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液化气掺入二甲醚如何准确定性

2010-09-19吴振祥苏天祥

中国质量监管 2010年5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法二甲醚钢瓶

■文/吴振祥 苏天祥

2010年3月22日,福建省漳州市某县质监局根据上级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了二甲醚掺入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掺杂使假问题的专项整治活动。执法人员对某液化气充装站已充装完毕的待售气瓶进行抽检,经漳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检出气瓶的液化气中含有二甲醚。经查,该充装站承认液化气中掺入二甲醚的事实,同时提供这些气体是从外省某一大型充装站购进的合同等材料,经办案人员调查核实,该充装站提供的购货合同等材料情况属实。

对该充装站上述行为,在如何定性与处罚问题上,办案人员认为,由于二甲醚对液化气钢瓶的橡胶密封圈有溶胀作用,长期充装掺入二甲醚的液化气可能导致钢瓶阀门漏气,因而气瓶会产生安全隐患,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充装站的行为,违反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款“气瓶充装单位应当向气体使用者提供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气瓶……”的规定,应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八十条第二款“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单位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充装活动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按撤销其充装资格”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笔者认为,办案人员将该充装站的行为认定为危及特种设备安全和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而将本案定性为“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充装活动”的观点并不正确,这是因为:第一、认为“二甲醚对液化气钢瓶的橡胶密封圈有溶胀作用”就会危及气瓶的使用安全的观点,其依据和理由不充分。道理很简单,至今没有哪一家法定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明确认定产生了“溶胀”结果,更没有认定因“溶胀”而产生安全隐患、发生事故;第二、认为“长期充装掺入二甲醚的液化气可能导致钢瓶阀门漏气”进而产生安全隐患的观点,也是依据不足。一是现有调查材料无法认定该充装站存在“长期充装”事实;二是“可能导致钢瓶阀门漏气”的观点同样不能作为气瓶存在安全隐患的证据。

笔者的观点是,将本案定性为在产品中掺杂、掺假行为较为准确。理由如下: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质技监局政发〔2001〕43号)规定,所谓在产品中掺杂、掺假行为,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造假,进行质量欺诈的违法行为。其结果是,致使产品中有关物质的成分或者含量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本案中,虽然二甲醚也是一种可燃烧的燃料,但是,由于二甲醚的市场价格(约4000元/吨)比液化气的市场价格(约6000元/吨)低,用二甲醚充当液化气进行销售,其主要目的显然是为了非法获得这二者产品的差价,并损害消费者利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该充装站销售掺入二甲醚的液化气,就是对消费者进行质量欺诈、在液化气中掺入杂质的违法行为,正因为如此,根据检验报告结果,受检液化气的有效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所以,本案该充装站构成了在产品中掺杂、掺假违法行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规定,应依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予以处罚。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法二甲醚钢瓶
MTBE装置醚后碳四中二甲醚含量高的原因及优化
液化石油气钢瓶爆炸性质分析
掺氢对二甲醚层流燃烧特性的影响
LNG与二甲醚替代船用柴油经济性分析
气体钢瓶的安全操作与存储
液化石油气钢瓶的焚烧工艺及实践
浅析服装产品质量抽检
钢瓶为什么涂成不同颜色
《产品质量法》实施20周年纪念活动方案研讨会议召开
二甲醚燃料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