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口导向经济创造出来的过量购买力带给国内多大麻烦等

2010-10-20

新广角 2010年10期
关键词:购买力劳务货币

出口导向经济创造出来的过量购买力带给国内多大麻烦

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数目日益庞大的贸易顺差,给国内经济平衡带来的困难。流行之见,谈到贸易顺差,就只往“国际影响”那个方向想,甚至仅仅争论对美国经济平衡的影响。可是既然叫国际贸易,其中一国又是中国,那包含着巨大顺差的对外关系,怎么就对中国自己的国内经济没有影响呢?个人的观点,如此“见外不见内”的思维,是很多年人民币汇率与货币问题得不到妥当处理的认知基础。

现象并不复杂:每年中国大量商品净出口,但是生产这些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却留在了国内。这笔在国内市场没有商品与之对应的货币,数目少了无所谓,可是眼见越来越大,其影响就不能小视。统计上是这样记载的:中国商品与服务的净出口,1990年510亿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2.6%;1997年3550亿,占4.3%;2004年10223亿,占5.4%;2007年23381亿,占8.9%;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中国的出口,但这一年的净出口还有24135亿,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9%。

“净出口”者,所有商品与服务的出口额减去全部商品与劳务进口额之差也。这里要问几个问题了:这部分净出口的商品与劳务,是在哪里生产的?答:在中国国内。这部分净出口的商品与劳务,是白白生产出来的吗?答:当然不是。谁在生产这部分净出口商品与劳务时挣得收入了?答:工人挣人工、老板挣投资与管理收益、政府抽到税、银行收利息,也许还有其他的服务方挣费用。

这就带出一个问题:所有这些创造了净出口商品与劳务而挣得的收入,对国内市场究竟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讲过的,不是小数,而是每年以万亿为单位计算的大数。也讲过的,这部分货币收入对应的商品劳务悉数出口,是“剩”在国内的“纯购买力”。我们要不依不饶地问,这每年论万亿数的购买力,在市场上究竟可以买到什么?

先排除了两点。第一,买不到国内商品与劳务。道理简单,因为这笔购买力对应的商品劳务已经全部出口了。这当然是从总量(宏观)来看的结果。微观上,出口企业挣得的收入,分不清究竟做的是净出口还是总出口,横竖发到手里的钱都有权购物。正如就是不做出口生意、靠内需挣得的收入,也有同等购物权一样。但是,当所有的购买力一起购物时——这又是从宏观看问题——那块绝对多出来的“纯购买力”,就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商品劳务。因此,当人们非要一起行使购物权时,过量货币追逐不够量的商品劳务的现象就可以被观察到,结果就是物价的普遍上涨——通胀是也。

第二,也买不到国外的商品劳务。阐释过的,净出口创造的本来是外汇购买力,可以大手买国外商品、国外劳务、国外资源和国外权益。可是在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对很多行为者来说,与其留汇在手,不如售汇给央行来得合算——今日中国不再实施强制结汇,企业有权留汇,也有权把挣来的外汇卖给别的企业或私人,商业银行也有权不向央行售汇,可以自留、自用外汇,或者售汇给自己的客户和存款户。如今中国外汇的涓涓细流,绝大部分还是流入央行的库房,惟一的原因是央行购汇的出价最高。讲到底,不是中国人对海外五花八门的商品服务刀枪不入、不动凡心,而是在现实的人民币汇率面前,与其持有外汇购海外之物,不如把外汇卖给央行换人民币更上算!而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实质,是政府确定了刺激出口的汇率目标,并要央行用基础货币不断购汇来达成。这样,实际的汇率水平,就构成国内公司与个人使用外汇的机会成本。人民币汇率低估,国内有外汇的也不愿意多用汇。这样,由净出口形成的纯购买力,就无从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平衡。比较起来,进口关税与服务便利等等因素的影响,倒还在其次。

剩下还有什么出路吗?那就增加储蓄吧。这也是近年中国的储蓄问题引起全球关注的一个原因。相关的解释五花八门,从中国人喜欢储蓄的文化特性到社保不足带来的强制性储蓄等等,不一而足。这里要指出的只有一点:无论中国高储蓄的成因为何,增加储蓄并不能为中国日益增加的净出口带来的人民币购买力,找到市场平衡之路。

