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议高校体育新《纲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2010-09-14

天中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纲要学报

张 跃

(黄淮学院 体育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综议高校体育新《纲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张 跃

(黄淮学院 体育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通过对2002―2008年体育核心期刊上所刊载文献的统计和综合分析,综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摸式改革.

体育改革;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模式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新《纲要》对高校体育的目标、内容、组织管理、体育课程评价等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新《纲要》颁布以来,其精神和内容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肯定,它为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气象.本文将对体育核心期刊7年来所刊载的与新《纲要》相关的论文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文献检索及数据统计

以中国知网和重庆维普数据库为检索源,统计2002―2008年《体育学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与科学》等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刊载的与新《纲要》相关的体育教学改革论文,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完整性,检索中采用主题词检索,检索主题词分别为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新《纲要》、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评价和体育课程改革.

按照以上检索方法获取的《体育科学》等13种核心期刊2002―2008年刊载的与新《纲要》相关的教学改革论文数量如表1所示.

2 新旧《纲要》的比较研究

孙天明、许彩明在《新〈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中提出,应根据 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围绕

表1 体育核心期刊体育教学改革载文数量一览表

“学分制”下的选课、分级教学、教学评价、课内外一体化和体育理论教学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1].周学荣、谭明义在《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中,对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进行了讨论[2],但缺乏结论性分析.王锐、王宗平在《对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解读》中提出:新《纲要》在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与旧《纲要》相比有显著的变化,具有新的内涵与特征[3].陈博在《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与分析》中提出:新《纲要》是对旧《纲要》的继承与发扬,不是全盘否定;观念更新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实施新《纲要》首先需要更新思想观念[4].莫兰加、饶平、唐建倦在《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分定型”体育教学改革方案[5].林志超、卢福泉、陈碧华在《普通高校两个“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异同》中论述了《新纲要》产生的背景及经过,分析了新旧“纲要”的主要异同点,指出了《新纲要》的“一个突出”、“两个层次”、“四个拓宽”和“五个领域”[6].苟定邦、林华、董林在《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分析研究》中,对新旧《纲要》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新《纲要》的突出特点在于:强调了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原则,淡化了体育教育的竞技性;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健身性,提高了人文教育的成分,增强了课程的体育文化含量和文化品味;突出了课程对象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所用”的新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积极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法[7].

3 新《纲要》的贯彻实施情况

新《纲要》在全国各高校实施以来,大部分高校通过自我改革与创新以及校际间经验的交流与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出现了许多问题.

马志云、王玉红2006年对河北省普通高校的抽样调查表明:96.2%的高校体育部领导认为学生可以实现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的愿望;69.2%的高校体育部领导认为可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要求;38.5%的高校体育部领导认为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8].

根据姜志明2005年对北京普通高校的调查,在被调查的55所高校中,教育部直属的22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还没有实施新《纲要》,另外33所普通高校中有12所高校截至2004年底仍没有实施新《纲要》[9].

张家彬、刘际友、孙庆祝在《对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高军等人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21个省的68所高校(13所重点大学,55所普通院校)中,达不到新《纲要》规定学时数的有59所,其中有9所学校甚至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5.6%[10].

李卫东 2004年对天津市普通高校贯彻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情况做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可以胜任新教学纲要的要求,但就总体而言,加大培训的力度和针对性,拓宽课程改革的信息渠道,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执教技能和效果,是目前实施新《纲要》所面临的一项既重要又迫切的任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11].

高茂章 2006年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普通高校完全实施新《纲要》的占6.8%,没有实施的占36.4%;河南省普通高校分别在一、二年级开设了体育选项课,但开设的选项课与学生喜爱的项目存在很大差异;在24所高校的体育选项课中,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田径项目的开课率都在95%以上,乒乓球、体育舞蹈、健美项目的开课率为20.8%~45.8%,网球、羽毛球、游泳、形体、定向运动项目的开课率为8.3%~20.8%[12].

吴燕丹、王建军2005年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实施新《纲要》状况的调查表明:所调查的高校中,在新《纲要》颁布后根据其精神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的占94%,严格执行2年体育必修课规定的占96%以上,部分高校开设了3年体育必修课,84%的高校采用限定学分、固定学期修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13].

段健芝于 2006年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湖南省15所高校实施新《纲要》的情况做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1)湖南省各高校在新《纲要》实施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经济状况、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地方特色、对新《纲要》的理解和学生选择项目的情况,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其中13.3%的学校每年修订1次,33.3%的学校4年内修订了3次,46.7%的学校4年内修订了2次,6.7%的学校4年内仅修订了1次;(2)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79.5%的学生赞成体育课程教学应有“一定运动负荷与强度”,67.8%的学生赞成“体育教学需要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有着正确认识;(3)自实施新《纲要》以后,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整体呈增强趋势,46.2%的学生因为健康意识的增强提升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反映出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增强主要是由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以及运动项目的丰富所致,而非淡化了竞技、加强了娱乐性、改革了评价体系、满足了学生兴趣等教学因素所致[14].

