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一矿11317工作面自然发火综合防治技术实践

2010-08-25赵绍杰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氮气风量管路

赵绍杰,杨 伟

(1.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矿,安徽 淮南 232001,2 勘探工程处潘一东项目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潘一矿11317工作面自然发火综合防治技术实践

赵绍杰1,杨 伟2

(1.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矿,安徽 淮南 232001,2 勘探工程处潘一东项目部,安徽 淮南 232001)

以潘一矿11317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分析了11317工作面初采时CO上升的原因,同时根据矿井实际情况,采取上隅角埋管灌浆、工作面钻孔注浆及采空区注氮等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了矿井防灭火的目的,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严重自燃煤层综采工作面防治自然发火提供了参考依据。

自然发火;钻孔;综合防治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2.10

一 概述

11317工作面是潘一矿B组煤首采面,也是B组煤上保护层开采面,位于该矿东一采区一水平,该面西邻8-6煤上山,东邻F5逆断层,南北方均为7-1煤未采块段,正上方为11318工作面;工作面标高-444~-540m,煤层倾角平均23°,走向长833m,倾斜宽200m,面积16.66×104m2,煤层平均厚2.3m,可采储量38.8万t。煤层具有爆炸危险性和自然发火性,爆炸指数37%~40%。

煤层瓦斯含量为6.73~9m3/t,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用皮带机顺槽进风,轨道顺槽回风的U型通风方式通风;采用尾抽巷、上隅角埋管、底抽巷联合抽采方式综合治理该面瓦斯。

11317工作面于2007年11月5日进行回采,配风量1 806m3/min。2007年12月1日工作面上隅角抽采管内出现CO,浓度为5ppm并呈上升趋势,出现CO后经过普查确认自然发火点位于距皮带机顺槽115m液压支架后上方的采空区,该处CO浓度由2007年12月2日的50ppm急剧上升到12月8日的160ppm,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二 采空区CO成因分析

一是煤机与液压支架不配套、工作面推进速度缓慢,顶煤回采率低,采空区遗煤较多并呈破碎状态堆积,为自燃发火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是7-1煤本身具有自燃倾向性,在常温下有较强的氧化活性,由于矿井地温较高,采空区遗煤在低温下氧化放热来不及散发,煤温逐渐升高,产生一定量的CO,此时煤炭自燃过程由潜伏期转为自热期,采空区内CO主要来源于地温下的低温氧化。

三是该面采用后退式回采、折返式通风,使采空区形成小的并联通风系统,同时因该面为8煤的保护层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为解决工作面瓦斯问题,之前采取了进一步加大配风量、加强采空区抽采等措施,造成采空区漏风增大,是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的主要原因。

三 综合防治措施

1 注浆抑制

打钻注浆。根据现场情况及发火点位置,在工作面距皮带机顺槽117m处做钻场向液压支架后采空区打钻注浆,处理高温点,钻孔布置如图1所示。

钻孔采用ZY-650钻机施工,孔径为75mm,孔深14~40m之间,终孔位于煤层顶板上方10m,孔底间距7~10m,倾角+0°~+44°之间,孔内全程下Φ38mm的钢管,钻孔参数见表1。

表1 钻孔施工参数表

图1 11317工作面钻孔布置图

地面灌浆。利用现有的地面灌浆防灭火系统,用自动配比给粒器按比例往地面灌浆池出浆口添加XK2-PR稠化剂,通过灌浆管路运送到井下用浆地点,再压注到火区。

2 采空区注氮

利用地面KYZD-800筛式注氮机对采空区进行连续性注氮,注氮量为64m3/min,以降低采空区氧含量,增加采空区内部压力减少向采空区漏风量。

以往的埋管注氮方法是沿工作面进风顺槽巷道下帮铺一根注氮管路,管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留一个三通作为氮气释放口,氮气释放口在埋入采空区之前打开,以备注氮。这种注氮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对管路上的氮气释放口进行控制。注氮量只能按埋入采空区内的各释放口的阻力大小自由分配,而不能集中注入到所需惰化的隐患位置。因此在该面回采前,矿在使用埋管注氮工艺时,对氮气释放口的控制作了研究,确定了“主管-分支管路注氮埋管”注氮工艺,即注氮支管预先由进风顺槽埋入采空区,前端接连0.5m左右的堵头花管,花管斜向上指向采空区,并用木垛加以保护,以免堵塞注氮口。每个氮气释放口均与一根注氮支管连接,氮气释放口进入采空区窒息带不需注氮时,切断该支管与注氮主管路的联系。每个注氮支管与主管路之间用三通连接,若要考察每个支管的注氮量,还应安装流量计。当工作面推过30m(即氮气释放口间距),埋入下一个注氮释放口及支管,以此类推,其注氮管路布置如图2所示。当一个氮气释放口进入窒息带停止注氮时,其外部与主管路连接处的三通、控制阀、流量计及一段主管可回收。

3 减少工作面风量

11317综采工作面风量是以正常回采期间瓦斯涌出量配给的,而防火需风量与防瓦斯需风量的要求正好相反,风量过大会使采空区漏风增大,影响采空区窒息及注氮效果,通过对CO变化情况的观测最终将工作面的风量降为820m3/min。

4 停止抽采瓦斯

为避免抽采负压对煤层和采空区的影响,减少采空区的漏风供氧,造成遗煤氧化生热,对11317工作面的抽采系统进行停抽,处理自然发火隐患。

图2 主管—分支管路注氮管路布置示意图

四 结论

通过采取综合防灭火措施。CO浓度明显下降,如图3所示。自然发火隐患得到消除,该面可继续安全生产,避免了对工作面的封闭,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节约了国家的煤炭资源。

图3 11317工作面CO变化曲线图

采用钻孔注浆能够确保浆液直达高温点,避免了以往插管因难以达到高温点而影响浆液降温隔绝效果。

依靠矿井已有系统,达到高效、安全、经济防灭火的目的。以往使用的化学灭火材料一般昂贵且具毒性,对工作人员安全防护要求高,使用量大时会出现熏人事故。

防治自然发火工作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矿井防火方面必须做到:预测预报准确、措施及时有效、综合治理,全力保障。

[1]李舒伶,任志玲.采场自然发火预测理论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2]许满贵,徐精彩,文虎,等.煤矿内因火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21(1):4-8.

[3]管海燕,冯亨特伦.中国北方地区煤层自燃环境调查与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4]张国枢.通风安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TD75+2

B

1671-4733(2010)02-0037-02

2010-06-05

赵绍杰(1982-),男,湖南张家界人,助理工程师,从事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电话:13515541526。

猜你喜欢

氮气风量管路
基于水质变化的供热采暖管路设计
某乘用车冷却系统进风量仿真及优化
液压管路系统随机振动下疲劳分析
硅钢轧制过程中乳化液流量控制解耦研究及应用
1000MW机组一次风量测量装置技术改造
海上平台氮气系统流程工艺
煤矿主通风机风量的测定方法及优缺点分析
氮气泡沫压裂液性能及应用评价
美航天服漏水或因管路堵塞
小风量点火法在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