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菲利普·罗斯小说人物的犹太性及其变化

2010-08-15赵乐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科尔曼尼尔菲利普

赵乐芳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河南洛阳 471022)

刍议菲利普·罗斯小说人物的犹太性及其变化

赵乐芳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河南洛阳 471022)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具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对其作品也进行各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菲利普·罗斯的《再见了,哥伦布》、《波特诺的诉怨》、《鬼作家》和《人性的污点》四部小说,分析他小说中人物犹太性的变迁,也论述了罗斯从一个热切为犹太人呐喊的犹太作家最终成长为一个关注美国社会问题的美国作家。

菲利普·罗斯;犹太性;犹太文学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自197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中,收录冯亦代先生选译自菲利普·罗斯《再见,哥伦布》的短篇小说《信仰的维护者》;此后,陆凡先生在《文史哲》1980年第一期发表了《菲利普·罗斯新著〈鬼作家〉评价》;1982年,董乐山先生翻译出版菲利普·罗斯小说《鬼作家》。自此,菲利普·罗斯进入我国读者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他的作品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这是因为菲利普·罗斯书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犹太人心里活动刻画与其他作家不同,他没有描写早期犹太人在美国的苦难生活,而是讲述那些离开贫民窑,去往大都市生活而抛弃传统,被美国人同化的犹太人的生活。他处于创作的矛盾之中,既热爱本土文化,但又想寻求主流的认同,于是在作品中出现叛逆,经常揭露犹太教以及犹太拉比的缺点,因此招致很大程度的非议,被指责为“一位反犹主义者”。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引起轰动与争议,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下面我们试图从他的作品中分析小说人物的犹太性,以及犹太性的变化。

现代美国社会中,犹太青年的苦闷,孤独,以及他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罗斯都在《再见,哥伦布》里作了深入的描绘,使这些冲突披上了哲理色彩。主人公尼尔·克勒门是位图书馆管理员,一个二十三岁的普通犹太青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遇上了布兰特·帕丁金,一位犹太富翁之女。尼尔一下子坠入了情网,布兰特代表着一种他从未享受过的物质文明:金银餐具、健身用品、宽敞的住房和豪华的摆设。走进布兰特家里如同走进了童话的国度,尼尔觉得自己似乎成了哥伦布,在漂向一个神奇的新世界(这同时也是该小说篇名的由来)。可是最终因为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两人在暑期结束时就终止了恋情。

菲利普·罗斯笔下的人物具有强烈的犹太性,他为了更进一步突出这种犹太性,进而把尼尔放回到成长的环境之中,再次让他感到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以及与上层社会的区别。如尼尔忘不了纽瓦克犹太人聚居区的格拉迪斯舅母。那里有他所熟悉的一切,他的“根”也在那里。当他知道布兰特·帕丁金一家原先也住在纽瓦克,但现在又极力想忘掉这段往事时,他甚至对自己所爱的布兰特也产生了怨恨。为了进一步点明尼尔与纽瓦克贫民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还在小说中特意安排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黑人小孩。那孩子天天到尼尔图书馆来,在高更的油画前流连忘返。两人都爱高更画里的豪华生活,但两人都无法摆脱现状和命运的羁绊。在分手的那天晚上,尼尔站在布兰特的学校图书馆窗前,望着自己的影子陷入了沉思。一阵惆怅过后,他逐渐感到这段破裂的热恋并非春梦一场。至少,他对自己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这燃起了他对生活的新的希望。自己的“根”还在纽瓦克,布兰特一家与他并不属于同一世界。到这里,《再见,哥伦布》的意义就超出了一般恋爱悲喜剧的范畴。它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里,一个犹太青年发现自身和寻找人生真谛的历程。

