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农民工视角下的自身流动

2010-10-25鲁佩涛

中国经贸 2010年16期
关键词:农民工对策

鲁佩涛 赵 辉

摘要:对农民流动的原因、日的、农民流动对城市的影响及其作用等作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认为应从一个新的视角:透过流动的主体——农民去审视农民的社会流动问题,探索农民流动的直接动因及内在需求。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特点;对策

一、东北农民工流动特点

东北农民工流动特点主要体现在季节性、大多从事低级职业、政府支持少三个方面。

1.季节性

与国企、私企不同的是流动到城市中的农民工受到季节的影响很大。流动到城市中的大多数农民大都聚集在建筑工地,捡垃圾等低级职业,从事建筑行业,进入冬季以后他们几乎都要返乡,所以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具有季节性。

农民工流动的季节性,引发了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在农民工返乡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低级职业

农民知识水平有限,掌握的技术单一化,限制了农民寻求工作的广泛性。所以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建筑行业(主要指的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中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捡垃圾等低级职业。

3.政府支持少

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失业工人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其所引发的问题,政府几乎把注意力都放在国企下岗的工人身上,农民工很少得到政府的支持。农民工为国家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应享有正式工人应该享有的待遇。

二、农民工现状

农民在流动的过程中有得也有失,但是失要大于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

1.自尊受损

农民工流动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东北农民由于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在城市中从事着地位较低的职业,这种低级的职业被城市中的大多数居民所不认同,所以农民工在城市中自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2.熟人社会的破裂

刘易斯和托达罗都把追求收入提高作为城乡移民的主要动力,的确农民工通过这种流动一定程度改善了其经济状况。但同时带来的是熟人社会的破裂。

农村社区是熟人的社会,农民向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原有的熟人社会渐渐的从生活的空间中消失,慢慢进入了一种城市的人与人疏离的人际关系中。熟人社会不仅是心灵的依赖;也是一种道德的约束。一旦缺失这种依赖和约束,农民的心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最终带来得将是更多的社会问题。

3.社会保障缺失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更深层地表现为最基本得社会保障缺失。

农民工自身得文化程度较低,又缺失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所以农民工主要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等。这种密集型产业就要农民工在“流水线”上从事长时间,低收入,高危险的劳动。

农民工也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也为国家的发展奋斗一生,从事着高危险,劳动强度大,低级职业却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有效安排农民工流动的对策

为了有效促进农民工流动,政府、社会应该对农民工采取宽容的态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对策。

1.敞开城市的大门,坦然接受农民进城这个不争的事实,让农民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农民流动到城市的过程中,遭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这样使城市居民同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冲突,需要第三方的出现来调节冲突。这里的第三方指的是政府,政府应该提倡农民进程,为城市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农民在城市中的身份重新定位。原有农民流动到城市中,在城市以“农民工”的身份生存,“农民工”这个身份的赋予,本身就是对农民的一种歧视。所以要重新对农民的身份定位,让农民成为城市的“新市民”。

2.在政策上鼓励农民流动到城市中来,实现农村土地集中化,增加人均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土地流动”政策,对农民流动到城市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提出并不一定等于鼓励,所以政府应该鼓励农民流动到城市,将农民土地集中化,增加人均拥有土地的面积,进而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消费,为促进内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总结

通过对农民工的特点和农民工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民工在流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同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冲突。由于农民工群体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农民工在流动的过程中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由农民工引发的社会问题,为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民工群体是社会在运行的过程中新兴的群体,不可忽视的是,由大学生组成的打工群體在社会上开始蔓延起来,这是另一个引发社会问题的高危群体,如果不给这一群体加以重视,它会给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消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农民工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