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株洲枢纽绝缘锚段关节内断线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0-09-21李国平

电气化铁道 2010年6期
关键词:锚段承力索走线

李国平

1 绝缘锚段关节处接触网线索断线情况

自2006年以来,株洲枢纽西机走线绝缘锚段关节中心柱103#支柱附近承力索烧断2次、接触线烧断3次,严重影响供电、行车安全。从这5次断线故障中,列举2件典型故障如下。

(1)2009年10月23日11:06,因SS6B6007号电力机车违章停在“禁停”区域,即停在株洲枢纽西机走线绝缘锚段关节内 103#中心柱与 104#转换柱间,烧断接触线,致使株北变电所219断路器及株北开闭所294断路器跳闸,重合闸均不成功。抢修人员于 11:40—11:53对接触线进行了临时恢复处理,11:55恢复供电。

(2)2010年3月28日14:30,株洲枢纽Ⅶ场与Ⅲ场间西机走线绝缘锚段关节内 103#与 104#支柱间承力索断线,承力索断头未接触地面,变电所未跳闸,抢修人员封锁西机走线,禁止机车通过。18:12—20:12,抢修人员对故障点的接触网设备进行抢修处理,处理后恢复正常供电、行车。

株洲枢纽西机走线位于株北Ⅶ场(交换场)与株北Ⅲ场(下行出发场)之间,Ⅶ场的D702调车信号机与Ⅲ场D105调车信号机的距离为369.1 m,绝缘锚段关节位于D702信号机与D105调车信号机之间的101#—105#支柱,其中101#锚柱与D702调车信号机的距离为 234.7 m,105#锚柱与 D105信号机的距离仅8.7 m,绝缘锚段关节具体位置见图1。

图1 绝缘锚段关节位置示意图(单位:m)

2 绝缘锚段关节位置不利因素分析

西机走线绝缘锚段关节位置的不利因素有:

(1)绝缘锚段关节的一支接触悬挂(Ⅶ场锚段)由株北开闭所294馈线供电,另一支接触悬挂(Ⅲ场锚段)由株北变电所219馈线供电。294馈线、219馈线均由株北变电所β相供电,294馈线的供电范围包括株洲机务段、株北Ⅶ场(交换场),219馈线的供电范围为III场(下行出发场),2条馈线的上网点与绝缘锚段关节间的距离不同,即上网点到绝缘锚段关节间的电位差不同;机务段、交换场、出发场的电力机车的运行时段、电力机车运行密度均不相同,众多因素造成绝缘锚段关节处2支接触悬挂间存在较大电位差,机车通过时拉弧烧伤承力索、接触线。

(2)绝缘锚段关节两端设置调车信号机,其中D105信号机距离105#支柱只有8.7 m,电力机车从Ⅶ场进入Ⅲ场时,经常需要在西机走线 100#—101#支柱间停车等待调车信号,待调车信号开放后,电力机车启动并马上驶入绝缘锚段关节内,机车通过绝缘锚段关节时的运行速度很慢,必然造成强烈拉弧,烧伤承力索、接触线。

(3)D105调车信号机设置距离绝缘锚段关节较近,电力机车需要从Ⅶ场进入Ⅲ场时,机车司机容易将电力机车错误停在绝缘锚段关节内,烧断接触线。

3 线索烧损断线原因分析

对2次断线原因的分析:

(1)接触线断线原因分析。从接触线断头来看,接触线断头处为圆锥状,且有明显的烧伤痕迹。断线的原因是SS6B6007号电力机车司机违反操作规定,将电力机车停在“禁停”区域内,即停在株洲枢纽西机走线103#中心柱与104#转换柱间,因电力机车受电弓与接触网工作支接触良好,但与非工作支(株北变电所219馈线供电)接触不良,两者间有电压差,从而导致受电弓与非工作支接触线间放电、拉弧,长时间放电、拉弧使非工作支接触线局部温度升高、软化,在接触线补偿张力的作用下,接触线拉断、接地,造成接触线断线故障;株北变电所219断路器及株北开闭所294断路器跳闸,重合闸均不成功。

(2)铜承力索断线原因分析:现场承力索为铜质承力索(承力索型号为TJ-127,共19股),外层12股绞线均为烧断痕迹,且断口附近有较多的烧伤痕迹,大部分为旧痕;断头内层7股绞线为拉断痕迹。从上述现象分析,由于101#—105#支柱间四跨绝缘锚段关节作为Ⅶ场与Ⅲ场之间的电分段用途,当电力机车运行到转换柱至中心柱间时,机车受电弓取流要从锚段关节一支接触线过渡到另一支接触线,由于2支接触线分别由Ⅶ场、Ⅲ场供电,两线间存在电压差,过渡过程中受电弓继续取流,导致产生电弧,烧伤接触线,同时电弧往上窜烧伤承力索,当机车运行车速缓慢时,产生的电弧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长期的电弧烧伤、烧损积累,从而导致承力索外层12股烧断,在承力索张力作用下,内层7股绞线被拉断,最终造成断线故障。

