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安全观浅析
——对科恩《分裂世界与现实》另一种解释

2010-09-19皇甫卫红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3期
关键词:边缘全球化国家

皇甫卫红

(高平中等专业学校山西高平048400)

冷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安全观浅析
——对科恩《分裂世界与现实》另一种解释

皇甫卫红

(高平中等专业学校山西高平048400)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越来越明显;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称霸全球的战略野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地缘政治安全观又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分析冷战后美国的军事干涉与渗透的情况,来探索美国在全球一体化的地缘安全观。

冷战 美国 地缘安全

冷战结束后,美国接连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另外,还就朝鲜、伊朗核问题大做文章,并与叙利亚列为“邪恶轴心”。美国发动这些战争和外交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者索尔.科恩在其著作《分裂的世界与现实》提出“分裂的世界”图式。其实质就是根据冷战后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美国采用何种方式维持冷战后全球地缘政治安全体制。我们顺着这一思路对美国动武的对象加以分析,推导冷战后美国的地缘政治安全观念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拟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这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冷战后各地缘政治地带界定及其地缘战略意义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直试图寻找一项建立单极世界以期长期控制世界的理论,以及一个与之相应的军事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外交和军事实践,这一理论基本形成:美政治精英所确认的未能融入其主导的全球化模式的地区就是给美国带来安全威胁的所在,美国为了自身安全,应将这些地区进行军事干涉与政治、经济文化渗透。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过程中,把世界应分为三部分:全球化真正形成的地区、正在全球化的地区以及尚未全球化的地区。这里设定为全球化的“中心地带”、“边缘地带”以及两者之间“过渡地带”。以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金融交易额、对外贸易额、劳务输出人数、出国旅游人数等因素来划分。根据以上数据和标准显示可以认为:全球化“中心地带”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欧盟国家、瑞士、俄罗斯、中国大陆、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巴西、阿根廷。“边缘地带”有非洲的大部分国家、中美洲国家、中东地区(伊拉克、伊朗)前南联盟、阿富汗,剩下的就是“过渡地带”。其实,笔者的“中心地带”、“边缘地带”与科恩的《分裂的世界与现实》地缘政治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科氏图中,其所划分的沿海欧洲区、俄罗斯、盎格鲁美洲区、东亚区、亚洲外滨岛屿区、南美区巴西、阿根廷就是笔者的“中心地带”,同时相当于美军欧洲司令部、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以及南方司令部等战区司令部辖区。而中东破碎带和非洲大部则是笔者的“边缘地带”。也是美军中央司令部和即将组建的非洲司令部。

上述笔者提到的全球化“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究竟有什么地缘政治意义呢?我们从地图上不难得出结论:

1.1 “中心地带”所包含的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在地理上联为一体,它们构成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全球70%以上的贸易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间进行,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都在本区,非常任理事国也大部分在本区,军事开支方面仅美国一家就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之和。

1.2 “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在地理分布上相间,在历史和现代国际关系行为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南北美洲中间夹着中美州和加勒比海国家,欧盟国家紧挨着非洲和巴尔干,俄罗斯是高加索和中亚的近邻,东亚和南亚与中亚紧密相连,而中东是各方利益与地缘势力交汇之地。历史上,除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少数国家,其他“中心国家”均是“边缘地带”国家的宗主国。“边缘地带”国家是“中心地带”国家的原料来源和商品销售地。在现代国际贸易流上,非洲、中亚、中东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美日欧,热带非洲和中美洲的农产品也是同样的方向;而工业制成品和高科技产品则是相反的方向。

1.3 对美国而言,“中心地带”国家是其实现地缘战略的盟友和合作伙伴;而“边缘地带”则是其实现其单极世界战略的障碍,但又必须联系的国家。

美国与“中心地带”国家在政治上虽然有分歧,但合作总大于分歧;在经济贸易上,美国对“中心地带”国家占美国对外贸易的80%以上;在军事上,大部分是军事盟友或是合作伙伴,美与其签订了大量的军事互助与武器贸易协定;在人权、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西方的普世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很大程度上是连接美国与“中心地带”国家的纽带。

而“边缘地带”的保守性和传统使人们对其知之甚少。伊斯兰教固有的教义和历史,使它与美国为首的基督教社会在文明的断层线上激烈的冲突。再者,“边缘地带”是资源丰富且加工工业落后的国家,而美国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制成品均最多的国家,两者的差异使人们清楚的看到:美国如果能控制边缘地带,不但能控制原料来源和商品销售,甚至能控制其他国家获得原料和商品销售地。

2 冷战后美国对“边缘地带”国家的军事干涉和渗透

冷战后,美国为了维持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多次对全球化的“边缘地带”进行军事干涉和其他渗透,如巴尔干、非洲、中东、中亚、加勒比海、高加索。根据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属于中低收入阶层。

