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010-08-15郭如意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陶冶美育美的

郭如意

(驻马店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驻马店 463000)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郭如意

(驻马店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驻马店 463000)

语文教师是美的发现者,是美的心灵的塑造者,是美的传播者,是创造美的启迪者,是一个伟大的美育工作者,他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蕴涵丰富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美的陶冶

美育是以美的规律和原则去陶冶人的精神、净化人的灵魂的教育,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审美观。语文美育是美育精神灌注进语文教学中的必然结果。它以讲解语文课中存在着的美为起点,以引导、组织学生对现实中各种美的现象、美的事物进行审视、评价为中介,以口头的、书面的表达训练为学生揭示和创造美的手段,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纯洁学生的审美理想为指南,以实现塑造学生积极地热爱美、追求美的健康心态和培养学生自觉地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为目的。语文教师就是美育工作者,要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美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多种美的陶冶。

一、分析作品意境的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性灵,美化人的灵魂,而这一特有功能又集中表现在作品的思想意境上。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而真实的生活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再次浮现,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如杨朔对散文的诗意美是刻意追求的,他的《荔枝蜜》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作,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离开了对作品思想意境的剖析,孤立地去讲字词句,势必变成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条条,支离破碎的知识。如果从作者的构思立意入手,那么学生就能发现,杨朔创造的诗的意境是通过“托梦言志”的丰富想象达到的:“这一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在做梦变成小蜜蜂之前,作者已对蜜蜂的生活习性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咏赞,至此,作者的内心感情便同外在实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现实生活和美好的理想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当学生理清了这一思路时,就能既受到作者所赞颂的那种给予别人很多,归之于已很少的献身精神的启发陶冶,又发现作者创造诗的意境的构思技巧,进而也就获得了诗意美的艺术享受。这篇散文与诗的意境紧密相联的是其诗的结构。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起、承、转、合”,其中“转”十分重要。所谓“转”就是将一层意思推进或转化到另一层意思。转的技巧,即在如何转得自然而不生硬,深刻而不流于肤浅。杨朔的《荔枝蜜》在“转”字上是很下功夫的。当“我”听了老梁的一席话,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赞美了蜜蜂“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蜜的生活”时笔锋一转,写道:“透过荔枝树密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正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由咏赞蜜蜂的美德,转到歌颂劳动人民的美德,这一“转”,就使全文意境深远,主题升华了。如果没有这一“转”,作者只有就事论事地描写、赞美蜜蜂,文章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托物,而无言志,全文的思想境界就会大大削弱。紧接着,作者在转过之后,把宕开的笔墨又拉回到蜜蜂身上,这就与开头遥相呼应。这即是“合”处,这一“合”是卒章显志,显得含蓄而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倘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创作内幕,便会产生美不胜收的感受。

二、分析自然景物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自然景象,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国雕塑家、美学家罗丹曾说:“你不要忘了我最喜欢的一句箴言:‘自然总是美的。’”(《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但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太阳、星月、高山大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因为它们已溶进了作者独特的情怀,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美。它们的温暖明亮、巍峨澎湃、生机勃勃等特点,同作者健康的审美情绪和向上的精神意志交融在一起,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美感。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以色彩斑斓的笔调,描绘了三峡的奇险壮丽,一幅幅别具风采的画面,饱蕴着一个革命战士豁达、豪迈的情怀,深刻表达了“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明”的哲理。因为其中有机地溶进了作者的“情怀”,因而产生了诱人的美感。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分析景物时,千万不能丢开作者的“情”,否则就不能使学生欣赏到真正的美,受到自然美的陶冶。与作者“情愫”有关的,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的色彩问题。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色彩在绘画上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红色——热烈、庄严、兴奋;橙色——热情、严肃、快乐;黄色——明朗、欢快、活跃;绿色——美丽、自然、大方;青色——秀丽、朴素、青冷;蓝色——清秀、广阔、朴实;紫色——珍贵、华丽、高贵;黑色——沉闷、紧张、恐怖;白色——明亮、淡雅、纯洁。[1]作品中的自然景色往往具有联想、表情的作用。不同的色彩配置,或是生机勃勃,或呈颓废萧索,或令人心旷神怡,或使人忧愁沉郁。“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天山景物记》之所以能给人各种美感和情趣,主要在于作者用多种色彩逼真描绘了雪山、湖泊、森林、鲜花、瀑布、溪流、骏马、羊群、旱獭、雪莲、天鹅、游鱼、曙光、夕阳、歌声等等,使读者从光、色、形中领略到天山的秀美、健美、壮美、动美、静美等旖旎风光,从而激起读者为把祖国河山装扮得更加美丽而辛勤劳动的力量。作者敷彩着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他可以突出单色,给人以单纯、深刻的色彩美的感受,朱自清的《绿》,就以惟一的“绿”色为主调,尽情描绘了温州名胜“梅雨潭”的绿,以揭示祖国的山水的青春与活力。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则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鲜明、醒目的感受。“社稷坛是北京的九坛之一”,“它的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块圆形的黄土”。秦牧笔下的景,五色互异,对比鲜明,非常醒目,显示出一种庄严、庄重之美。教师若从以上诸方面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学生自然也就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审美教育了。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析,在美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一般性的分析人物,只能使学生偏重于人物的外表方面。把人物的外表和内蕴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则能大大开拓美的内涵,或平凡中见高尚,或一般中映内秀,或美中更显美。《百合花》中新媳妇“长得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尽咬着嘴唇笑”。然而,更美的是她的心灵,为了伤病员不受冻,她将一条里表全新的惟一的嫁妆——百合花被子借了出来,最后又毅然地献出盖在为抢救老乡而英勇献身、曾来借被而未借给他的小通讯员身上,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子弟兵崇敬热爱的深厚情意。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就他的外表衣着来看,似乎不怎么美,然而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倒显出一种憨厚的美、高尚的美。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正面人物,像《一件小事》中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人力车夫和严于解剖自己的“我”;《分马》中关心群众、舍己为人而又注意工作方法的郭全海;《七根火柴》中红军过草地时那位精心保存下来七根火柴郑重地委托战士交给前方部队的生命垂危的战士;《梁生宝买稻种》中惜群众之财如命的梁生宝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感知人物的美。当然作品中反面人物的美学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果戈里曾说过:“难道正面的和反面的不能为同一目的服务?难道喜剧和悲剧不能表达同样的崇高理想?难道剖析无耻之徒的心灵不有助于勾画仁人志士的形象?难道所有这一切违法乱纪、丑行秽迹不能告诉我们法律、职责和正义又该是何物?”(《剧院门前》)作家写反面人物,是为了撕去其假面,暴露其丑恶的灵魂,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分析好反面人物,实质是在揭露、鞭挞中进行美感教育。如象鲁迅作品中的鲁四老爷、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反面形象,就使读者从中看到生活本身就是美与丑的尖锐对立,体会到作者对丑恶事物的否定,对美和崇高的肯定。但是反面人物并不都是丑陋不堪、青面獠牙的。有的外表、言语并不丑,某些行为甚至还给人以美的假象。丁玲《果树园》中的大地主李子俊的女人就是这样。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崇高与滑稽》中说得好:“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丑才能变成滑稽。”抓住这种滑稽进行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四、分析作品构思的美