1969年出版的《波特诺的诉怨》乃罗斯心理现实主义的颠峰之作。这篇小说写的是三十来岁的叙述者亚历山大·波特诺对心理医生的自白。波特诺是一个生在美国的犹太孩子,他从来不去犹太教堂。虽然家里吃犹太教规定的犹太食物,他并不穿犹太服装。罗斯写到波特诺父亲的要求:“虽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大人物,不能在犹太教堂停留十五分钟——虽然这是主要求的——但至少为了表示尊敬,我会在那天换上像样的衣服,不嘲笑我自己、我的家人和我的宗教。”但是波特诺回答:“很抱歉,那是你的宗教而不是我的。”对于母亲教授的犹太教规他也反驳,可是最后他需要听从母亲,不能作对于非犹太孩子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波特诺在处于成为一名有道德的犹太人和不道德的犹太人的矛盾中选择后者。这是本很引时誉的作品,但也引起了各种争论和受到犹太家庭的攻击,因此,以前支持罗斯的一些犹太作家也转而站到了他的反对面。这部小说标志了罗斯文学生涯的转折点。犹太人的道德观与受迫害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们被诽谤,犹太人试图证明他们是有道德的人而极其小心的做事,然而人们还是歧视他们,总是能找的借口来迫害他们。犹太人的道德形象不能把他们从几千年的流放中解脱出来,所以道德观救不了他们。罗斯看到了这一点,他塑造了受道德观限制的波特诺的形象。犹太人需要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做圣人。罗斯认为作为美国犹太人应该自信的同其他民族一起生活,而不应该小心翼翼的保持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界限,不需要努力展示犹太人的美德。从小说人物可以看出,罗斯笔下已经有了变化,主人翁的犹太性也逐渐淡出,而由矛盾的心理趋附于美国社会,这或许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中篇小说《鬼作家》提出了美国犹太文学中传统主题,如: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同化与特殊身份问题,个人奋斗与成功问题,父与子两代犹太人的矛盾问题,犹太人的神圣家族问题,犹太人受迫害与歧视的问题,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即所谓“婚姻同化”问题等等。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篇代表作。

小说描写青年作家祖克曼由于如实暴露了犹太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倾轧、出卖和中伤,招来了众人的嫉恨和责难,甚至请出犹太法官来干涉,使他不得不求教于一位犹太老作家的帮助。祖克曼同尼尔和波特诺一样,他也是一个被美国化了的犹太人。但是他的犹太性比前两者弱。犹太人因为大屠杀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而具有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然而,在祖克曼的小说中,他描写了一位贪婪的叔叔,为了买一个停车场而抢劫了他侄子,这无疑损毁了犹太人的道德优越感。祖克曼的父亲竭力改变儿子的想法,祖克曼非但不听,而且去拜访一位著名的犹太作家,期望得到他的支持。无可奈何之下,祖克曼只能使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手段,把自己打扮成犹太祭坛上的殉道者安娜·弗兰克的情人,以缓冲家庭矛盾和严父的逼迫。他对安娜·弗兰克仍旧活着的想法对犹太人来说是一种威胁。因为安娜用她的日记教育了世界。祖克曼知晓这种威胁但仍旧写出实情。正如波特诺被他的犹太性所阻碍,祖克曼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但同波特诺的软弱与绝望相比,祖克曼知道如何反抗。祖克曼说明了罗斯描写的充满伤风败俗的《波特诺的诉怨》的原因。长久以来,犹太人试图培养优越感,而罗斯的做法似乎挫败了其他犹太作家的努力。罗斯找到了作为一个作家的真理,他的职责不是粉饰或作为一个宣传工具,而是先于读者揭示生活的真谛。祖克曼的成长,尤其是当他拜访了对他有启发意义的犹太作家后,暗示他最终克服困难,摆脱了限制,成为一名独立的作家。这也代表了罗斯的成长。

