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胡适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2010-08-31鄢锦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教学观白话文胡适

鄢锦荣

【摘要】在二十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中,胡适对中学国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本文对胡适的教学观作了系统的梳理,并论述了其教学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胡适 白话文 中学语文 教学观

二十世纪初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语言充当了思想启蒙的有力武器,白话文走进了书本,语文贴近了生活,僵死的语文焕发了生机。这种新的气象的出现当然归功于蔡元培、陈独秀、赵元任、钱玄同等大师的大力倡导与身体力行。而作为20世纪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人,胡适先生在其中则起了“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与当时那些声名显赫的大学者一样,胡适也对当时中学“国文”教学倾注了不少的精力,曾两次系统阐述了关于“中学国文的教授”的见解(《中学国文的教授》、《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并且还编写了《国语文法概论》。他的中学语文教学观尽管带有当时的时代特征及个人化色彩,但在今天同样具有可以借鉴的价值。

一、教学标准与目的

胡适拟定的中学国文四年的课程包含国语文、古文、文法、作文、演说及辩论六种,删去了当时部定课程的习字、文字源流、文学史、文法要略四种,将原先的“听——写”模式改为“读——说——写”模式,减少了课时,但效率显然更高。他设定的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是:

(1)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

(3)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

对于第一条,胡适先生特别强调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思想,把“能作国语文”列为第一标准,使“国语”成为中学生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而后两条则与当时《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第三条“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一致,突出了语文在继承传统文化、陶冶个人情趣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思想与方法

胡适先生对中学国文的课程设置、教材编选、教授方法都作过详尽的论说,其中的一些见解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也很有启发意义:

1.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肯定中学生的自主求知能力,可以说是胡适中学国文教学论中最有远见卓识的一個方面。

为此胡适大声疾呼:“请大家不要把中学生当小孩子看待。现在学制的大弊就是把学生求知识的能力看得太低了。现在各级学堂的课程,都是为下下的低能儿定的,所以没有成绩。现在要谈学制革命,第一步就该根本推翻这种为下下的低能儿定的课程学科!”

为了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胡适对课堂教学作了如下设想:

对国语文的教授,胡适主张“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小说与戏剧“先由教员指定分量,——自何处起,至何处止,——由学生自己阅看。”“读戏剧时,可选精彩的部分令学生分任戏里的人物,高声演读。若能在台上演做,那更好了。”“长篇议论文与学术文,也由学生自己预备,上课时教员指导学生讨论。”

同样,古文的教授,胡适先生主张:“学校但规定学科内容的范围与程度,教员自己分配每一课的分量,学生自己去预备本日指定的功课。学生须自己翻查字典,自己加句读,自己分章,分节。上课时学生质问疑难,请教员帮助解释;教员可先问本班学生有能解释的没有;如没有人能解释,教员方可替他们解释。大家讨论所读的书的内容。教员提出论点,引起大家讨论。”胡适先生还特别指出:“讲堂上没有逐篇逐句讲解的必要,只有质疑问难、大家讨论两项事可做。”

对学生的作文,胡适先生认为最好让学生自己出题目,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自己搜集材料。

2.用看书代替讲读,让学生广闻博采

因为“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所以无论是国语文还是古文,胡适都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课内外广闻博采,课堂上质疑讨论,这样一种民主开放的方式,正是胡适先生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构想的理想的教学模式。

