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手语的象似性*

2010-09-05何宇茵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手形能指所指

马 赛 何宇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论中国手语的象似性*

马 赛 何宇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本文基于Swadesh基本词词表的207个词汇来分析中国手语,研究象似性在中国手语中的表现情况。重点分析了用手表达所指的形状来表达的象似性。手语是视觉-手势模式,因而展现出丰富的象似性。

中国手语;象似性;视觉-手势模式

一、引言

手语是一种由听力有障碍的人群或者和这些人交流的人群使用的语言,通过手、胳膊、身体、脸、眼睛和嘴部的动作实现交流。手语在世界各地都有发展,比如美国手语、不列颠手语、丹麦手语、法国手语等等。手语不仅仅是依赖拼写所在国家的口语,相反,它是拥有自己独特语法的真正的语言(Richards and Schmidt with Hendricks and Young Kyu Kim 2003:484)。

长期以来手语都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模仿或哑剧。William C.Stokoe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著作Sign Language Structure和其1965年的合著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ign Language on Linguistic Principles使学术界公认聋哑人使用的手语也是一门真正的语言。于是,手语被普遍认可为具有系统的语言结构,比如语音、音位、形态、句法等等。手语的基本表达要素有手的形状,手的位置,手的运动,运动的方向以及面部表情。

自从手语的地位得以确立,相关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既有语言系统方面的研究(Stokoe 1980),更多的是关于各国、各地区的手语,如美国手语,法国手语,中国台湾地区的手语,甚至还有国际手语(Friedman 1975;Sallandre and Cuxac 2002;Yi-Hsuan Chiu,et al 2005;Rosenstock 2008)。但是关于汉语手语在语言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本文将以象似性为切入点,研究中国手语,以丰富汉语手语的相关语言学研究。

二、象似性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观点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然而,对于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有无必然的对应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唯名论者认为词与它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思想之间没有任何内在关系,事物的名称是长期以来人们约定俗成,强加于它的。唯实论者则坚持认为名称与事物之间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名称是由事物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也就是当今关于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象似性是一个符号和所指物之间的相似关系(Trumble W.R.&Stevenson A.2004:1309)。

皮尔斯第一个根据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将符号分成三类:象似符、引得符和象征符(Rosenstock 2008)。象似符是用能指的特征来表达所指。象似符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意向象似符、图式象似符和隐喻象似符(Rosenstock 2008)。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索绪尔于1916年发表了《普通语言学教程》,明确提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他进一步解释说任意性就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或无理可据的。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和延伸,语言学家们又开始关注对象似性的研究了,因为象似性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重大。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有理可据。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中广泛存在象似性现象,而且他们几乎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象似性不是像镜子一样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认知。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的方式使象似性更倾向于理据性(周红2005;王寅2006)。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里象似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手语,以《中国手语》里的Swadesh207个基本词为选词标准,对中国手语的象似性在词汇层面的表现进行分析。《中国手语》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主持编纂,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权威的中国手语词汇的资料来源。

三、中国手语的象似性

中国手语展现出丰富的象似性。象似性的具体表现包括直接表达、用手表达所指的形状、用手表达所指的动作、用身体表达所指的动作、从其他语言系统借词,比如汉字、汉语拼音、用辅助口语的手势表达、通过创建一个相关情形表达等等。下面拟从用手表达所指的形状这个方面,配以《中国手语》书中的手语图示来说明中国手语的象似性。

用手表达所指的形状来表达中国手语的象似性有如下三种情形:手形模仿的是所指的形状、手形模仿的是所指的部分和手形模仿的是所指的某些特点。具体阐释如下:

1.手形模仿的是所指的形状

在有些情况下,手形模仿的是所指的形状。如用手语表达“叶”这个概念,就是用手形动作模仿叶子的形状(如图 1)。

2.手形模仿的是所指的部分

手形模仿所指时,还可以是所指形状的一部分被模仿,以部分代整体,出现转喻。如图2,“狗”的手语概念就是用左右两只手模拟狗头的外形。图3中用手形模仿出半弦新月状,或者说是圆月的部分来表明“月”。

3.手形模仿的是所指的某些特点

有时,手形模仿的还可以是所指实体的形状的某些特点(如图4,5)。图4中用一手五指并拢向前伸直所模仿的直线路径为“直”的特点,从而表达了“直”的概念。图5中的搭成圆形的手形为“圆”的特点,从而表达了“圆”的概念。

四、结束语

手语是视觉-手势模式,象似性在手语词汇层面表现得极为广泛,因为我们从外界感知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眼睛获得的。手语忠实于视觉表达。在手语词汇中,用手表达所指的形状时,手势融合了足够多的物体或行为的视觉信息,这样一来,即使对手语不熟悉的人也可以猜出这些词的意思。可以说,用手表达所指的形状是具有高度象似性的手势,或者说,用手表达所指的形状使得中国手语具有极强的象似性。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并不是手语中的每个词汇都表现出很强的象似性。手语中有相对小部分的词汇在象似性方面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甚至看不出什么象似性,而表现出较强的语言任意性的特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740033]“高等院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资助。

Friedman,L.A.(1975).Space,time,and person reference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J].Language,Vol.51,No.4.

Richards,J.C.and Schmidt,R with Hendricks and Young Kyu Kim(2003).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Z].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Rosenstock,R.(2008).The role of iconicity in International Sign[J].Sign Language Studies,Vol.8 No.2.

Sallandre,M.A.&Cuxac,C.(2002).Iconicity in Sign Language: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M].Gesture and Sign Language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Volume 2298/2002.Published by: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

Stokoe,W.C.(1980).Sign language structure[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9.

Trumble,W.R.and Stevenson,A.(2004).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Fifth Edi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Yi-Hsuan Chiu,Jen-Chuen Hsieh,Wen-Jui Kuo,Daisy L.Hung and Ovid J.L.Tzeng(2005).Vision and Manipulation-based Signs in Taiwan Sign Language[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6.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主编(2007).中国手语.华夏出版社。

王寅(1997).再论语言符号象似性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周红(2005).汉语象似性研究述评[N].滨州学院学报(4)。

马 赛,女,河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手形能指所指
上海手语手形调查研究
遗忘者
手形迷宫
手形的联想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火柴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