美国的历次军事行动统计资料来源:布鲁斯《世界政治》华夏出版社1997《环球时报》2002-2006年各期

从表1中不难看出,一个国家遭受美军事干涉的可能性与其全球化程度成反比。美国下一个打击的目标是谁?不得而知,但要是发生战争的话,这个国家应该在“边缘地带”。在美国对“边缘地带”进行军事干涉和渗透的同时,“边缘地带”国家以恐怖主义或是其他的形式向“中心地带”进行渗透。“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公认的首选之策,美国对“边缘地带”国家军事干涉渗透的同时,在“过渡地带”建立缓冲区,阻止其进入“中心地带”。“过渡地带”是介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地区,典型的“过渡地带”国家有:墨西哥、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希腊、土耳其、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过渡地带”国家类似于科恩“多极模型世界”中的“通道”国家,这些国家一方面与“中心地带”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很强互补性;另一方面又与“边缘地带”国家接壤,国内某些政治派别或地方势力又有他们很大的一致性,包括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

表1

在“中心地带”国家这些同盟因为本身遭遇安全困境,使得美国在“边缘地带”和“过渡地带”国家进行军事干涉和阻止恐怖主义不是孤军奋战:北约的盟友伴其在在前南地区和阿富汗的军事干涉,俄罗斯在高加索的举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边境的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以及宗教极端主义的行为。

3 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地缘安全战略

3.1 与“中心地带”国家加强联系,加速一体化进程;协调经济贸易、安全反恐等,避免“9.11”事件的再次发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首先,通过国际交易、相互投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他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和美国合作。

其次,美国利用其与“中心地带”国家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水平、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相似,或是在某些大国维护国际政治秩序上达成的默契,在政治层面上互相照应,共同维护其价值观或者国家利益,在解决国内民族(种族)问题上推行相同标准,给予少数民族特定权利,以求得社会稳定。

再次,“9.11”事件不仅是对美国,而且是对所有西方文明国家的打击;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等其他文明的冲突,不仅是文化的分歧,而是把文化分歧变成权力政治的手段使得大部分国家在反恐问题行动上与美国保持一致。正如塞纽尔.亨廷顿所言“与欧洲健康合作是防止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世界上感到孤独的最好方法。”

3.2 与“过渡地带”国家建立反恐同盟,给予各种优惠,使得“过渡国家”与美国在反恐行动唯美马首是瞻,协助美国反恐战略,阻止恐怖主义进入美国。

近年来,美军转型中白宫和五角大楼的高层和智囊一致认为:“非传统安全日趋显现,美军的作战任务也随之发生转变。”在整改方案中,五角大楼把美军10个师改为规模较小、易于快速部署的作战部队,将美国作战单位由15000-20000人改为7000-8000人并定期进行轮换且保证至少1/3处于备战状态。

在地区基地部署方面也作相应的调整:随着北约的东扩将驻德美军裁撤,加大在南亚、中东、中亚、北非和地中海的部队,谋求在新加坡樟宜、越南金兰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与上述国家进行一系列反恐演习。根据需要把基地进行分级如战略基地、战术基地和行动点,这些地区开辟新的基地使美军全球分布更加合理、行动更为方便、更加遍布全球。

3.3 扩大全球化进程缩小“边缘地带”

美国政治派别主要有“孤立主义”、“新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等。“孤立主义者”认为:只要向国内收缩或是保持美洲孤立就可以杜绝恐怖主义,许多美国人对“9.11”事件的第一反映就是我们不能再依靠中东的石油就可以不和穆斯林打交道,其实这是错误的。美国本身是移民国家国内就有穆斯林族群,在全球化时代,如果减少与“边缘地带”的联系,有悖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也会使得美失去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新保守主义”根据自身界定的目标即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视他国利益与反应利用手中的权力发动伊拉克战争和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搞“颜色革命”,结果陷入伊拉克泥塘和俄罗斯关系冷淡期。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必要的因为扶植一亲美政权可以获得全球第二大石油储量国家和对付伊朗的前哨,但在接连不断的冲突中是无法实现其所界定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化体制”的。

3.4 美更加重视本土安全

“9.11”以后,美国人不但不在认为自身的安全措施是严密可靠无法受到攻击而且是十分脆弱的,美政府不得更加关注自身安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设立国土安全部,其他国家的国防部是为了维护本国安全,而美国防部则是实现其超级大国地位控制全球的工具;美军共分有六大地区司令部,在“9.11”以前就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美本土安全。“9.11”以后,布什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本土防务-国土安全部,通过这个部门来协调其他部门以应对当前的形式,并将北方司令部辖区直接划归国土安全部。

在新一轮美军全球军事调整中,美将7万名士兵从欧亚调回本土来充实本土防务,更加积极建立和完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不顾其他国家的反对,美拒不执行《限制导弹防御协议》等一系列限制武器的协定,借口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伙同澳、日等国建立军事导弹防御同盟。还有加大对出入境的管理,如机场安全审查和移民留学申请的强度。

冷战后,特别是“9.11”后,美根据全球地缘环境和自身遭遇的地缘,正在逐步进行调整。布什政府采取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盟友的不满和恐慌;奥巴马上台后,采取的一系列柔和手段,寻求与东亚国家建立更稳固的军事合作,则是在美国霸权衰落后继续维持其地缘战略的行动。

[1]约瑟夫.耐.美国霸权主义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杰腓里.帕克.地缘政治学.新华出版社.2002.

[3]乔治.布鲁斯.世界政治.新华出版社1997.

[4]塞纽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1996.

[5]赫尔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马丁.怀特权力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皇甫卫红(1971-),女,山西高平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教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现代史。

猜你喜欢

边缘全球化国家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全球化陷阱
把国家“租”出去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