这么说吧,除非大家把钱存到枕头或炕洞里,导致这部分货币彻底沉淀、退出流转,否则,储蓄越多,市场货币与商品劳务之间的不匹配就越严重。这不是什么深奥的学问:如果你我把钱存到银行,那银行是要把钱贷放出去才可以维持下去的。从银行再贷放出来的款子,还不是要追逐商品?很明白,如果存入银行的款项本身就来自净出口创造的货币收入,那么它断然不会因为到银行转了一圈,就能够找到对应的商品与劳务。恰恰相反,随着存入-贷出次数的增加,更大量的货币被银行创造出来之时,就是过量货币追逐不足量商品的矛盾变得更为严重之际。

统计数据称,2008年年底我国各项存款余额46.6万亿,各项贷款余额30.3万亿,分别比2004年增加了22.5万亿和12.5万亿。去年更不得了,仅第一季度新增的银行信贷就达4.5万亿。我看势头不对。有不同意见辩护说,中国信贷膨胀的来源不是增发钞票,而是储蓄,所以没有什么大不了。我对该论调不以为然,因为在顺差巨大的出口导向经济里,本来就有相当大一块储蓄,根本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商品,经由银行贷放出来,陡然增加市场的物价压力。

讲到底,净出口挣下的货币追不到商品,存到银行里贷放出来后更加追不到。这就解释了这些年来为什么不是这里“热”,就是那里“热”。倘若政府干脆不管物价,听任没有商品对应的超额购买力全部冲向市场,最后总归会“平衡”的吧?还以2007年为例——全年净出口2.3万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约9%——如果放任价格不管,年度物价总水平上涨9%,过量货币追商品的游戏,是不是可以不平自息?

有两点困难。其一,过量货币流入经济时有黏性,可能一时集中于某个商品或某个市场。那样的话,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就可能远超过9%。其二,出口导向非一日之功,积存在经济体内的过量货币如笼中之虎,一旦放出来,其胃口可能不止增加9%。把这两点合并,加上人们的自保、投资与投机行为分不清楚,在预期紊乱之下“牛群”受惊吓后可能过度反应,局部的市场失衡可能冲天而起。

物价伤民之际,人言滔滔。要政府无为而治,搞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经济学家可以建言,但听者藐藐。政府以看得见之手频频干预调控市场,由此而起。管来管去,政府部门很辛苦,最好的效果也不过扬汤止沸,也许可以遏制货币追商品于一时,却不断按下葫芦浮起瓢,因为釜底之薪——出口导向经济创造出来的过量购买力——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记住了,货币从来不会死,它像泛滥的江河之水一样,永远寻找着新的出口。

究竟还有没有别的出路?思来

想去,逻辑上的出口惟有一处,这就是把经济体内原本不是商品的资源动员到市场上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靠新增的商品与劳务吸收过量的货币。这方面,中国经济有经验、有教训、有挑战,也有机会。

美元实际购买力的贬值应当格外引起重视

美元贬值不可避免

近一年来,虽然因为欧元区债务危机影响,避险需求导致美元指数上升,但从中、长期来看,美元大幅贬值将难以避免。

美国社会各层面负债累累。据有关资料,目前美国累积债务已经达到了13万亿美元,逼近其GDP的90%。美国实际上已经在技术上破产,或者是接近破产。还有数据显示,美国联邦赤字未来10年还将增加7到9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将在2019年增加到19到23万亿美元。美国前审计长预计,1998—2008年美国联邦债务,加上未入账的未来负债(养老金),其总债务达到63万亿美元。到目前为止,美国和欧盟的GDP相差不多,但美国国债比欧盟高出万亿美元。况且,欧盟国家老百姓负债不多,而美国老百姓却是负债累累。美国地方政府也欠下了大量债务。包括加州在内的5个州政府财务状况,比最近出问题的欧盟5国还要危险。如此之多的美国债务,奠定了其货币大幅贬值的经济基础。

美元储备财富被“空洞化”

解决债务危机的正常途径,一般是借贷者增收节支,实现财政盈余。这等于提前消耗掉的各类商品(贸易逆差),通过同等价值的商品归还(贸易顺差)得到补充,时间上保证了物质财富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美元价值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物质财富依然存在,美元不会贬值。而现在的情况是,美国各个层面的债务窟窿,已经不能通过正常的收支结余来填平。按照美国目前庞大的财政缺口,需要其财政调整幅度达到美国GDP的14%,这就意味着美国目前的所有税率:包括个人所得税率、企业所得税率、联邦税率以及《联邦保险贡献法案》项下的税率都要翻番,这显然不行。

