发于女性。本病属中医学“淋证”、“腰痛”范畴,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或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此病多因嗜酒过度,或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或由情致不畅,郁怒伤肝所致,还可由其他原因导致。隋代医家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治疗时应详辨虚实,对证用药。淋证日久,迁延不愈,易变生它证。此时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或停药后复发。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益气活血清利方配合西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临床观察5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中,女30例,男20例;年龄20~72岁,病程1~21年;对照组中,女34例,男26例;年龄23~75岁,病程1~2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差异。

1.2 诊断标准[1]①尿路感染病史1年以上或有多次发作史。②尿菌培养阳性,G+球菌>103/ ml,G-杆菌>105/ ml。③尿常规白细胞>10个/ HP。④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漓不畅,腰酸痛或少腹坠胀感。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尿培养、药敏试验后,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清利药方:黄芪30g,茯苓15g,山药15g,续断15g,生地黄12g,丹参10g,泽泻12g,白茅根15g,白花蛇舌草15g,车前子15g(包煎),石苇15 g、凤尾草15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4周为1疗程。随访12周观察疗效。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2]①治愈: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尿常规正常,尿菌连续3次阴性。②好转: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尿常规正常或轻微异常,尿菌阳性。③无效:自觉症状、阳性体征、尿常规及尿菌均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结果见附表。由附表可以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94%,明显优于对照组80%,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

3 讨论

附表 两组治疗比较

尿路感染主要是湿热蕴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其病在膀胱、肾,涉及肝脾。辨证应以虚实为纲,实证以膀胱湿热为多见,或兼热伤血络,或兼气机郁滞,治当清热利湿,或兼凉血止血、或兼理气疏导。虚证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正气亏虚,久病伤正者,热郁伤阴,湿遏阳气,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则见虚实夹杂之证,治当清利湿热,兼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慢性尿路感染属中医“劳淋”范畴,多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迁延转化而成。湿热余邪停蓄下焦,耗伤正气,脉络瘀阻,是其主要病理基础,亦是导致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

慢性尿路感染多为细菌性炎症,抗菌疗法历来是主要手段,但因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影响西药的治愈率、尿菌转阴率和复发率。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可靠,慢性尿路感染病程较长,小便赤涩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缠绵难愈,遇劳加重或发作,可伴有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中医认为:诸淋日久,或失治误治,或久病体虚,或劳伤过度,致使脾肾两虚而成。正气虚弱,且湿浊留恋不去,故病程缠绵,淋沥不已,而小便赤涩不甚,劳则耗气,故遇劳而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脾肾两虚之征。

中医治疗上重在益气活血清利,选用益气补虚、化瘀通络、清热利湿之品,诸药合用,益气活血,清热利湿,标本兼顾,具有扶正不留邪,驱邪而不伤正的特点。

猜你喜欢

淋证尿常规小便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张锡纯治疗淋证的药—病—证用药规律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五子衍宗丸治疗淋证验案1则
李坤寅教授治疗产后淋证验案一则
找棵树
尿常规干化学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