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因素和命运观念

2010-08-15王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神谕俄狄浦斯

王雅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7)

试析《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因素和命运观念

王雅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7)

《俄狄浦斯王》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也折射出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亚里士多德;悲剧;命运观

一、古希腊的悲剧艺术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最早的源头,对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体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希腊的艺术画廊中,悲剧艺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悲剧作家的智慧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古希腊的社会发展状况和随之产生的思想意识。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进入民主制阶段,希腊悲剧也进入了繁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变化是一切社会变化的动力,因此,悲剧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反映了奴隶主民主派的生活和愿望。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往往带有命运观念,但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悲剧常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因为命运观念是希腊人意识中的一个传统观念。我们常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可是当时的人们受认识能力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因此他们就把这些谜团归结为神的意志和作用,认为神掌管着一切,决定着人的命运。这不难理解,即使是在现代,在遇到挫折时,我们也常说“这就是命”。也就是说,当人们对发生的事情不可控制无法掌握时,就往往把它归结为上天的旨意。

这个时期产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是其中之一,曾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二、《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分析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1](P10)中就悲剧的起源、构成和效果分别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六要素”说和“净化”说。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必须包括“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这六个成分;悲剧的效果是“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里的疏泄即净化。在悲剧的六大因素中,情节是一个戏剧的灵魂,因为悲剧摹仿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人的行为,没有情节就无从谈起悲剧。

“俄狄浦斯”(Oedipus)是双脚肿胀的人的意思,因为他的父亲拉伊俄斯(Laius)得到了神谕说俄狄浦斯长大后会杀父娶母,就在其出生三天后用铁丝穿其脚踵,让仆人把他扔在荒野中。但是,这个仆人念其可怜,就把他送给了另外一个国家科任斯托(Corinth)的一个牧人。结果他成为了那个国家国王波吕玻斯(Polybus)的儿子。而他长大了也得到了同样的神谕,就逃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忒拜(Thebes),帮助那里的人民杀死狮身人面女妖登上了王位,并娶了先王的妻子伊俄卡斯忒(Jocasta)。在他统治十几年后,瘟疫降临,只有找到杀害先王的凶手才能拯救所有的人民。经过一番努力后,俄狄浦斯发现自己竟是多年前在三岔路口杀害亲生父亲的凶手,刺瞎双眼,痛苦地离开了他的国家。

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构成悲剧情节的其中两大要素是“形势突转”与“发现”。[1](P20)“形势突转”是指人的行为突然转变到相反的一面,“发现”是指人在不知到知的过程中引起的爱、恨或者厄运。在《俄狄浦斯王》中,当报信人告诉俄狄浦斯老国王波吕玻斯已寿终正寝时,俄狄浦斯为他所担心的杀父神谕没有应验感到万幸,但娶母的可怕神示仍然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因此,他克服重重苦难找到了当年科任斯托的那个牧羊人,却如惊天霹雳般地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竟是拉伊俄斯,那位恰恰被他在三岔路口所杀的老人。至此,杀父娶母的命运不仅没有如他所想的远离,反而真的降临了。“形势突转”与“发现”两个要素往往会引出意想不到的结果,带来强烈的艺术效果。真相大白后,王后,也就是他的母亲在屈辱和痛苦中自杀身亡,可怜的俄狄浦斯发了疯,刺瞎了双眼,独自出外流浪,承受了自己之前对杀害老国王凶手的诅咒,以免自己的国家和家庭因为他的罪恶再遭不幸。这个结局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理论中关于情节的第三个要素“受难的情景”,[1](P21)即毁灭性或痛苦的行为,比如在舞台上死亡或身体上的折磨等。在《俄狄浦斯王》中,一切罪恶都是在各个人物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血缘关系的发现却往往是在错误不可挽回之后,这也照应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情节的要求,人物命运的转变不是从坏到好,而是由好变坏,从而激发出观者巨大的怜悯和同情。

三、《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

这个悲剧充分表现了人与命运的冲突。朱光潜先生说:“命运观念对悲剧的创作和欣赏都很重要。”[2](P50)俄狄浦斯是一个勇敢爱民的国王,为了使他的人民脱离苦海,他用尽一切办法寻找杀害先王的凶手,但随着事实的一步步澄清,他自己的痛苦也一点点加深,直至最终痛苦地崩溃。他是一个英雄,他帮助人民战胜了女妖,并在统治期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人民爱戴他,相信他,可恰恰是这样一个英雄却受到了命运的捉弄,成为了给国家带来灾难的罪人,这种对比实在是太尖锐了,给了他重重的当头一棒。