那么节省开支也难以做到。因为美国“婴儿潮”一代出生的人口(7800万)陆续进入退休,需要大量支付退休福利的高峰时期,相关财政支出必须增加,不能减少。

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偿还债务的唯一出路,只能大量印刷钞票,或者是将其作为还债的最重要手段。受其影响,世界各国的美元储备(储蓄),不可避免地会被“稀释”,美元价值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物质财富,势必“空洞化”。其表现形式当然是美元的贬值。

继续滥发钞票使得贬值压力不断增强。一方面,美国政府已经不能通过增收节支等正常方式偿还债务,弥补赤字,导致货币符号被严重“空洞化”。不仅如此,鉴于美国目前销售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为了避免经济二次探底,以及获得更多的中期选举支持,美国政府还要实施新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继续滥印钞票。

最近,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尽一切可能”确保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如果经济前景显著恶化,美联储将不惜通过“非常规”的货币宽松政策向经济提供进一步支持。为此,美联储前不久宣布将到期的MBS(按揭抵押证券)所得资金重新投入债券市场,等于重启了量化宽松政策,或者说,是再次按下了印钞机按钮。源源不断地滥印钞票,将使得今后美元贬值压力有增无减。

累积美元涌入市场

金融危机前后,美国除了高额举债外,还印刷了大量钞票,以此来平衡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据有关资料,美国这两年,(2007年6月到2009年5月份)总共印了114%钞票,货币增长率如此之高(114%),但同期流通美元的增长率只有9%,在国际上属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必须注意的是,各国外汇储备(储蓄)不可能永远不用,一直增加下去。比如,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转向国内需求,进口大量增加,出口相应减少,就需要动用美元储备平衡对外贸易,进而使得前期积累的美元储备逐步进^、市场流通。大量美元进入市场以后,流通美元骤然增多,缺乏相应的购买对象,没有相应的物质财富保障,当然要触发美元大幅贬值阀门。

美国政府并不惧怕美元贬值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元大幅贬值,将会引发今后通货膨胀危机,对于美国利益也有一定伤害,但却是利大于弊。这不仅因为美元至今还是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一段时间内还没有其他可以取代美元的货币,还因为滥印美元引发的任何通胀的风险,从来都是由全世界买单。谁拥有的美元最多,谁的买单费用就越高。所以,美国政府并不惧怕美元大幅贬值。相反,为了增加出口,增加就业,以及实现其他方面的战略利益,美国政府还将积极推动美元大幅贬值。

受到上述一些因素的影响,可以预计,今后美元大幅贬值的局面难以避免,而且这一局面的到来时间不会等待太久。美元贬值的另类形态

一般来说,美元贬值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名义形态,即与一篮子主要货币进行比较的美元指数,或者说是名义汇率。另一种是实际形态,即美元的实际购买能力。比如单位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所能购买黄金、石油、矿石等商品的实际数量。

进入本世纪以来,虽然美元的名义汇率也在贬值,但却远远低于实际购买力的贬值速度。尤其是今年以来,欧元区债务危机发酵,美元指数还有上升。尽管如此,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相应增加,比如同样数量的美元,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所能买到的黄金数量、铁矿石数量、煤炭数量、小麦数量、玉米数量等,都比去年同期有了很多减少。比较本世纪初,更是减少了5成以上。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今年上半年,中国10种大宗商品进口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0%左右,也就意味着,中国所拥有的美元,对于上述大宗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一半,其实际贬值幅度远远超出美元指数所表明的幅度。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美元贬值将更多地以另类形态表现出来,即以对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等商品的实际购买数量下降的形态,而非美元指数形态表现出来。同样以商品为例,5年以后,单位美元所能够购买的黄金、石油、橡胶、铜、稀土金属等,很可能只有现在数量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少。

美元的另类贬值形态应当格外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不可以因为名义账面金额的增加沾沾自喜,而看不到包括美元在内的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实际购买力一致下降,对我国物质财富所形成的重大威胁。

美元贬值对中国商品市场运行秩序有重大影响

美元大幅贬值的直接结果,首先是导致中国美元外汇储备资产相应缩水。虽然有时候以名义汇率计算的美元金额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增加。其次,更严重后果还在于刺激国际市场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增强国内商品市场运行调控难度。

今后数年之内,在美元实际购买力大幅贬值的推动之下,结合紧平衡的供求关系,全球各个市场行为主体:消费企业、生产厂家、贸易商、投资机构,乃至国家主权基金等,纷纷做出“利多反应”,推波助澜,势必会将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推向极致。预计今后