《人性的污点》讲述一位优秀的教授科尔曼,长年的辛勤工作使他得到了同事的尊敬,学生的爱戴。家庭亦无可挑剔,深深相爱的妻子也是老师,他们育有三个孩子,事业都很成功,其中两个像他们一样拿起了教鞭。生活对于科尔曼似乎美好得令人嫉妒。但在和谐之下,他隐瞒着一个秘密。他实际上是一位非裔美国人,只是因为肤色很浅所以谎称自己是犹太人——甚至连妻子也不知道。多年来他竭力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可以在白人世界立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科尔曼一次在课堂上无心地误用了带种族歧视倾向的词,他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在所谓“政治正确”的原则下,科尔曼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件事引发了一场地震,突然令他的生活土崩瓦解,从云端直坠地狱。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失去了一切。被大学解雇,朋友纷纷躲开,最后连妻子竟然也离他而去,儿女们甚至不愿意和他说话。他变得一无所有。这时候他遇到了佛妮娅,他们很快便陷入了疯狂的热恋中,这似乎让科尔曼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佛妮娅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的自我在另一个世界中的映射。或许科尔曼爱她的原因就是他们两人都承载着同样的心理重负。佛妮娅是白人,却极其自卑,对她的过去与现在充满羞耻感。她的回忆充满痛苦:童年在继父的虐待中渡过,前夫患有精神病,他们的孩子也不幸死去。备受折磨的她格外脆弱,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于是两个孤独的人各怀秘密地相互寻找慰藉,用激情来填补内心的寂寞,抚平伤口。但是,注定悲剧还要继续上演,最后两人死于一场车祸。科尔曼的犹太性是最少的。因为他的潜意识中没有犹太性,只有黑人的特征。科尔曼遭到种族歧视,选择当一名犹太人,以期取得成功。虽然他像犹太人一样生活,娶了一位犹太女子为妻,可是他本质里是一名黑人。欧文·豪曾评论如果犹太作家不能抛弃他们所依赖的移民犹太人的经验是不能进步的(Howe,1972)。然而,罗斯摆脱了对犹太经历的依赖。虽然科尔曼假装犹太人,但犹太性已不是罗斯的焦点,他站在一个美国作家的立场来探讨各民族之间的社会问题。犹太性只是他作为一个美国作家揭露社会问题的一个熟悉的资源。

罗斯四部小说中的四个人物:尼尔、波特诺、祖克曼、科尔曼反映了罗斯小说中人物犹太性的变迁,也反映了罗斯从一个热切为犹太人呐喊的犹太作家最终成长为一个关注美国社会问题的美国作家。从罗斯的前期作品到后期作品,犹太性越来越少。角色冲突不是像美国早期犹太作家小说当中描写的是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也不是罗斯第一部小说中所关注的犹太人团体内部的冲突,而是变得越来越复杂。跟其他的犹太作家不同,罗斯在故事中不美化犹太人,而是客观公正的讲述美国犹太人的真实生活,不避讳犹太人的弱点。比起其他犹太作家,罗斯站得更高,自然看得更远。当然,每个作家都可以成为一个不受身份限制的美国作家,但是他们出身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探索社会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也就产生了多民族美国文化。

[1]Dickstein, Morris.Never Goodbye, Columbus. The Complex Fate of the Jewish-American Writer [J]Nation, 2001 (12):25-34.

[2]Philip Roth.Human Stain[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2.

[3]Philip Roth.Portnoy’s complaint[M].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82.

[4]Philip Roth. Ghost Writer[M].New York: Vintage Books,1995.

[5]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曾艳珏.走向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从罗斯和里德看美国犹太、黑人文学的新趋向[D].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On Jewish ness and its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Roth’s Novels

Philip Roth 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Jewish writers. His novels have a certain effect worldwide and Chinese scholars have studied his wor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Jewish ness and its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Roth’s novels by reading his four typical novels:Goodbye, Columbus, Portnoy’s complaint,Ghost Writer, and Human Stain,thus try to illustrate how Roth becomes an American Writer who cares about American social issues from a Jewish writer who cries for the Jews only.

Philip Roth; Jewish ness; Jewish literature

赵乐芳(1980-),女,辽宁大连人,洛阳师范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2009-11-27

猜你喜欢

科尔曼尼尔菲利普
先来后到
活跳板
苏炳添60米又跑出亚洲纪录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
尼尔丝历险记
大笨熊巴纳比
浮世绘
英背包客奇迹生还遭质疑