他构想的国语文教材包括小说(20—50部)、戏剧与诗歌、长篇议论文与学术文、古白话文选本等类别,范围相当广泛。古文方面,胡适从自己自小看小说、史书、杂书学古文文法的切身体验出发,认为:“从前的中学国文所以没有成效,正因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那薄薄的古文读本。……我可以武断现在中学毕业生能通中文的都是自己看杂志看书得来的,决不是靠课堂上几本古文选本得来的。”“有许多文字明白通畅的人,都不是在讲堂上听教师讲几篇唐宋八家的残篇古文而得的成绩;实在是他们平时或课堂上偷看小说而来的结果。”出于这样的思想,他拟编的古文教材从近人的文章到古文,从子书到史书,从《诗经》到作家专集,可谓无所不包。而且还分选本和自修古文书两种,选本“不分种类,但依时代的先后,选三百篇文理通畅、内容可取的文章,……每一个时代文体上的重要变迁,都应该有代表。”对自修的古文书,胡适先生更是从七个方面谈了整理方法,并拟定了《中学国故丛书》中的三十一部古书。在为青年所拟并可供中小学图书馆使用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中,他列举了供选择的工具书(14种)、思想史(93种)、文学史(78)三大类185种,后来又圈定其中的39种为“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尽管当时就有人对胡适先生所拟书目的范围及数量提出了不同意见,但他在指导学生广闻博采、自主读书方面所作的努力可谓用心良苦。

3.革新课堂模式,采取讨论、演说、辩论等活的教授法

无论是国语文还是古文,在广闻博采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员的职务在于指点出讨论的错误或不相干的讨论。”胡适将讨论作为检验阅读效果的最主要的方法。

另一方面,胡适先生认为演说与辩论最能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系统、敏捷精细的思想能力与智识上的互助精神,并且“长于演说的人,一定能作好的文章;辩论家也是一样。”所以他把这两项作为国语与国语文的实用教法,“用演说、辩论作国语的实用教授法。国语文既是一种活的文字,就应当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演说、辩论……都是活的教授法,都能帮助国语教学的。”他把演说与辩论分别列入中学三、四年级,每周一课时。他还从题目选择、材料准备、参与人数、进行步骤等方面详尽说明了演说与辩论组织的方法。

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一言堂的讲授模式到学生讨论、演说、辩论、作文的全方位自主学习的模式,胡适的教学理念跨越了一大步。

(1)重视古文的学习。

尽管胡适先生大力倡导白话文,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无论是哲学思想史还是文学发展史领域,作为学者的胡适都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因为如此,他假定的理想的国文标准三条中就有两条对中学生的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他假定每周五课时的课程中,古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每周三课时。从他所拟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及《中学国故丛书》中也都可以看出他对古文学习的重视。

(2)注重文法教学。

汉语文的语法研究与教学一直是一个相当薄弱的领域。胡适先生说:“中国的文法学发生最迟。”在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之前,汉语文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备而又权威的语法体系,导致语文学习始终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胡适看到了当时国文教学的低效率,实施文法教学正是他从西方语言教学中借鉴过来用以提高效率的办法之一。

对学生而言,胡适要求他们作文、演说、谈话没有文法上的错误;对于教师,胡适强调教作文必须懂文法,改文章应该根据文法。他主张将“文法”与“作文”并归一个人教授,中学一至四年每周一节,第一年专讲国语文法,后三年讲古文文法。他不但具体阐述了文法教学的基本原则,还详尽介绍了文法研究的三种方法,并且列举了相当多的语言材料。他的《国语文法概论》便是他重视文法教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成果,在文法研究方面同样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在那个“学制根本动摇的时代”,胡适想以“门外旁观的人”的眼光,给中学国文的教学提供“一点新鲜的意见”和“意外的参考材料”,想通过试验来证明自己的“理想的计划”。他还断言:“11年的国文教育,若不能做到我所期望的程度,那便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胡适先生对中学国文教育的期盼与所做的努力让人感动。在倡导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今天,在重温上个世纪的专家学者们的殷殷教诲的同时,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象胡适先生一样,为中学语文教学把脉,为中学语文教学导航!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市大理一中。

猜你喜欢

教学观白话文胡适
黄侃:外国书是硌脚的皮鞋
黄侃妙试胡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诗心语文的“田园嬉乐”教学观
胡适巧推白话文
探析高中语文“实用说”教学观对学生的濡润
胡适妙解白话
胡适的星期日
现代白话文底子中的文言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