数年之内,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有可能见到2000美元/盎司,石油价格逼近200美元/桶,铁矿石价格达到200美元,吨等。其他如有色金属、橡胶、谷物、大豆价格也会见到或超过前期历史高点。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强劲飙升,将产生强大的输入性成本推力,并且引发连锁反应,增大国内下游商品,尤其是食品类商品和资源类商品价格控制难度。比如,随着铁矿石价格上涨,势必增加钢材和耗用钢材终端消费品,住宅、轿车、家用电器等商品成本及其涨价冲动。同样,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将增加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的生产成本和涨价冲动,进而逐步向谷物、大豆、棉花、饲料、禽蛋奶肉、食糖、蔬菜和服务、交通等几乎所有生活物资价格传导,增强有关部门的调控难度。尤其是伴随严重自然灾害、病虫害,食品类农产品供应关系将会逆转。如果缺乏相应的应对方案,搞得不好,极有可能搅乱商品市场运行秩序,出现失控局面。对此,更加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或容忍更低经济增长和更高通胀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

粮食价格开始显著上涨,农民开始不愿以政府收购价卖粮,各面粉加工厂都拿出显著高于政府价的价格到处收粮。尽管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封闭运行,且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失控的风险应该不大,但政府感受的压力绝对不轻松。

过去10年,中国滞后6个月的M1增速与当期CPI被发现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当M1增速突破20%以后,随后都出现了物价指数的快速上涨,2004年如此,2008年同样如此。但是当2009年末,Ml增速接近40%之后,6个多月过去了,而CPI依然在3%弱势徘徊。我们不知道,从2008年到现在不到3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以至于使得这一精确的数据关系在尺度上大大地“缩水”了一号。

中国超发的货币到底有多少呢?

2003—2009年,中国央行资产从5万亿涨到24万亿,广义货币从18万亿涨到67万亿(超过美国的8.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的NO.1,而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3),中国银行资产从23万亿涨到88万亿。而同期实体财富增长所能解释的有多少呢——名义GDP只涨了1.83倍。

实际的物价通胀真的没有来吗?中国的通胀演进逻辑从来就是:货币超发-房价地价涨-物价涨。因为服务性价格的最大成本构成就是地价,好在很多服务性价格要么权重严重脱离实际的需求,要么干脆就进不了CPI,这或许是成就如此温和CPI的唯一原因。通胀开始恶化的阶段多是由粮食等生活资料大幅上涨而引发的。很多人愿意把当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看作是结构性因素,或天气或灾害,而有意抹杀掉其中与货币金融的联系。实则大谬。

当超发的货币大量进入资本品领域,土地和地产近年来急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是在下降的,当达到一个不可能承受的地步时,当然要倒逼着推动工资上涨。这种东西是相对的,务工成本上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也上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必然趋势性地上涨。反转过来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又会推动着资本品价格以更快速度上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而另一方面,当人类进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阶段,耕地面积缩小是必然趋势,人类靠什么来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靠的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如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化肥的使用,这就使得农业和石化能源建立了天然联系。而今天石油和金融资本的密切相关性,使得当下农产品价格总是紧跟着油价而波动。

当下危机的最大悲剧在于纸币价值的幻灭。当危机发生时,政策制定者往往倾向于借货币贬值为错误埋单。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货币和信用跑不到真实经济里面去,那都跑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在全球金融货币市场(尤其是债市和衍生金融市场)自我循环,一部分跑到大宗商品市场,一部分以热钱形式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资产市场(楼市和股市)。所以我们看到全球经济出现了相当怪异的现象——真实经济总体萎靡不振。但石油价格再次攀升到每桶80美元;铜价涨到每吨7000美元,接近危机前的峰值水平。以传统CPI衡量的全球通胀水平处于很低水平,好些新兴市场国家资产市场却剧烈飙升(譬如中国楼市),通胀预期急剧恶化(譬如当下的印度)。

鉴于全球粮食价格已呈现奔腾之势,明年上半年对于中国央行来讲,又是神经紧张而又左右为难的时期。经济刺激效应的自然消失,经济将可能在明年一季度回落到8%以下,而CPI却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攀上5%(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的话)。

所以我们看到,已经有了预防针式的政策建议声音发出了,中国需要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需要容忍更高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不可能代替政府决策,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猜想——决策者最可能的行事的逻辑。未来一两年内,中国主动收紧货币的概率依然很低,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大的变化的话,我想延续8年的中国“宽货币”格局将得以延续。

猜你喜欢

购买力劳务货币
从中长期视角看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走势
欧洲购买力人均降近800
劳务派遣转向劳务外包的分析与思考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劳务派遣策略思考
谁是你的消费导师?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劳务派遣,面对一堵墙
第二期《漏洞在哪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