综上所述,新《纲要》颁布以来,迅速引起了全国多数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有些高校由于受师资、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无法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无法真正地实行“三自主教学”.(2)面向病、残、弱等特殊大学生群体的体育课开设情况不容乐观,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不能按照新《纲要》的规定为这一群体开设 2年必修课.(3)在体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方面,因涉及体育课程外的许多因素,故体育课程教学效应的大小无法判定,这方面也存在不少争议.(4)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绝大多数高校都加大了项目的可选择性.但是,作为运动之母的田径有渐渐淡出高校体育教学舞台的趋势(虽有一些高校仍在坚持,但基本上都处于防守的态势),可能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滑坡,这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除武术外,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所剩无几,这不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也不符合新《纲要》提出的课程内容要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要求.(5)部分教师的观念尚未转变.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师对课程理念、多元化课程模式的适应,教师的角色转换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充实与完善,都有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如何迅速转变教师的观念,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4 新《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依据新《纲要》,一些文献围绕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这个主题提出了一些适合大学体育特点的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意识和目标管理意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了一定的行为基础.

郝光安于 2005年论述了北京大学整体体育课程的创新点,介绍了“完全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完全根据专业特点、个人爱好、个人需要等选择学习内容,课程时间的设置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时间去选择上课的时间;基本上以小型化、课题化形式开设了全校任选课,如足球比赛指导与欣赏、网球运动与欣赏、体育综合素质训练等,这种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更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15].

程杰、彭杰提出:应建立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择优上岗竞争机制、体育课自主选课模式、体育课(实践)分层次教学模式和体育理论课网上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行体育教学的分层次评价与分层次确定学分的激励机制[16].王文胜也在《对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目标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

李泽群、李骅、张蔚根据新《纲要》的要求,研究了大学体育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观念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模式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17].卢伟基、卢澎涛结合“超市”理念,探讨了“学习超市”课堂教学模式在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的运用[18].

彭杰于 2006年提出了建立篮球课分层次教学模式、全校性“三自主”选课模式、理论课网上自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及篮球教学的分层次评价机制的建议[19].

综观 2002―2008年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30余篇文章,笔者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归纳为6种类型,即“三基型”、“三段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俱乐部型”和“分层次型”.这些体育教学模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各有不足.(1)体育课程的选课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院系、班级建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满足感.(2)根据“最新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原则,体育教学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分级教学模式有效地应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运动能力、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体育教学效果,有效地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并存的问题.(3)建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体育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上课变成主动参与,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实验证明,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管理制度后,学生体育课的平均成绩和及格率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4)建立体育课分层、分流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技术水平和自身发展目标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学习,将普修与专修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5)建立理论课网上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实行网上互动教学,在线提供即时的咨询和答疑,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懂得自我监督与评价,能使体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新《纲要》实施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既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从客观上说可以为第一阶段,我们不妨称之为‘前期’.此次体育课程改革影响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历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所不能及的,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发生的争论之多、理论和实践的反差之明显也是历次体育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所罕见的”[20].笔者认为,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我们必须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从着眼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转向着眼学生未来的健康上,从重视个别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健身教育上来,从单纯的生物学和运动技术教学转向知识、能力、习惯、身心素质等综合教育上来.新《纲要》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要大胆实践,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体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1] 孙天明,许彩明.新《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2] 周学荣,谭明义.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3(1):77―78,80.

[3] 王锐,王宗平.对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3):79―82.

[4] 陈博.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与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4):47―50.

[5] 莫兰加,饶平,唐建倦.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69―671.

[6] 林志超,卢福泉,陈碧华.普通高校两个“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异同[J].体育学刊,2004(1):75―77.

[7] 苟定邦,林华,董林.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分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97―99.

[8] 马志云,王玉红.河北省普通高校贯彻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现状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9―121,125.

[9] 姜志明.普通高校实施新《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86―1688.

[10] 张家彬,刘际友,孙庆祝.对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88―90.

[11] 李卫东.天津市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情况的调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84―86.

[12] 高茂章.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与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1):55―57.

[13] 吴燕丹,王建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14] 段健芝.湖南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情况[J].体育学刊,2007(3):84―87.

[15] 郝光安.创建国内一流大学体育课程——北京大学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与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05(9):44―46.

[16] 程杰,彭杰.建立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J].体育科研,2006(11):62.

[17] 李泽群,李骅,张蔚.刍议体育与健康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J].四川体育科学,2004(1):74―75.

[18] 卢伟基,卢澎涛.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学习超市”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32―134.

[19] 彭杰.对建立普通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1538―1540.

[20] 张庆新,毛振明.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期)成果与位置评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86―89.

〔责任编辑 张继金〕

The Influence of New Outlines on College PE Teaching

ZHANG Yue
(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 Henan 463000,China)

College P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the Outlines of National College PE Curriculum are reviewed on base of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essays published in sports key journals 2002―2008.

PE reform; PE program; PE teaching model

G807

A

1006-5261(2010)05-0024-04

2010-03-11

张跃(1958―),男,河南西平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纲要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致敬学报40年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