美的构思是形象思维的集中表现,是对整个作品精心的设计,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美的构思并创造美的构思。杨朔的《茶花赋》是一篇构思精美的杰作。文章开始巧设悬念,过度灵活自然,结尾含蓄巧妙。全文结构严密,玲珑剔透,全文共十八个自然段,很明显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我”对祖国的怀念。游子思乡,人之常情,怀念到“极了”时,便想方设法想请一位画家画一幅能“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的图画,以释思乡之情。然而画家感到这是个“难题”:“调尽五彩六色,又怎能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无奈之下,“我就搁下这种心思。”文章的第二部分似乎另起炉灶,专写昆明花市,似与第一段内容无关。作者把昆明茶花写的美极了,既写了茶花之美,又写了育花人之美,文章插近一个童子面茶花和小插曲,更显得摇曳多姿。第三部分,文章回应开头,写由赏花获得了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朵含露乍开的童子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画龙点睛,卒章显其志,首尾圆合,天衣无缝,文章结构浑然天成。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这样构思美的美文,教师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构思技巧,创作出美文来。

五、分析作品的语言美

在分析作品时,让学生把握语言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作者写文章时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质媒介,是文章最易看见的形式因素,也是文章形式美的最突出表现。”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散文的语言是优美的,这往往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清淡的美;一种是繁富的美。前者看去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明白如话,好像作者就在对面同我们娓娓而谈,这是作者在高度熟练地掌握大量词汇,并准确地理解了它们的性能之后,在由博返约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一种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这种风格。后者辞采繁富,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就是这类。教学这类散文,品位散文语言美,既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自然朴素的风格,又要克服写作散文时词语贫乏的倾向,不可顾此失彼。

无论是研究诗的构思美,还是分析诗的意境美,都要经过对语言的分析才能完成。古人论诗,有“练字”“练句”之说,意在对语言千锤百炼,反复推敲,达到语言美。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中一个“关”字寓意无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更易,传为佳话。鲁迅的“怒向刀丛觅小诗”的“丛”原为“边”,一字之改,白色恐怖之严重,鲁迅先生斗争精神之顽强,表现得何其淋漓。毛泽东的词中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佳句,鱼不能翔而言翔,鱼之活泼可以想见;长空不可击而言击,鹰之矫健如在目前;一个“竞”字把万类万物在这廖廓清朗的秋天里不停地斗争着、发展着的景象,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得画家难为。

[1]胥翠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J].天津教育,2000(11).

[2]马笑霞.语文阅读的认知心理[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6(1).

[3]陈志宏.浅析以教材课文为基础的阅读教学设计[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How does the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cause the student to receive US to influence

The language teacher is the beautiful finder, is the beautiful mind shaper,is the beautiful disseminator, is creates US's inspirations, is a great esthetic education worker, he should use the abundant plumy content which fully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contains, carries on US's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 causes the student to receive US's influencing.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Student; Beautiful influences

郭如意(1962-),男,河南新蔡人,驻马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2009-12-16

猜你喜欢

陶冶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