4 采取的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如下2种解决方案。

(1)方案 1,将绝缘锚段关节北移。将四跨绝缘锚段关节向Ⅶ场方向移动4个跨距计121.7 m,即由101#—105#支柱间向北移至97#—101#支柱间,拉大绝缘锚段关节与Ⅲ场调车信号机 D105的距离,同时也使绝缘锚段关节与Ⅶ场D702信号机保持足够的距离,移动后绝缘锚段关节距Ⅲ场调车信号机(D105)134.4 m,距Ⅶ场调车信号机(D702)113.0 m;改造后可以满足电力机车通过绝缘锚段关节后在D105、D702信号机前方(101#—105#或97#—101#支柱间)等待信号开放,杜绝电力机车在绝缘锚段关节附近启动后立即进入绝缘锚段关节,以缓慢的速度经过绝缘锚段关节造成强烈拉弧,导致承力索、接触线发生烧伤现象。

改造后两锚段分别为1 859.7,1 844.3 m,满足《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要求。

图2为改造后接触网设备布置情况示意图。

(2)方案 2,将绝缘锚段关节改为分相绝缘器元件。考虑到西机走线绝缘锚段关节存在较大电位差,电力机车通过时拉弧烧伤、烧断承力索或接触线,将原绝缘锚段关节改造为非绝缘锚段关节,然后在西机走线调车信号机D702、D105间中心点附近的99#支柱两侧设立2组分相绝缘器元件,将219馈线与294馈线2条供电臂的电源分开。分相绝缘器属运用时间较长,有成熟运营经验的设备,能够很好地解决电位差较大引起的拉弧等问题。

图2 方案1改造后示意图(单位:m)

改造后分相元件及“断”、“合”标的设置。如果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的规定设置正反向“断”、“合”标,则电力机车断电惰行的距离最少为90 m,因此,在进行断电操作时,电力机车应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保证其能顺利通过分相无电区。由于西机走线位置条件制约,不宜设置电力机车自动过分相装置,只能采取手动操作过分相,在操作上对司机的要求较高,再加上和谐型电力机车惰行性能差,容易造成电力机车停在分相无电区内。为解决该问题,经供电段与机务段协商、研究,对分相绝缘器元件的安装及“断”、“合”标的设置进行改进:

①分相绝缘器元件由3个改为2个,无电区由30 m改为10 m。

②“断”标与第1个分相绝缘器元件的距离由30 m缩短至10 m,并在距“断”标10 m处增设电力机车断开主断路器的预告标志牌“前方10 m断主断”,在距第2个分相绝缘器10 m处设置“合”标。反向行车按照该标准在行车方向左侧另行设置1套预告、“断”、“合”标志牌。

“断”、“合”标距离 D702、D105 分别为 159.1,180 m,电力机车断电惰行的距离从90 m缩短至30 m左右,降低了机车司机的操作难度,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力机车停在分相无电区内。

改造后,接触网设备布置及预告、“断”、“合”标志牌设置位置情况见图3。

图3 改造后方案2示意图(单位:m)

2种方案的优缺点比较:

(1)方案1优点。绝缘锚段关节往北移后,电力机车可以通过绝缘锚段关节后在D105、D702调车信号机前等待信号开放,避免电力机车在绝缘锚段关节附近停车,启动后以缓慢的速度通过绝缘锚段关节造成拉弧严重的现象,减少了对接触线和承力索的损伤程度;与方案2相比,采用方案1后,电力机车在西机走线上运行时,司机不需要进行电力机车主断路器的断、合操作,司机操作工作量小。

(2)方案1缺点。绝缘锚段关节仅是位置北移,绝缘锚段关节仍然存在,即锚段关节间电位差存在,电力机车通过绝缘锚段关节时拉弧、放电现象仍不能消除;绝缘锚段关节北移需重新设置1个新的锚段关节,需重新立2根锚柱,锚柱下锚拉线位置受地形限制,设置困难,且改造工程量大,投资较多。

(3)方案2优点。采用分相绝缘器元件后,绝缘锚段关节改造非绝缘锚段关节,从根本上消除了电力机车通过锚段关节时的拉弧、放电现象,且对分相绝缘器元件的维护、保养,设备管理单位有较丰富的经验;与方案1相比,采用分相绝缘器元件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且改造工程量小、施工工艺简单、投资少,改造方案易于实现。

(4)方案2缺点。在西机走线设置分相绝缘器,电力机车在通过分相绝缘器时,司机需进行主断路器的断、合操作,断电通过分相绝缘器后,需在D105、D702调车信号机前停车等待信号开放,增加了司机操作的工作量。

综合考虑2种方案的优缺点,推选方案2。

5 结束语

作为供电分段用的绝缘锚段关节,由于关节内的2支接触悬挂由不同的馈线供电,悬挂间必然存在电位差,电力机车通过时会有拉弧、放电现象,烧伤关节内的承力索、接触线。在不能进行技术改造的条件下,电力机车在通过该绝缘锚段关节时应保持一定的速度,减少拉弧、放电对承力索、接触线的伤害;在检修养护方面,检修人员要定期对锚段关节两转换柱间承力索、接触线烧伤情况进行检查,对烧损严重的线索进行局部补强或更换,防止发生断线故障;为防止电弧烧伤承力索,可在承力索上缠绕保护条。

猜你喜欢

锚段承力索走线
350km/h及以下运营高铁接触网整锚段更换整体吊弦施工技术
不等高软横跨横向承力索计算及计算结果判断研究
一种大承重集装袋
接触网系统的主导电回路及其维护
地铁隧道内柔性架空接触网承力索换线方案
锚段关节式电分相过电压的龙格-库塔解法及抑制
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处腕臂与吊弦的计算与应用
浅析PCB中DDR3等长线的设计
PCB板内阻抗测试需求与技术
铁路接触网承力索防护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