自从出生之日起,他的命运就已经被天神的神谕注定,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牵引着他走向罪恶,所有的灾难都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对他是极不公平的。他这样一个智慧过人的英雄不应受这样的折磨,因此,具有英勇意志的英雄与无法抗拒的命运展开了斗争,这构成了戏剧的尖锐冲突,所有情节都围绕着这一点开展。人们相信命运,所以在俄狄浦斯的父母得知神谕后就会抛弃自己的孩子,而当俄狄浦斯得知神谕后就逃离了科任托斯,力图摆脱乱伦的命运。在当时人们的眼中,神的力量是不可超越的,所以当困难降临时,人们就向天神祈祷从而找到出路。

然而,俄狄浦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在他知道关于弑父娶母的预言后,并没有消极地等待命运的裁决,而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与命运进行抗争。为了躲避可怕的命运,他逃到忒拜,以为可以平安无事。当他得知科任托斯的老王因年老体弱去世时,并没有感到伤心,相反,他似乎得到了解脱,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他战胜了杀父的命运。可是,更加残酷的事实在等着他,他竟然不是老国王的亲生儿子!命运似乎总是在和他开玩笑,疑云总在他心头盘旋。最终,他并没有战胜上天注定的厄运,但需要肯定的是,在反抗命运的斗争中,他全力以赴,不屈不挠,显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这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俄狄浦斯的缺陷固然存在,但他始终是一个英雄,因为他选择了积极的抗争而不是消极等待。神固然是全能的,但是人的力量是伟大的,人可以向命运提出质疑,只有具有了这种怀疑精神和敢于挑战命运的决心,才有可能战胜命运,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

尽管俄狄浦斯对无情的命运进行了抗争,但神的力量始终主宰着一切,他就如棋盘上的棋子,每走一步都会滑入更可怕的深渊,而神就默默地注视着他,每一步都是注定了的。他越是不断地抗争,越是陷入命运的圈套。人虽然有了反抗的意识,但力量还没有大到足以超越神,因此,俄狄浦斯相信神谕。但是当一切摆在他面前时,他愤怒地认为他之所以会遭受大不幸是由于上天不眷顾他,他对神进行了责备,这似乎是对神的不尊重,但这恰恰体现了个人和命运的矛盾。他的命运是不可知的,这就导致了他在同命运作斗争的过程中的盲目和徒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英雄精神,所以才会对如此不公平的命运产生怀疑,然而却找不到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只能认为自己受到了上天的诅咒。

同时俄狄浦斯本身性格上的缺点也导致了他的不幸。在三岔路口碰到他的生父时,他的暴躁和年轻气盛使他成了杀人凶手,而当他杀死女妖成为忒拜的国王时,欠缺考虑,选择了比他大十几岁的先王之妻结婚。既然俄狄浦斯早已知道神谕的内容,就应该避免杀害和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就不该娶一位与母亲年龄相同的人。因此,尽管神是万能的,但个人还是有机会做出选择来避免灾难发生,只是很少人能够意识到罢了,这也是作者对个人力量和意志的肯定。最终,俄狄浦斯没有选择简单的自杀,而是刺瞎双眼去流浪,这也体现了他的大无畏英雄精神,获得了人格和尊严上的完整。

索福克勒斯笔下的英雄已不屈服于命运的控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要求。他生活在民主制兴盛阶段,所以他歌颂那些与命运搏斗的英雄,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感到无法把握不可知的社会局势,[3](P31)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与现实世界产生冲突,正如剧中的俄狄浦斯一样,有着惊人的力量,却受到命运和神力的支配。

[1]Aristotle. Dover Publications,Inc.,N.Y.,1997.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5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朱维之,赵灃.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1).

“Oedipus Rex” expresses Aristotle’s theory of tragedy to the full, and reflects the view of fortune shown in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y—conflict between human will and destiny.

Aristotle; tragedy; view of fortune

王雅(198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2010-01-25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王神谕俄狄浦斯
手握神谕的人
神谕
秋鸽予我
赏月
走进索福克勒斯的世界和《俄狄浦斯王》共鸣的舞台
存在主义视野下—《俄狄浦斯王》和《天边外》的解读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